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3342094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哲学: 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

2、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粗野主义倾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3、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 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建筑形体和丰富的室内空间组合。典雅主义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主要思潮。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

4、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代表人物:菲利浦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 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均能兼顾,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作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1)谢尔登艺术纪念馆: 由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主持设计,是典雅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纪念馆为对称式布局,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首层横向布置的楼梯打破了大厅的单调感,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 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十分方正简洁,但不单调。外部墙面上的钢筋混凝土三角形壁柱全部外露,柱与柱之间形成一个个圆弧形拱券,具有装饰建筑立面的作用。圆弧

5、形拱券内是实墙面,没有开窗。 入口处向里收进,形成圆拱券形的门廊。门廊里是大面积玻璃窗,既突出入口,又使立面虚实有致,增强立面层次。 建筑为统一的白色,具有古希腊神庙的神韵。立面的顶端以简洁的矩形长带作为檐口,更添加了一丝古典的韵味。 2)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 由美国著名建筑师爱德华斯通主持设计。 平面设计的突出特征是采用庭院式布局。中央设水池、喷泉、绿植,同时上方悬挂铝制遮阳板,既调节了微环境,又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以适应当地干燥炎热的气候特点。 建筑外部特征为一圈细长镀金色的钢柱支撑宽大轻薄的挑檐。柱廊内的墙体十分封闭,外层为预制陶块砌筑的、厚实的、带有印度风格的白色花格墙,用以隔热,内

6、层为玻璃,用以采光。花格墙与金属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麦克格雷戈会议中心: 由典雅主义设计倾向的代表建筑师雅马萨奇主持设计。 会议中心采用对称式布局,有一条南北轴线,两个入口设在轴线两端。 平面近似于方形。一层以中央贯通两层的廊式休息大厅为核心,两侧布以各功能房间。其布局模式类似于共享大厅,上有玻璃,两侧有柱廊,具有良好的空间感。 外观上严格对称,南北两立面完全相同,正中都是玻璃和金属框架构成的入口,两边是大片实墙面,与出挑的屋檐相接。东西两立面设有两层柱廊,柱与柱之间由锯齿形折板组合,形成尖拱式外表。 4)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由著名建筑师飞利浦约翰逊、华莱士哈里森和马克斯阿布拉莫维兹设计

7、,文化中心在布局方式和建筑形式的处理都表现出典雅主义的基本思想。 文化中心由一组建筑群组成,以中央广场面向城市主要街道,入口处设有台阶,保持了广场的完整性。 纽约州立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爱乐音乐厅为中心的主要建筑,这三座建筑形体处理得十分方正简洁,其主要风格元素是面向中央广场立面的柱廊。 柱廊在竖向上分成两层,底层与建筑的入口门廊相结合。二层直达檐口,十分高大,但各个建筑廊柱具体的形式稍有差别。这一系列设计手法使得整个文化中心的建筑既达到整体协调,与表现出一定的变化。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以其简洁的建筑体量,精美的比例关系,优雅的气质表达了典雅主义建筑的美学取向。其他建筑: 1)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

8、中心: 由著名建筑师塞尔特主持设计,科学中心主要由一座“T”形建筑和扇形大讲堂组成。 科学中心主体为“T”形,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跌落式布局,以取得与新老校园之间的协调与过渡。各功能区以“T”形为核心布置。“T”形左侧为扇形大讲堂。 建筑外部造型的主体形式为台阶形,这种造型突破了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一贯模式,给人以轻快活泼的感觉。 建筑外墙面全部为混凝土构件,外饰面选取老校园主色调的紫色涂料,铝制玻璃窗。大片的玻璃窗被横向和竖向的构件以及做工精细的遮阳板分割,突出了建筑立面的变化。 哈佛本科生中心的设计反映出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开始走向复杂化的趋势。 2)柏林爱乐音乐厅: 由现代主义建筑师汉

9、斯夏隆主持设计,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称为是现代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 音乐厅平面布局打破了剧院设计的常规模式,将观众厅围绕演奏台布置,使演奏台与观众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将观众席化整为零,分为许多小块的区域,之间用矮墙进行分割,并一层层高低错落地排列着,都朝向中央的演奏台。 外部造型像一件乐器的音箱,完全由内部自由的空间所决定。墙体曲折多变,材质的选用也十分丰富,使得整个建筑物的内外形体都富于变化。 3)悉尼歌剧院: 由丹麦建筑师J伍重主持设计。因其建筑造型新颖独立,成为世界建筑的经典之作。 歌剧院建在一座混凝土台基上,三个单体分别为歌剧院、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其余功能部分全部布置在地下。

