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3056069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红梅新村小学 褚宇华师:我们四班有几人?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 生:四班有47人,男生25人,女生22人。 师:生活中还碰到这样的问题,谁能表示?(小黑板出示) 一本书,正好看了一半,看了( )本书。 一个月饼,正好吃了一半,吃了( )个月饼。 生1:(在黑板上写了个“半”字)一本书,正好看了一半,可以说成看了“半”本书。 生2:(在黑板上写了“0.5”)我认为,一本书正好看了一半,看了0.5本书。 生3:(画了个半圆)我认为可以用这种的图形表示。 生4:一本书正好看了一半,可以说成看了这本书的1/2。(教师板书:1/2) 师:你知道一本书正好看了一半,可以用1/2表示

2、,是吗? 生4:是的。1/2是个分数,它可以表示一本书正好看了的那一半。 师:还有人知道1/2这个分数吗?(部分学生举起了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揭题:分数) 师:(拿起学具:一张圆形纸卡)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月饼,你能表示出这个月饼的1/2吗? (生纷纷举起手,教师指名学生上前演示。) 生1:上前用剪刀估摸着把圆形纸片剪成大小差不多的两半(举起其中的半块“月饼”)说:把一个月饼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2。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做法和说法吗?(很多学生点头,一学生举起了手) 生2:老师,我认为刚才王分成的两半有大有小。所以,他手里举的一半不一定是这个月饼的1/2。

3、 师:你能分出这个月饼的1/2吗? (生点头,并上前演示:先把圆形纸片对折,再用剪刀沿折痕剪成二半。) 生2: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1/2。 师:小朋友们,你们同意谁的分法? (全体学生折纸操作,师板书:平均分)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谁能把1/2表示的意思再来说一说? 生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一样的两半,其中的一半就是1/2。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点头) 师:(出示一个更大的圆形纸片,一手指着刚才平均分后剪下的一半)这一份是这个月饼(大圆片)的1/2吗?(生摇头)那我们该怎样说? (生纷纷举手) 生3:我有补充,把

4、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 (生鼓掌) 师:1/2除了表示一个月饼正好吃去的一半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吃去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剩下的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 生2:如果把一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1/2,剩下的一份也是这个苹果的1/2。 生3:如果把一块橡皮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半块橡皮是整块橡皮的1/2。 师:刚才我们在一张正方形纸上折出了它的1/2,认识了1/2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 生1:分数除了1/2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呢? 生2:一人月饼里面是不是有2个1/2个月饼呢?(师肯定。) 生3:如果把刚

5、才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其中的一份是不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呢? 师:这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数“1/4”,那么1/4表示什么呢?大家在这张正方形纸上折一折,表示它的1/4,并说给同学听。 (小组合作折纸,并演示。) 生1:一张正方形纸,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 生2:其中的2份,是不是这张正方形纸的2/4呢? 生3: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这张纸的2/4,其中的3份就是这张纸的3/4。 生4:2/4就是1/2,因为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取二份和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表示的面积一样大。 生5: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这张纸

6、的1/4,3份是这张纸的3/4,所以3/4里面有3个1/4。 生6:那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4份是这张纸的4/4,4/4就是整一张纸。 (师肯定刚才几位学生的发现) 师:除了刚才的这几个分数,谁能再举几个分数? 生1:1/3,1/5,1/6,1/7,1/8。 生2:2/3,4/9。 师:那1/3表示什么呀? 生1:1/3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3。 生2:1/3也可以表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3。 师:1/3既可以表示一个月饼的1/3,也可以表示一张纸的1/3,那么能不能表示其它东西的1/3呢? 生3:只要把一个物品平均分

7、成3份,其中的一份不是这个物品的1/3。 (生鼓掌) 生4:刚开始上课时,我把一个“月饼”(圆形纸片)对折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3。那么,怎样才能表示出这个月饼的1/3呢? 师:这位小朋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圆形纸片上怎样表示出1/3?现在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拿出原来的圆形纸片,看怎样才能表示出它的1/3? (学生小组操作,尝试) 生:我们小组能表示了。 一生上前演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6份,每2份合成一大份,这一大份就是这个圆的1/3。 (师生热烈鼓掌) 师:那么2/3表示什么意义呢?它和1/3有什么联系呢? 师:这节课的时间快到了,我们认识了分数,你还想知道

8、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1:分数有大有小,怎样才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生2:分数能不能相加减? 生3:分数能不能相乘除? 师:刚才小朋友问到的问题我们以后会学到,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在揭题的“分数”后板书:初步认识) 师:老师带来了一叠明信片送给大家(出示),如果老师把这叠明信片平均发给全班的每一个同学,每个同学所得到的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它吗?班上的男同学一共得到这叠明信片的几分之几?女同学得到这叠明信片的几分之几? 【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感受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加强数学的交流,体现了个性化教学。 一、在探索中发现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

9、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装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有“1/2”这个分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 第一层次,从自然数引入,以生活中的两个实际事例使学生感受到分数“1/2”产生的必要。在这个阶段,“1/2”这个分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模糊的。因此

10、,一学生用剪刀估摸着把圆形纸片剪成大小差不多的两半的直观操作,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受到剪下的其中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2。 第二层次,另一学生的质疑并“把圆形纸片对折,在用剪刀沿折痕剪成两半”的演示中,学生对“1/2”这个分数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感受到只有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才是1/2。 第三层次,通过老师的演示和质疑:“这一份是这个月饼(出示一个更大的圆形纸片)的1/2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特指原先用来平均分的那个月饼)而不能是另外的月饼的1/2。至此,对于一个月饼的1/2,学生有了较清晰的感知。但此时学生对“1/2”的认识仅

11、停留在直观的一个月饼的1/2,认知结构还不能转化为智能。 第四层次,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茅塞顿开,纷纷举例。对“1/2”这个分数的认识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为以后分数意义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生感悟分数1/2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 历经四个层次,学生享受到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对分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在发现中体验 数学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在认识1/2后,教师以一句“认识了1/2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为学生创

12、设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自然引入认识分数“1/4”。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去体验分数1/4,3/4,4/4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学生还学到了很多书本上不曾涉及到的知识。如“2/4就是1/2”,“4/4就是整一张纸”等。这里,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味自主选择的轻松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了对分数的感受、体验。 三、在体验中发展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多元化的,除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发展情感,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完善个性人格等。案例中,在教学

13、的总结阶段,一学生提出了学习中碰到的疑问“怎样才能在圆形纸上表示出1/3?”至此,学生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3。”已经建立了清晰的认识结构,对折出一张圆形纸片的1/2、3/4等有了实践体验。但对于一张圆形纸片如何折出它的1/3,即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困难。学生通过尝试操作、探索研究这一环节,顺利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这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又通过操作探索解决了问题。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本案例中,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经历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发现”新分数,认识新分数,他们感到分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学得兴趣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