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305049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到达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顶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创始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场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络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1.引言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到达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顶峰。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

2、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玄奘创始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场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颖血液,也是其获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矗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准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根底,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

3、超所云,“假设玄奘者,那么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那么,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玄奘是伟大的翻译理论家,汉语功底深沉,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程度,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玄奘译经的质量,到达了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程度。理论成就一方面得益于理论指导,同时又提升理论认识。因此,尽管玄奘的译论留存极少,但其思想精华闪现出的光辉历经千年,仍然眩

4、目。从翻译历史看,玄奘并非理论第一人,亦非理论先行者,在其之前,译论已散见,各家观点也形成了争锋的场面。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毕其终生于佛经事业,剖析当时的背景及历史渊源,有助于理解其理论主张的根底和源头。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时,安世高已经开场较大规模的译经活动了。然而,一般认为,佛经译论开篇当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参见陈福康2000:6。支谦认识到翻译之难“名物不同,传实不易,进而审视时下之观点,起初责“质直之言为“不雅,后那么附众随流,在“实宜径达声中,也便“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了。可见,在佛经译论诞生初期,直译、意译之争便开场了,支谦在直译的洪声

5、中,既有随附,也有阻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当时众译家还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这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场便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文论和翻译理论严密结合。其实,这种“弃文存质的直译主张是翻译早期开展历史的必然反映,因为早期的佛经翻译不仅受制于译者的双语程度,还受到文化的阻隔,而且人们对翻译的认识缺乏,经文质朴而旨圣,译经“唯惧失实,应该“得本缘故道安语,力求符合原文原意。由此可见,我国开篇译论孕育在直译占主导的土壤之中。随着佛家文化渐入外乡,异质之言或径入或文饰,佛经翻译家也注意到佛家经典与中国外乡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的交融社会必要性,译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

6、从道安对意译的斥责可以看出当时的意译之风。道安314-385坚持“委本从圣,乃佛之至诫也,反对削胡适秦,饰文灭质,求巧而失旨。“五失本,三不易概括了其理论主张及其对翻译的认识。鸠摩罗什344-413通晓梵汉,堪称“译界第一流宗匠梁启超语,其译经质量受到很高评价。从其译经来看,罗什偏意译,趋文饰,注重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因此,其译文“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赞宁语参见?宋高僧传?。罗什对翻译的见地隐于一个妙喻之中,“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参见陈福康2000:18其后高僧对于“文、“质之见,多执中用两,持一种辩证、厥中的看法。彦宗557-610著?

7、辩证论?,“以垂翻译之式彦宗。从评述历代译经及译论到经历总结,再到垂范译者的“十条、“八备,彦宗对翻译的讨论“可谓深探根源梁启超语,说明我国古典译论已从阐述翻译方法扩展到了对翻译主体的关注。可见,玄奘所处时代已是译事兴盛,译论纷呈,盛世大唐,百业更兴。玄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竭其精,毕其生,致力于佛经翻译,成就千秋伟业。可以说,玄奘的译经思想萌发于历史沃土,成熟于躬身理论。下面将对其思想核心进展剖析,以灼其华。3.方法论与“五不翻佛经翻译至玄奘时已是异彩纷呈,各家观点虽有争论,但并不排挤,在直译意译的统领下,各显千秋。“质者存其真而近于理,“意者得其体而隐于形。按佛教史家的古译、旧译和新译之分,

8、鸠摩罗什开启了一个时代,而玄奘那么将佛经翻译引领到了新的顶峰,登峰造极的不仅仅在于译著的数量和质量,还在其秉持的原那么和方法论。玄奘之前的译经,方法和过程同一,先按梵文逐字搬译,再按汉语语法改写,最后由笔人润饰。其中辗转传递,加之个体之间认知和阐释的差异,必然造成语词增减,原意走失。玄奘那么不然,梵汉精晓,佛理深通,“览文如己,转音犹响?西域记?。其译文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关于玄奘的翻译方法,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进展过专门研究,在对勘玄奘所译的?集论?和?俱舍论?后,总结出了六种翻译技巧参看马祖毅1998:66-68。1补充法。玄奘译经时,为了使读者理解,常常加几个字或一两句话。如俱

9、舍论品:“大德法救复作是言,原文没有“法救二字,加上之后可使读者知道“大德指的是谁法救是人名。再如“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八万蕴,“八万行是原文中所没有的,但假设照原文直译,只译出一个“彼字,便可能产生误解。2省略法。玄奘的译文删略原文之处极少,而且限于无关紧要之处。如在“adi,等之前删节一些“等字可以包括的字词。3变位法。改变梵文的次序,如?集论?中“avinirbhayarttyatiniyataupadaya,玄奘译成“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颠倒了两句的次序。4分合法。玄奘运用此法翻译梵文复合词,有时“分,如?集论?中“satetanakayahaksuhsasparsajeta

