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一)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3102183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一)关键词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 / 理念 / 原则 / 制度内容提要 :与收购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等规范企业行为与证券市场的法律、行政法规都未能将反收购规制问题妥善解决。 尽管 2006 年 9 月 1 日起经修订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制,但对于目标公司可以采用的措施以及目标公司进行反收购的权利和自由空间而言,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还远远不够。本文在理念及原则的基础上,对包括现在有的、未来将会出现的上市公司反收购

2、措施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对引导目标公司进行具体措施的选择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尝试。以上市公司为目标的收购和反收购活动在中国市场上已日渐活跃。对收购行为而言,国内在公司法、证券法等立法层面已经有了若干基础性规定 1。虽然收购法规仍有很多值得检讨之处,但与之相比,对反收购的立法尝试更显单薄。 实务中, “毒丸 ”等反收购措施作为 “舶来品 ”已经由上市公司广泛应用。理论上,对其相容性和协同效应,迫切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法律体系中进行研究。本文将遵循 “理念 原则 制度 ”的逻辑层次,为理论研究提供一般性的、普适性的标准,进而为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提供指引,满足实务需要。一、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立法

3、理念“理念 ”,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观念、想法、思想等, 更指最一般的、基本的观念、思想倾向和追求等。江山老师指出:理念,即是内在精神,直至最高本体; 理念,即哲学问题的解释和解决。 本文认为,理念是一种最高准则,是在立法过程中所蕴含的法律内在精神和最高原理,法律原则及制度都是其具体体现。(一)不偏不倚、力求平衡的中立性理念所谓 “中立性 ”,是指就目标公司( targetcompany)的反收购措施,采取一种中立的、不偏不倚的立法追求,既不能为了方便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而放松甚至放纵对其所采取措施及该措施所导致后果的约束,又不能一味设置障碍增加目标公司通过反收购措施维护自身权益的阻力。本文认

4、为,这种 “中立性 ”的立法理念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和收购立法 “中立性 ”的配合实际上,对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采取中立性的立法态度源自于收购立法“中立性 ”目的的配合。试想一下,如果收购立法采取“既非鼓励、亦非吓阻 ”2的中间立场,而反收购措施却反其道而行之,任意偏向收购公司( tenderofferor )或目标公司之一方,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势必会被打破,这会让上市公司收购市场面临混乱场面的挑战。为何收购立法要采取 “既非鼓励、亦非吓阻 ”的中间立场呢?首先, 从理论角度上讲,上市公司通过收购行为,固然可以淘汰效率较差的经营者,发挥市场监督力量,借以提升经营绩效,保护股东权益;但在很多时候

5、,公司收购的动机是扩张集团实力,并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酬劳随水涨而船高, 而公司的经营绩效甚至 “不升反降 ”。其次,从实证研究上看,虽然公司收购 “已经超越新股发行 (IPO)市场而成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主要环节 ”,但其究竟能否创造价值, 不仅学说观点林立,即使是实证研究也尚未就此给出任何乐观的答案 3。再次,无论是对收购、还是对反收购,中立性的立场都是平衡各方利益的产物。收购和反收购的成败影响到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所在社区,乃至政府、国家的利益。各方利益价值取向各异,有时甚至相互对立、尖锐冲突。可以说,这种“中立 ”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必然产

6、物。 或言之,考虑并力求平衡各种利益诉求的结果本身便是一种平衡。2.反收购措施本身的利弊回到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本身上来。有矛就有盾,伴随着收购风潮的攻击,目标公司的防御性措施应运而生,其往往通过公司章程的自救性规定来保护自己,于是这些反收购条款对上市公司因应敌意收购产生了特殊的价值。但就具体的反收购措施而言,它们或规定不当或违反法律,即使在公司收购实务十分发达的美国,其合法性也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实务部门对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特殊价值与运用策略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相关理论研究也不足。3.实现收购双方间达成 “精巧的平衡 ”的需要2009 年 9 月 17 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制定 上市

7、公司监管条例 向公众征求意见。条例的征求意见稿以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收购、 兼并等途径,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出发点,对公司收购行为进行规范。 其要求收购人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诚信记录,赋予中国证监会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认定恶意收购者等广泛的权力(第 59 条),对可能的恶意收购者规定证监会的强行检查权(第75 条第 2 款、第 79 条)和严厉的执法措施(第 102 条)。加之证券法及相关规章已有的信息披露、 部分强制要约、公平待遇和财务顾问等制度,现有的立法体系已经为防范恶意收购行为搭建起了严密的屏障。故,为了实现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之间的 “精巧的平衡 ”,对目

