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2958908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八章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八章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八章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八章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一、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困难当前,国际现行的国际货币关系格局形成于1976年,即前面提到的“牙买加体系”,该体系以国际储备多元化和浮动汇率制为特点,诞生之初曾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但实际上,过去20年来,该体系始终在极其脆弱的环境下运行,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其理论缺陷和潜在的危险暴露无遗。1国际汇率变幻莫测。牙买加协议承认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自此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实际上从牙买加协议以业,所谓的汇率自由浮动只是一种理想,就连欧美这些极力鼓吹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事实上实行的也是有管理的浮动。综观世界各国的汇率安排,采用“钉住

2、”汇率政策的有67个国家,其中钉住美元的有26个国家,钉住法国法郎的有14个国家;根据单一货币或一组货币有限浮动的有110个国家,其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有34个国家,实行独立浮动的有57个国家,(1995年3月31日数据)面对这样一个汇率制度多样化的世界,IMF在放弃固定汇率制的同时,也放弃了对成员国的汇率提供干预的责任和义务,因而竞争性贬值或竞争性升值经常发生,国际汇率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成为国际金融领域引发争端和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2完全由逆差国自我调节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无法维持稳定和平衡。现行体制继承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原则,完全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在制度上无任何设计和约束来敦

3、促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这样,越来越多的逆差国像美国一样,在经常项目出现逆差时,不是采取国内紧缩措施或调汇率,而是借助于短期资本的流入来平衡逆差。在大多数国家这样做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美国是主要的储备货币发行国,它可以长期借助于吸引短期外资来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其他国家则不能。外债长期积累的后果是这些国家偿债压力越来越大,当国际游资闻风而动时,原来被缓解的国际收支和货币贬值之间的矛盾便一发不可收拾。3出于政治、经济双重目的,西方国家急于将一些弱小的后市场国家纳入其市场体系并且“成果显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银行对当时的国际金融形势满怀自豪地总结道:“世界各国的金

4、融市场迅速整合为单一的全球化市场,发展中国家尽管各自起点和速度有所差异,但无一例外地被融入这一全球化进程”。即便危机发生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刻意回避资本监管,片面强调资本交易自由化的好处。事实上,加入世界市场后,资本流入固然可以带来不少好处,但其易变性所招致的巨大损伤力也是难以克服的,许多国家在尚未建立起一个足够强大的、能够应付短期资本撤离的金融体制之前,就盲目开放了其短期资本市场,最终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至今尚未恢复元气。4国际市场对美元高度依赖,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安排仍以美元为核心。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基本实现了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但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几经沉浮,美元主导国际储

5、备货币的基本格局并未明显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美元更是极为重要的交易货币。这使得各国尤其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元的汇率变动,并进而导致这些国家汇率制度安排的实际操作与名义安排相背离。5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存在能够独立执行经济政策的国际机构。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在实际操作中,IMF对危机国家进行资金援助的同时,迫使其按照自己开的“药方”进行调整和改革。这些“药方”被称作“华盛顿共识”,主要内容有:实行双紧的经济政策,提高利率;整顿金融机构,实行更严

6、厉的破产法,以消除道德风险;采取更加审慎的监管规则;加速市场开放并迈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补贴等。且不论其救援目的为何,就政策本身是否恰当,已遭到了斯蒂格利茨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的抨击。尽管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论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地位均无法改变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危机中国家非常需要援助,被迫与IMF合作,不得不忍受经济紧缩和高失业率。当然,也有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权衡利弊后,拒绝了IMF的援助和结构调整计划,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困难,渡过危机。二、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 自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就不断涌现,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几种有

7、重要影响的方案。1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与货币体制集团化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产生于6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优劣的争论。1961年国际货币基金特别研究处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最先提出了“最适度货币区”的概念。蒙代尔设想将世界分为若干货币区,各区域内采用共同货币或固定汇率制,不同货币区域之间实行浮动汇率制。但关键是最适度货币区内的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应当接近,通货膨胀率大体相同,更重要的条件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当货币区中局部地区受到不均衡的冲击后,需有三种解决办法:劳动力自由流动;工资与物价必须灵活,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来恢复市场占有额,进而恢复经济增长;必须有一种财政转移支付的手

8、段,使没受冲击的地区把财富向受冲击的地区转移,以缓解受冲击地区遭受的经济压力。最适度货币区形成后,由于在区内国家之间消除了汇率浮动对相互贸易和投资产生的不确定性,从而可以促进区内国家的生产专业化、区内贸易和区内投资,进而刺激区内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蒙代尔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提出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美国经济学家罗那德麦金农、詹姆斯伊格拉姆、凯南、哈伯勒和弗莱明等从不同侧面修正、补充和进一步阐述了蒙代尔最初提出的最适度货币区的概念(我们将在第十章着重论述)。欧盟正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分阶段逐步实现货币统一的。欧洲统一货币的实践,对国际货币格局的意义非常深远。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