10、nasrtraghranaphvayaanahsasparjaetana,被译成“六思身,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思,在原来的“耳鼻舌身每个字后添加“触所生思;有时“合,如?集论?中“yasapurvantaklpikadrstayahyasaapararrakalpikadrstayah,直译应为“计前际见,计后际见,但玄奘合译为“计前后际见。5译名假借法。使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专门术语,使含义格外清楚。如一般使用“识来译“vijnana,但玄奘有时用它来译“itta心;“心字一般用来译“itta,但他有时用“心来译“dhara法。6代词复原法。把原文中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有时在名词前加

11、“此、彼等字样。此六种技巧在玄奘的翻译态度和原那么指导下,运用自如,终成大师杰作。玄奘翻译方法如是丰富,然其阐述留存极少,后世从零散的材料中将其译论归结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在直译意译的争执中,玄奘执其中,既不偏“质,也不过“文,因为“文过那么艳,质甚那么野?大唐西域记?。从玄奘的译文形式看,“比较起罗什那样修饰自由的文体来觉得太质,比较法护、义净所译那样朴拙的作品又觉得很文参见马祖毅1998:65。他引用孔子之言“必也正名乎,强调翻译必须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不乖。有学者吕澂指出,玄奘翻译擅胜之极在于融化原文中的义理,纯熟而巧妙地拿一家之言来贯穿本来。由此可见,玄奘的“文、质平衡技

12、艺是多么的高超,确实做到了“真、俗的高度统一。假如说旧译是对古译的打破,那么玄奘创始的新译那么是佛经翻译新的里程碑。玄奘认为在“不违本的原那么下,“传经深旨,务从易晓?大唐西域记?,并力图纠正旧译之晦涩和失本。他制定的“五不翻原那么尤为后世所推崇。其实,玄奘译论之精华所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一是“五不翻;前者针对段落构造而言,后者那么针对名词而言。“五不翻详细为:1机密故,如“陀罗尼;2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3无此故,如“阎副树,中夏实无此木;4顺古故,如“阿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5生善故,如“般假设尊重,“智慧轻浅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

13、五不翻对名词和名称的翻译作出了详细的指导,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孔子的“名从主人之说,实际上,玄奘常引用孔子、老子等人之语为其辩护,思想上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和古典文论。4.玄奘译论的现代意义现代译论在现代语言学等人文学科的照顾下,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译学研究得到蓬勃开展。对翻译的多视角研究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从多样性中看到了翻译的方方面面,这种多维度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传统译论是现代译论的奠基石,因此,对传统译论的反思便成了构筑现代翻译学的理论诉求。我国译论始于佛经翻译,在数百年的译经史中,译家的丰富经历凝结而成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理论大川,历经千年,经久不息,为现代译论的创始奠定

14、了理论根基。在译经大师中,玄奘虽谈不上理论大家,然其精华灼现,灿假设星辰,尤其在方法论上,影响后世极为深远。玄奘擅长总结前人经历,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那么。在义理上,他反对古代译经家的达意原那么而提倡忠于本来、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是谓“求真;在文法上,他应用六朝以来字句偶正奇变的文体,再参酌梵文“钩锁连环的方式融成一种“整严凝重的翻译风格,既恰当的表达了印度佛教原典的构造,又符合中国的文法习惯,是谓“喻俗;在一些关键词汇名词和名称上,他提出了五不翻的原那么,为后世所共许。将玄奘的翻译原那么置于现代视野下,仍可见其光辉。严复的“信达雅原那么,严格意义上说,是对传统译论的总结升华,

15、玄奘在持“信的根底上,已开场寻求上升到类似“达、雅的境界。玄奘厘定的翻译原那么重在标准译文及翻译过程,并无设立标准之意图,然而,其原那么已起到标准的作用,即标准的前瞻性作用在其原那么的运用中已得到了表达,译者只有遵循这些原那么,才能通达“圆满调和的译文。当今译论纷呈,立标准者亦不在少数,不仅国内有傅雷的“神似形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等,还有国外众多学者的标准论,如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的“意义不变论、美国奈达的“最接近的等值论、英国卡特福德的“等值交换论以及德国诺德的“功能+忠实论等等。“求真是为了存“信,而“喻俗那么是向读者靠拢,增加可读性。这与现代译论重心移向译语及译文读者是一致的。玄奘“五不翻原那么中的“不翻就是用音译,音译之名虽初显陌生,但其原义不会有增减之损,日久也就自然地融入到译语语言文化系统之中了。5.完毕语玄奘译论虽不能与当今译论家之大作相比较,但其理论精华及思想灵魂却是后世依循之典范。国内有学者将我国译论开展过程划分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现代译论与传统译论一脉相承。玄奘的“求真、喻俗论及“五不翻原那么泽披后世,彰显着宏大的生命力,在现代视野下,既有古朴的忠实观,又有新颖的功能观,既强调存原文之原义,又注重译文之效果。“不翻涉及到了文化层面的问题,虽未深究,却开启了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