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3038585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一上临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知耻则有所不为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

3、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

4、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选自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 .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

5、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C . 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D . 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B . 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C . 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

6、节观。D . 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B . 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C . 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D . 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

7、30分)2. (16分) (2017高三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

8、率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

9、,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 , 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

10、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引:引进,荐举B .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率:大致,一般C . 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贻:遗留D . 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籍:登记(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为新辞以教巫祝约以连兵大举B . 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其

11、险也若此C . 而不知养材之道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 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朗州地处偏僻,闭塞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B . 刘禹锡因才能出众而得到王叔文的重用,又为王叔文变法失败所累而被贬,十年后被朝廷召还,又因诗作触怒新贵得罪当政者,再遭贬谪。C . 刘禹锡被外放作播州刺史,裴度为之求情,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认为刘禹锡孝心比别人更重,为了不让他的老母亲伤心,改授连州刺史。D . 刘禹锡认为要改变“天下少士”的状况,必须

12、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增加教育投资。(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5)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先 王 知 天 下 之 善 不 胜 赏 而 爵 禄 不 足 以 劝 也 知 天 下 之 恶 不 胜 刑 而 刀 锯 不 足 以 裁 也 是 故 疑 则 举 而 归 之 于 仁 以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待 天 下 使 天 下 相 率 而 归 于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故 曰 忠 厚 之 至 也(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3. (8分

13、) (2017桂林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晚泊陆游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注】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堞:城上的短墙。(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诗歌开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诗人人蜀的原因,引出了后文写自己的心情。B . 本诗构思巧妙,颈联才通过泊船时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正式人题写“晚泊”。C . 颔联实写了蜀地“万死一生千峰百嶂”的恶劣环境,侧面烘托诗人的心情。D . 即

14、使是夜泊,邻舟乞火、船夫祈风,渲染出热闹的气氛,烘托诗人愉悦的心。隋。E . 尾联“空”字用得妙,以景结情,渲染出萧索的气氛,与诗人的心情紧密结合。(2)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6分) (2017高一下济南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 _,齐彭殇为妄作(2) _,隰则有泮。(3) 桑之未落,_。(4) 胡马依北风,_。(5) _,举类迩而见义远。(6)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_。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3分)5. (13分) (2017河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匹马两个人迟子健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

15、二道河子方向走。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