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培训课件

上传人:1396****413 文档编号:553376586 上传时间:2024-06-23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5.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培训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对常见传染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病的防治中医药与传染病中医药与传染病认识 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引起,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历史上,由于瘟疫传染病的不断发生和流行,中医学在反复医疗实践和学术争鸣中不断认识其病源。1.认为“瘟疫”与“伤寒”、“温病”同是外感病,病因“时行不正之气”、发病与人体正气强弱有关。2.认为瘟疫的病源异于伤寒、温病,另有一类特殊病源“异气”、“病气”、“尸气”。认为瘟疫有特殊病源体,传入人体主要的门户是口鼻,并特异性侵入有关组织器官。寓意草“四时有不正之气,感之而致病者,初不名为疫也,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合不正之气,斯为疫矣。一室连床,沿

2、门阖境,共酿之气,尸虫载道,必然之势”(构成瘟疫流行条件)。医学心悟论疫“疫之症,来路两条,有在天者,有在人者。非其时而有其气,自人受之,或为大头天行之类,斯在天之疫也;若夫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方,一方之病,染及合邑,此乃病气、秽气相传染,其气息俱从口鼻而入,乃在人之疫以气相感,与天无涉”(前些年“非典”的传染性,似乎证实这一论述),指出瘟疫有其特殊病源,和传播途径。2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防疫措施 中医药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为主”原则,主张未病先防。对传染病的具体防疫措施有:1.对外感瘟疫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疗效。2.早期隔离病人。3.对有疫病密切接触者,

3、或病源携带者的发现、监测和管理。治疫全书“毋近病床塌、毋凭死者棺触臭恶,毋食病家食菜,毋拾死者衣物”,提出防疫隔离的具体要求。4.对动物传染源认识和措施。金匮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狸肉漏脯等毒,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指出病畜及被污染物品不能食用,重视食品卫生。3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5.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本草纲目“天行瘟疫,取初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已采取蒸气高温方法灭菌防疫。6.对易感人群的防疫措施。景岳全书“夏秋新凉之交,或疾风暴雨,或乍寒乍热之时,善养身者,外而衣被,内而口腹,宜增则增,宜节则节,略为加意”,重视个人防

4、护,预防疾病。7.预防接种的创始与应用。我国早已采取措施与天花作斗争,明寓意草(1643年)记“种痘医案数例”的“人工种痘”法,张氏医通(1695年)载“种痘说”: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四法;种痘新书(1741年)已记“种痘八九千人”。现公认,这种人工种痘,虽在安全度上存在一定问题,但这一创举,启示了后人将它改造为“牛痘”接种法全球施用,人类终于在1977年根除天花。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彻底根除某一种严重传染病的成功范例。4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早在早在400400多年前,古人多年前,古人们就就发明了种牛痘明了种牛痘预防天花、水痘等疾病,并防天花、水痘等疾病,并一直沿用至今。一直

5、沿用至今。5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治疗方法1.针对瘟疫、伤寒、温病同是传染性热病理论,采取“辨证”施治方法。传染病的种类很多,但具有其共同临床特点,即病原体在受传染的人体繁殖过程,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另一阶段呈规律性。每一个传染病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一般可以分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等几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学认为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于外邪侵犯人体由体表入里,或由口鼻入内自上而下,由浅表深入内脏病变过程,同样有类似相应“分期”和治疗方法。如伤寒论将“外感热病”立“六经病脉证并治”六期分证;温热论分“卫气营血”四期辨证;温病条辨划“上中下三焦辨证”三期分证。每个证期都有其主因

6、、主症、主方。三者分类方法之间,并存在着交叉联系,理、法、方、药相一致。如以传染病发病期中“稽留热”,中医六经辨证中属于“阳明病”、卫气营血辨证属“气分证”、三焦辨证属“中焦病证”,临床表现为“但热不寒,壮热”,“里实热证”。治疗法则宗内经“热者寒之”,选择白虎汤为主方进行治疗。至于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以不同类型出现,如轻型、重型、再感染、重复感染、再燃复发等等。在中医学里分别称为“合病、并病、顺传、逆传、食复、劳复”等进行辨治。6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2.针对瘟疫、伤寒、温病的病因微有不同,采取“辨病”和“特效”专病、专方、专药治疗。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过程,已积累出一定数量行之有效、可重

7、复性的“专方专药”。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治“阳黄”,葛根黄苓黄连汤治“热利”,白头翁汤治“湿热痢”,现分别用于病毒性肝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效。又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温病条辨银翘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发疹性传染病等有效。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治疗急性腮腺炎、丹毒、猩红热等病毒、细菌感染疾病有效。7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3.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自古以来,中医药适宜技术同样在防治传染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397法中,论述针灸疗法的有33法;又如霍乱论治法篇除了应用内服药治疗传染病外,常采用“通关散吹入鼻中取嚏”开窍急救;以及“刮痧、淬法、刺法、熨灸、敷贴、榻洗”等适

8、宜技术治疗瘟疫传染病。8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展望新传染病防治法已公布,其中明确指出“国家发展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等传统医学,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科学研究,提高传染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样对中医药医、教、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古已有之”、“经验丰富”,而要研究新情况,要在继承传统学术基础上,应有所创新发挥,作出新贡献。如重新认识“邪正相争”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变规律;研究“皮毛、腠理、气血津液”与“人体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防卫系统”免疫原理;研究运用中医药方法(包括针灸等)防治某些病毒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等9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9、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一、麻疹的中医药预防 二、水痘的中医药预防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预防 四、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预 五、流行性脑膜炎的中医药预防 六、甲肝的中医药预防 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 八、结核病的中医药预防九、细菌性痢疾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10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麻疹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空气传播。多发于婴幼儿。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麻疹病潜伏期为 lO12 天。出疹前后 5 天左右为传染期。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泪、鼻涕、唾液中。发病时可有发热、流涕、流泪、怕光、头痛、食欲减退、呕吐

