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A卷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3252528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贵州省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贵州省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贵州省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贵州省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A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4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时间有情亦无情。说它有情:它总是平等地给予每个人;说它无情:它总是一掠而过,一去不回头。随着年纪增长,人们愈发认识到时间的珍贵,愈发后悔曾经虚度光阴。时间本身总是少言寡语,尽管你是善待它,或冷落它,甚至戏弄它,它既不愤怒,也无责怪,从来不吭一声。(乙)徐特立说:“鲁迅认为妨碍别人工作时间是谋财害命,我也以为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自杀,尤其是浪费休息的时间,直接威胁着生命。”现今人类对浪费时间的现象早就习以为常,不仅有的人优哉游哉

2、,把自己的时间看成一文不值的流水,更有大量的社会活动与拖拉式的服务,平白无故地掠夺人们的宝贵时光,让你无可奈何。如应付差事的大小会议,画蛇添足的检查评比,走马观花的学习取经,形式主义的各类教育,等等,(丙)还有就医、乘车、取款、购票等没完没了的排队,以及各类遥遥无期的审批,各类欲罢不能的迎来送往这些大多属于耗时无用的活动,十有八九可归结在鲁迅先生说的“谋财害命”一类。(1) 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B . 一文不值C . 应付D . 走马观花(2)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B . 乙C . 丙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

3、语病的一句是( ) A . 这位院士诚恳地表示,他要努力去做一个乐意给年轻人开辟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B . 仅在短短的三年之前,电脑“上网”对人们还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这显然已经是比较熟悉的了。C . 生命是否起源于火星而非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是否由陨石带来,天文学家正在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D . 这本书具体描写了我国北冰洋考察船是如何根据气候和洋流的状况,渡过一个个难关,获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3. (2分) (2019南开模拟) 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科波菲尔英国小说巴尔扎克密考伯主义债多不愁、乐天知命B雷雨话剧曹禺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C包身工

4、短篇小说夏衍芦柴棒饲养小姑娘营利D孔雀东南飞中国古代汉族最长的叙事诗玉台新咏刘兰芝总角之宴,言笑晏晏A . AB . BC . CD . D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4. (6分) (2017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

5、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

6、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

7、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诣如何。(1) 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言意关系”的具体表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歌写作的独特在于以“虚中见实”的手法实现诗歌意境的再创造。B . 音乐创作擅长用“余音”来引人回味,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8、。C . 书画创作讲究疏中有密和留白,让欣赏者于有尽中想象无尽。D . 戏曲表演依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生活场景,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2)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古代绘画具有不尽的意趣,因此它具有“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点。B . 语言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表达人们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C . 诗歌语言越饱满,越富有启发性,就越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D . 诗歌中的含蓄不等于隐晦,含蓄是有话不说,隐晦是引而不发。(3)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

9、,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B . 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C . 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D . 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5. (18分) (2017高一上临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她在家里,种地

10、、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觉得不苦。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

11、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12、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

13、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

14、: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B . 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C . 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D .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

15、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2) 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 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6. (15分) (2017高一上罗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