8、标公司所欲采取或能采取的反收购措施, 立法上必须 “谨慎限制 ”,至少也要满足于对收购公司采取的约束措施的攻守平衡。以上分析了对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采取中立立法理念的三点原因。那么,在这种中立立法理念的影响下, 立法过程应该贯彻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哪些具体的制度设计呢?本文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二)着眼于公司管理层的引导性理念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引导性立法理念是就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而言的。在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居于强势地位。 4虽然有些国家在立法上坚持假设 “管理层能够更好地维护利害相关人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5,但不容否认的是: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两者间的效用函数很多情况下

9、会发生偏离。 6当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面对收购公司的 “挑衅 ”时,当其在一己私利和公司公利两者之间徘徊纠结时,当其意欲作出对公司不利的价值选择时,反收购立法理念及至具体的反收购制度将为其提供引导。二、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的原则(一)比较法的视角美 国 确 立 了 董 事 注 意 义 务 ( DutyofCare ) 和 商 业 判 断 原 则(BusinessJudge-mentRule)7作为审查反收购措施合法性的基本原则。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对反收购行为的规制分为联邦和州两个层次、成文法和判例法两种模式。其中,联邦法对反收购持中立态度;而州一级的立法因为对公司收购持限制态度,因此目标公司董事

10、会的反收购权力得到强化。 8成文法和判例法则相互配合, 为美国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提供了概括性的法律依据和具体性的检验标准。欧盟关于收购要约的第 2004/25/EC 号指令(以下简称欧盟收购指令)中规定,为了在欧盟境内建立 “公平竞争市场 ”,针对上市公司的反收购措施, 采取 “股东决策 ”和“风险承担与控制相称 ”两大原则。 根据这两大原则,目标公司的董事会在收购过程中应当保持中立,由股东大会同意方可采取反收购措施。 并且,任何违反 “风险承担与控制相称 ” 原则的机制,即目标公司预先设定的限制股份交易或者限制表决权行使等反收购机制,在要约期间或者在目标公司股东大会决定是否实施反收购措施

11、时,都将暂时或永久性地丧失效力。 英国收购法典(2006年 5 月 20 日修订版)基本原则之三宣示:受要约公司的董事会必须为该公司的整体利益而行动,不得剥夺该公司的证券持有人就要约的价值进行判断的权利,和欧盟收购指令的规定不谋而合。而德国在其证券取得与收购法中则采取了一种对董事会而言更为宽松的态度。(二)我国法的规定及反收购实务的现状在我国,理论界、实务界就对上市公司的反收购行为进行规范已经达成共识,但是规范本身仍然十分缺乏,和公司收购较为详尽的制度体系相比更是如此。迄今为止,包括公司法 、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在内的规范企业行为与证券市场的法律、行政

12、法规都未能将反收购规制问题妥善解决。尽管 2006 年 9 月 1 日起经修订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制,但对于目标公司可以采用的多种措施以及目标公司进行反收购的权利和自由空间而言,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还远远不够。与立法状况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反收购实务中,上市公司已经采取了毒丸 11、董事提名权限制 12、白衣骑士 13、白衣护卫 14等多种发达证券市场上经常出现的反收购手段,与收购公司的收购行为之间可谓 “炫目攻防、精彩纷呈 ”。现实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反差对完善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体系提出了重要课题。然而,制度并非一蹴而就,在制度建设仍处于现在进行

13、时甚至将来时时,确立符合中国证券市场背景的上市公司反收购原则成为“权宜之计 ”。从法律体系的地位看,法律原则 “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 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其“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 ”,所以法律原则为法律制度框定了伸展的范围,规定了发展的方向,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价值上均对其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三)在抽象性指引和具体性要求之间中国的原则选择那么,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指导原则是否和上述美国、 欧盟、英国、德国所采的原则一致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欧美国家的反收购原则是建立在发达的证券市场、特别是成熟公司收购市场背景之下的;而中国上市公

14、司收购、反收购市场才刚刚起步,还很不发达,且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中还徘徊在实现公司自治和加强行政监管这两者间的纠结性选择之中。其次,法系间的区别导致英美国家可以通过判例灵活地确定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及其实施效果的合理性,而大陆法系的特点使得中国的规定一方面难以覆盖齐全,另一方面在适用上也难逃死板。再次,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无论是收购公司还是目标公司都有庞大的员工群体、消费者群体以及竞争者群体,所以在原则的选择上要更加注重利益衡量,利益选择的重要性、妥当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就上市公司反收购问题,为了指导具体的制度建设,评价实务中反收购措施的对错得失,我国当下需建立一套立体式的原则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遵守法律强制性规定、坚持公司自治、维持利益各方均衡是密切相关的抽象性指引。之所以说三者密切相关,是因为公司自治要建立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之下;但若造成相关者的利益失衡,即使遵守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要对公司自治的范围和程度进行限制。本文认为三者间的关系是对反收购中立性立法理念的很好诠释。除此之外,这一体系还包括平等竞价原则、管理层忠实勤勉原则、收购市场效率原则、信息披露原则等四项具体性要求,它们可以被单独援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