10、、腹泻等症状。在发热后的 23 天,于口腔两侧近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可出现 麻疹粘膜斑,斑点为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一圈红晕。出疹后 23 天,此斑就会消失。图图为为麻麻疹疹患患者者出出现现“柯柯氏氏斑斑”11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一)中医治疗:鲜芫荽 30 克,水煎服适用于前期;浮萍、苏叶、芫荽各 15 克,西河柳 30 克、煎水外擦全身,适用于出疹期出疹不远;鲜芦根、鲜茅根各30 克,水煎服,适用于恢复期。鲜鲜鲜芫芫芫芫芫芫荽荽荽荽荽荽 12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二)治疗原则:1.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

11、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常用透疹、清热、解 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本病治疗,重在透发。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在治疗中 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疹前期以透为主,

12、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为主。但应注意透发防耗津液,清热勿过犯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13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水痘水痘是儿童的高度急性传染性疾病,偶发于成人。以冬春季发病为主,有终生免疫力。它是由复合疱疹 DNA 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原发感染。以发热及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水痘传染性强。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出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都有传染性。水水痘痘患患儿儿14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一)中药方剂:1.连翘、牛蒡子、桑叶各 9 克,荆芥 4.5 克,大青叶 15 克。瘙痒较剧,加蝉衣 4.5 克,白僵蚕、白蒺藜各 9 克。水疱较多,加泽泻 9 克,生薏仁、

13、滑石各 12 克。发热重,舌苔黄膳,去荆芥、配加银花、黄芩各 9 克,蒲公英 15 克,黄连 3 克。营分有热,见神烦不宁、舌绛,去荆芥,加生地 12 克,丹皮、赤芍各 9 克,紫花地丁 15 克;伴神昏者,另用万氏牛黄丸一粒化服;兼抽搐,再加石决明 30 克,钓 藤 15 克(后下),地龙 9 克。2.红豆 30 克,白萝卜 60 克,淡竹 15 克煎水代茶饮。连连连翘翘翘15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多见于儿童,也偶见于成年人。一般患过此病的人痊愈后,便具免疫力,但也有少数人会再患此病。中药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只要辩证正确,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临床上将本病分

14、为风热外感型和热毒炽盛型两个类型,患者可根据各型的症状 特点,辨证治疗。流流行行性性腮腮腺腺炎炎16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一)风热外感型:这种类型与感冒有些相似,症见头痛,发热不高,多在 37.5 38.5之间,有的还可有喷嚏、流涕,腮部肿胀酸痛,进食咀嚼均感腮部有十分难 受的酸痛,舌质红,舌苔多呈薄黄,脉多浮数(即轻轻一按即可感到脉博跳动且跳动 很快)。治疗应清热解毒,透表散结。可用:薄荷 5 克(后下),连翘 12 克,土金银花 15 克(即本地出产的金银花),玄参 12 克,夏枯草 15 克,虎杖 12 克,荆芥 6 克,板蓝 根 25 克,牛蒡子 9 克,黄芩 8 克,黄柏 6 克

15、,甘草 6 克。加水煎成 400 毫升,日分 2 次温服,可连服 34 剂。配合药物外敷,有助于提高疗效。可用黄柏粉 6 克,青黛粉 4 克调匀,加入食 醋调成糊状外敷腮部肿痛处,只要皮肤不敏感,可连敷 8 小时10 小时。休息 34 小时换药再敷。在农村可用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捣烂外敷,疗效也相当好。若无 仙人掌,也可用蓝靛外敷。17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二)热毒炽盛型:除腮部肿大较为明显外,腮部胀痛明显,稍为轻触即感疼痛。进食咀嚼吞咽均感艰难,咽喉部红肿,大便硬结不畅,小便短且黄,舌质红,舌苔 黄厚,脉弦数(如按琴弦,且脉搏跳动快)。治疗时应当荡涤热毒,消肿软坚。可用:黄芩 12 克,

16、胡黄连 8 克,黄柏 6 克,蒲公英 32 克,马勃 4.5 克(布包煎),生蒲黄 3.3 克(布包煎),夏枯草 18 克,柴胡 6 3 克,玄参 12 克,牛蒡子 10 克,甘草 6 克。加水煎成 400 毫升,日分 2 次温服。每 天 1 剂,连服 3 天。黄黄黄黄黄黄芩芩芩芩芩芩18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三)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方:凡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又接触过病人者,可煎服下列中 草药,每天 1 剂,连服 34 天。土金银花 15 克,板蓝根 20 克,鸭跖草 12 克,蒲公英 18 克,蜜枣 5 枚。加水 煎成 300 毫升,日分 2 次温服。(如上述药物不全,可用下列药物补充,缺一补一,缺二补二,依此类推。替补药物及剂量为:大叶桉树叶 18 克,虎杖 15 克,马齿苋 20 克,败酱草 15 克)。金金金金金金银银银花花花花花花19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一般为 13 日。起病急骤,以高热、畏寒、头痛、乏力、酸痛等为 主要表现,此时呼吸道症状可不严重。23 日后,全身症状逐渐减退,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