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32].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3342054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3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3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3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3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32].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固”、“安”“之”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庄子与惠子的论辩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大意 交流合作,感受论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大意教学难点理清庄子与惠子的论辩教学过程一导入 1.小石潭记中“似与游者相乐”一语导入前几周,我们学习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同学们还记得柳宗元游览的心情是怎么样吗?人真的能感受到动物的快乐吗?在两千多年钱的濠水之滨上,就有两位大师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场论辩。二 自主学习1.解题2.朗读全

2、文,初步感知文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3.利用导学案补充相关知识。了解庄子与惠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惠子即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学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

3、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4.小组讨论已经预习了导学案文言字词及句子。一词多义固:A.固不知子矣(固然) B.子固非鱼也(本来)安:A.安知鱼之乐(怎么) B.汝安知鱼乐(哪里)古今异义 子非鱼 古义:人称代词,你 今义:专指儿子文言虚词之: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B. 我知之濠上也(代词,鱼之乐)C. 吾妻之美在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子A.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B.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

4、以肯定的!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6.同桌相互讨论怎么读出感情。“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你应该读出?(从容、悠闲,语速要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样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辩,机智,从容)“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毫无争辩)“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满智慧,诙谐)7.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共同分析诵读对话的语气。5.全班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明确庄子与惠子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争辩问题: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各自观点:A. 庄子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依据:

5、“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B. 惠子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依据: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2.情景模拟,一人扮演庄子,一人扮演惠子,感受“濠梁之辩”。四巩固提升1.这段辩论十分巧妙,请你说说它“巧妙”在何处?明确:“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在于,除了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

6、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五拓展积累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内篇齐物论)蘧:q 1.惊喜的样子 2.姓六 课堂小结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十分精彩。特别是庄子和惠子的语言,不乏轻松幽默,使得深奥的逻辑问题富有生活的诗意。七 布置作业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扩写。教学反思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大声朗读并按要求朗读,效果较好。在情景模拟环节中,没有让学生先讨论再上来示范,造成两组同学没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巩固提升的环节时间把握不够好,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过短,这点需要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