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927].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327656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教学设计[92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92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92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92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92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学设计[92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教学设计[927].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老山界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1、学生对长征不是很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长征,从中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容易进入课文意境。2、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学生可通过阅读课文,勾划词句,进行相应的自主和探究学习。3、学生在写作中不会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所以在学习本文自然环境描写时,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如何赏析自然环境描写,学会如何进行自然环境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

2、和写作水平。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学习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勾划词句,理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2.通过朗读、赏析、合作、探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三、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文章的体裁,记叙的要素。2.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3. 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资源课件、板书、资料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全文内容。2.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教学过

3、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背诵七律 长征。2、口述: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二、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教师提要求:1、标上段落序号。 2、用“”画出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字典解决。用“-”画出好词好句。3、找出文中不理解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4、理清全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二)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4、。 1、学生就掌握的资料介绍陆定一。 2、(出示课件:陆定一资料)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三)整体感知全文内容。1、了解文体,理清要素。(1)提问:这篇课文属于什么文体?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2)生思考、交流、4号组员回答、明确: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胜利 (课件) 2、理清线索,概括内容。(1)提问: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5、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2)点拔:概括内容要交代清谁干什么 (3)回答、明确:本文以红军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写出了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件)三、理清脉络,研读思考。(一)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1、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完成表格。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第一天 下午次日黎明以后 2、讨论、交流、3号组员回答,(出示课件)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第一天 下午山沟红军沿山沟前进 傍晚瑶民家宣传部同志攀谈、吃粥、贴标语 天黑山脚 红军爬山 夜里山腰 红军露宿半夜山腰 红军冻醒观景次日黎明以后山

6、路上 红军爬山、写标语帮助伤员 下午山顶、下山路上红军看景致、煮粥 3、师生共同归纳:本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板书)(二)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 1、提问: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关语句填表。 2、学生速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填表。(课件)困难表现 困难情况 战士的态度走路难 3、点拔:一定要结合语句加以概括。4、讨论交流,2号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出示课件)困难表现 困难情况 战士的态度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吃饭难粮食奇缺,肚

7、子饥饿鼓着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讥讽 5、归纳:由上表可以看出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吃饭难、睡觉难、走路难、处境难,从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我么可以看出红军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课外拓展,提升能力请你仿照示例,为主峰米岗山的红军长征纪念亭写一段碑文。示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碑文1936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部及所属5军、9军计30余万人西进临泽境内,遭国民党军马步芳部围截,在廖泉、倪家营、南柳沟、梨园口等地,浴血奋战70余天,数千战士壮烈牺牲。为缅怀英烈,慰藉忠魂,激励在世,启迪后代,特树此碑。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8、 中共临泽县委员会 临泽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日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赏析,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一、精读13-19段,指导赏析“星夜爬山” 1、问题引领:(课件)(1)1319段写了什么?(2)描写了什么景?找出相应的句子。(3)这几段是如何描写景的?(4)这几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学生读文章自主学习,做批注。 3、交流,达成共识。1号组长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预设生成:(课件)(1) 星夜爬山(2) 描写了“之“字形火把连到天上。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3) 多视角写:,既有仰视,又有俯视。有一定的顺叙:既有从下往上,又有从上往下。写景中穿插人

9、物活动:“不要掉队呀”哈哈地笑起来(4) 这几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突出老山界山高路陡的特点,暗示爬山不容易,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点拔:(1) 概括如何写景时,引导回忆春写景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本写景方法。(2) 回答这几段景物描写作用时,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4、总结:(课件)u 如何赏析写景片段?(1) 概括内容(2) 弄清描写了哪些景(3) 分析是如何写景的(4) 理解写景的作用是什么u 常见写景的方法:(1) 按一定的顺叙(2) 多视角写景(3) 运用修辞(4) 调动多种感官(5) 句式多变(6) 穿插人物活动(7) 动静结合u 自然环境描写

10、的作用:(1) 渲染气氛(2) 烘托人物心情(3)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 帮助主题揭示 5、朗读指导 (1)重读字词示例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 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 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不要掉队呀!” (2)感情把握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这两句要读出乐观的感情,语调要上扬。二、自主赏析“露宿见闻” 1、运用刚学到的赏析方法赏析,在课本上作批注。 2、小组讨论、质

11、疑、达成共识。 3、小组选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预设生成:(1) 本段写的是露宿山腰(露宿见闻)。(2) 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3)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星星山峰四围的山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感觉。运用多种修辞:比喻、排比。句式整齐:“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像波涛在澎湃”(4) 本段描写了半夜里醒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突出雷公岩的陡峭高峻,表现了红军的审美情趣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赏析“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像波涛在澎湃” (1)全段环境描写突出一个“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2)这些声音有何特

12、点?采用什么方法?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5.朗读本段, 提示: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 注意重音节奏 注意感情 (三)巩固记忆。u 如何赏析写景片段?u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u 常见写景的方法三、课堂总结,结束学习 1、总结:这篇回忆录,以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勇于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2、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描写秋景。附: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