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3109160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3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课文内容:桂林山水、林海、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积累与运用。教学目标:一、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二、 通过领悟祖国风景名胜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三、 学习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方法和情感细腻的造句技巧。四、 背诵相关章节。教学方法:范读,自读,情感体验。教学时数:12课时1 桂林山水教学目标:一、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二、 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三、 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教学方法: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

2、照,多向导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桂林山水 一、 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1、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2、 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3、 学生自由读课文。二、 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1、 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2、 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3、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三、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1、 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2、 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3、 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4、

3、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5、 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6、 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第二课时一、 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二、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1) 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2) 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 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2、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1) 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2)

4、 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3、 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4、 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三、 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1)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2) 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4、 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四、 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第三课时一、 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二、 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三、 自拟题阅读作业。例:1、 找近反义词;2、 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3、

5、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4、 “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板书设计:水静水清水绿山奇山秀山险舟行碧波画中游,桂林山水甲天下。教学后记:对于这类写景美文,主要还是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多读有关句子。2 林海教学目标:一、 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二、 二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音乐、幻灯片。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引入课题。1、 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2、 我们先听一遍这篇课文的范读。二、 学习课文15段。1、 出示问题,讨论:(1) 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

6、地方的林海?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2) 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3)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各自的特点。2、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1) 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理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2) 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体会。a.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b.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作“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3) 小结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这个方法默读第五自然段。(4) 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背诵相关句子。(5) 写花的部分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三、 总结。第二课

7、时一、复述林海的的特点,分“岭”“林”“花”三个方面说,、。二、背诵最喜爱的段落或句子。三、按课文填写。(投影)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的确是_,群岭起伏是_。多少种绿色呀: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树干是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小至_、_。_,_,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 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

8、到_、_。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五、作业。1课后练习第1题。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听写字、词。 秦岭银裙空隙缺乏 广厦伐木良材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综合利用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9、。)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作业。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板书设计:林海岭林花温柔像海可爱喜爱(兴国安邦)教学后记:本文结构清晰,写景部分脉络分明,抒情部分有层次感,是学生写景的范文。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3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

10、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1)解题。板书题目。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3)指名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指名朗读。(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读“朵朵花开淡墨痕”

11、,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第二课时一、背诵墨梅。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1初读指导。(1)解题。板书题目。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2)引导学生自学。(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3)思考、讨论、交流。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

12、:咬、立根、千磨万击、任。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2试着背诵。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1)解题。板书题目。吟:歌唱。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2)教师范读。(3)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2)

13、思考议论,加深理解。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三、巩固练习。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3背诵三首古诗。4默写。(四)总结: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板书设计:墨梅(清气)竹石(坚劲)石灰(清白)借物抒情积累与运用(一)教学目标:一、 背诵课外选诗望洞庭。二、 阅读练习。三、 看图作文。教学重点:看清图意,推前想后。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回忆诗歌,背诵。1、 教师点诗,全班背诵。2、 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诗最多,同桌相互检查。3、 统计,评选最优秀的诗歌背诵者。二、 欣赏、背诵望洞庭。1、 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2、 学生齐读。3、 教师讲述洞庭美景及相关的神话故事。4、 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