10、 歌剧院的观众厅布置是楼座与池座相结合的惯用模式;音乐厅采用同柏林爱乐音乐厅相同的观众席围绕中心乐池的布置方式。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是在一个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台基上耸立着三组独立的壳体,音乐厅和歌剧院各由4块大壳体组成,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而立。远望去如同两艘巨型帆船漂浮在海面上。 悉尼歌剧院以其丰富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以及丰富的屋顶第五立面,成为世界建筑的经典之作。 4)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 由著名建筑师布罗伊尔主持设计。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层数不多,布局合理,平面布局独特,由两个“Y”字相连而成,同时合乎采光、通风与交通联系等功能要求。 建筑形式是

11、功能、材料、结构以及建造方法的完美结合,采用标准化的预制外墙承重构件,形体比例推敲细致,施工精准。其底部的树枝形支撑柱极具特色。 一系列预制的结构构件使得这座建筑成为世界建筑的典范。 5)旧金山圣玛丽主教堂: 由著名建筑师贝卢斯奇主持设计。教堂独特的内部空间与建筑造型给人以惊喜。结构与光线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使教堂建筑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概念而达到了新的境界。 主教堂平面呈正方形,四片向上的双曲抛物线形薄壳从正方形底座四角升起,并随着高度的上升逐渐变成四片直角相交的平板,以此组成屋顶。 教堂的外部造型创造了高峻的崇神气氛,同时四片薄板形成的十字沟与四边形成的垂直沟不仅满足了采光要求,同时加强了教

12、堂的宗教气氛。 旧金山圣玛丽主教堂是整体性、简洁性与比例恰当的完美结合。 查尔斯柯里亚 1)甘地纪念馆: 由著名的印度本土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主持设计。被认为是印度民族文化和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甘地纪念馆的建筑形式借鉴了当地居民的建筑样式,采用了当地建筑的构筑形式:坡屋顶、瓦屋面、红砖柱等。 平面由51个带有金字塔屋顶的6m6m的模数单元组成,并围绕庭院和水池自由布置,它们与庭院组成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 围合空间:为展室,房间墙体不设玻璃窗,采光和通风通过手动的木制百叶窗控制; 半开敞空间:作为展厅和参观者的休息空间,只有砖柱和屋顶,没有墙体; 开放空间:为下沉的水池或绿植和小品。

13、纪念馆以一座座小巧精致的瓦屋顶建筑组成了一组优美的聚落群,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纪念馆的朴实无华也与甘地坚韧宽忍的精神相呼应。 2)干城章嘉公寓: 由著名的印度本土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主持设计。 公寓外部造型运用在一个立方体上做减法的处理方式。切出来的阳台与墙面形成凹凸变化,活泼了造型简洁的公寓,并形成了十足的雕塑感。 其特殊的造型方式源于当地炎热的气候,建筑师采用小面积开窗、错层布局、设置花园阳台等措施以保证建筑的隔热和通风。而花园阳台也成了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造型元素。 干城章嘉公寓设计,建筑师沿用了对气候的调节、空间分区等设计原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特色的完美结合。 贝律铭 1)美国国家

14、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由现代主义大师贝律铭主持设计。其采用三角形平面布局和极为简洁的形体组合,将功能、形式和环境三个方面完美结合。平面布局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两部分: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 建筑师在东西两馆之间设计了一个广场,中央布置了5个大小不一、布局灵活的晶体状采光体,用以地下餐厅的采光。它们被组织在中心位于中线上的圆形区域内,既活跃了广场气氛,又加强了东西两馆的共同轴线。 东馆立面的艺术特色: 东馆的主立面为“H”形,形体简洁,雕塑感极强。 处理与西馆的关系上,建筑师采用以简洁面对西馆的丰富,并在墙面上贴淡红色大理石,与西馆在颜色上保持一致。 拥有严格的比例关系,立面都是

15、近似地矩形。 西立面有三个开口,最大的开口向内退缩,左侧安置巨大雕塑作品,以增强出入口意向。 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使建筑与环境结合紧密、相得益彰。 东馆是贝律铭设计生涯的巅峰之作,成功地处理了建筑空间和形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 2)卢浮宫扩建: 由著名建筑师贝律铭主持设计,它的落成是新旧建筑关系协调的成功典范。 扩建工程的地上部分以1大3小4座玻璃金字塔作为入口和采光天窗,由菱形和三角形玻璃组成,全部采用钢结构和玻璃覆盖,轻盈通透,尺度适中,体形纯净。以最大程度尊重历史建筑,同时又强烈地表征了型建筑的时代特征。其庞大的地服务空间与通道将全馆连成一片,成功地解决了卢浮宫交通混乱的问题,并将其与更远的城市交通有机地连接起来。 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最重要的第二代建筑大师之一,是对现代主义具有最执着立场的建筑家。其在建筑形体和风格的处理上,在建筑光影的利用上都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其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