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教育目的与功能.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3375470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教育目的与功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教育目的与功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教育目的与功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教育目的与功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教育目的与功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教育目的与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教育目的与功能.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整word版)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 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的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

2、育工作的总的要求,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而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要素之一。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既有一定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术语目的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属于手段性范畴。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

3、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有强制性。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教育方针内容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设计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国家的教育目的:属于第一个层次,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之本和教育法令之中。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属于第二个层次,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

4、同专业方向具体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的确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其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必须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区别: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范性;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体现了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属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的概念:

5、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以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个当中层次最低的,但更具体、更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的日积月

6、累得以实现,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调控着年轻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方向。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

7、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本身包含了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要求。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效果。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发展健全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的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的。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坦斯,奈勒

8、,马斯洛,萨特等。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可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那拓扑,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能较好体现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

9、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其次,我们培养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社会对人的要求。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依据自身国情,把社会对教育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的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要求。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的重要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现实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等等。人们的教育理想。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

10、新主人的形象。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的可能。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和丰富的社会财富,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

11、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提出新的科学的方法论要求在规定人的发展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这种发展观作指导,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在确立和实现教育目的时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丰富培养人的素质,更好地推动

1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政治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狭义的德育: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成长生活的其他品德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等。基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基本任务

13、: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品质和热爱科学精神。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基本任务: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现他们

14、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劳动的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教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

15、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德育对其他各教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具体运用和实施。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及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我国近代教育目的: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教育当定教育宗旨一文,首次提出制定和贯彻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的必要性。1903年:清政府的奏定学堂课程是开始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其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反映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中体西用”的方针。1906年:清政府的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对封建传统礼教的继承和对西方新思想的吸收。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中,主张废除清政府的教育宗旨,强调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目的的要求。同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教育宗旨,基本体现了蔡元培的基本思想,否定清末的教育宗旨的内容,是教育目的上的一大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