9、,欧元势必有一天与美元在国际货币领域平分秋色,这对于稳定汇率和国际货币秩序具有显著的作用。欧盟单一货币的实践,还可以对其他区域组织展开货币合作活动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为国际货币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整套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将是一个长期与渐近的过程;必须立足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遵循先易后难、先区域后全球和先松后紧的原则,以设立世界性的单一货币与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货币政策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先创造出若干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并不断强化IMF的监督协调职能,加强国际协调,在实践中推进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2建立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信用性国际清算手段 如果说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是为了用储备货

10、币多元化的方式,借助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回避建立新型国际货币制度时面临的货币本位问题,而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提出也只是为了探索一种最优的汇率制度,那么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在创立特别提款权方面的努力,则代表了国际货币改革中力图解决未来国际货币制度中货币本位的一种尝试。 60年代中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际清偿能力及其调节和对国际储备手段的信心问题。由于国际贸易量和金融交易量的增长,清偿能力和国际储备问题日渐明显。在金汇兑本位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和国际储备的现实已使美国多次发生国际收支赤字。如果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对美元失去信心,并决定

11、将其持有的美元换成黄金,那么,布雷顿森林体系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解决国际清偿能力以及人们的信心问题,并建议创立一个新的储备单位来充当货币本位,解决美元面临的“特里芬两难”。为摆脱两难问题,特里芬在其名著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世界银行的方向转化,并成立世界银行。由它来发行一种有国际管理的国际货币,以满足世界各国对清偿力增长的需求。 SDRs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特别提款权与普通提款权在设立和使用上均有所不同,普通提款权是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规模向基金组织交纳份额并在需要时向基金组织借出外汇,因此普通提款权账户属于真实账户。而基金组织在创立特别提款权账户时

12、,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共同基金,没有要求成员国交纳基金份额,而只是根据各国在基金组织原有份额的倍数确定了持别提款权的总规模,然后分配给各国自行使用,所以是一种虚拟账户。这正是特别提款权能够解决国际清偿力的原因。 SDRs产生后,很多经济学家对它在未来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的作用寄予厚望。1982年,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教授在2000年国际货币制度一文中指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不应由黄金、其他贵金属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来充当,SDRs应成为惟一的国际储备资产。特里芬建议目前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同交IMF保管,I

13、MF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如果IMF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为IMF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帐户金额的增减。 如果说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是为了用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方式,借助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回避建立新型国际货币制度时而临的货币本位问题,而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提出也只是为了探索一种最优的汇率制度,那么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在创立特别提款权方面的努力,则代表了国际货币改革中力图解决未来账户金额的增减。IMF所持有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储备提

14、款权来实现,而不受黄金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 特里芬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方案提出后,在经济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他的方案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这一点目前看来还无法做到,并且将来用统一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现有其他储备货币,也会遇到来自各储备货币发行国的阻力。3目标货币区方案与世界复合货币所谓汇率目标区是指以某个特定的汇率水平为基准,上下各留有一定幅度的汇率浮动区间,这个特定的汇率水平成为目标区的中心汇率,浮动区间的上下限称为目标区的边界。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目标区”为例,它是以欧洲各国货币兑德国马克及欧洲货币单位的汇率平价为

15、中心,上下限各2.25%的浮动汇率区间。实际汇率在这一区间内可以自由浮动,但一旦超过了上下限度,有关国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的产生根源是为弥补固定汇率制和投资的不确定性、实际汇率水平的持续失调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必要协调导致浮动汇率下政策效果的“溢出效益”等等。从汇率目标区的特性来讲,它兼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首先,其中心汇率和上下边界均相对固定,实际汇率的波动也基本上局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一类似固定汇率制度的特点使得汇率的变动范围比较稳定,大大降低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避免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结算和支付时的币种

16、风险;其次,它还有浮动汇率的长处在区间内汇率水平可以较为自由地波动从而减少了人为的干预,使得货币的真实价值与名义汇率之间不致出现大的偏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价格信号扭曲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也降低了因无法维持固定汇率而产生的信心危机;这种兼具固定与浮动汇率性质的汇率制度安排还能够有效地防治货币替代,是因为它的这一特点恰好符合反替代的政策要求在汇率水平保持较大灵活性的同时,也对汇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实施一定的限制。这种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在保证各国维持各自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独立性的同时,允许汇率在一定区间内灵活波动,但又不至于使其超出威协到稳定的范围。事实上,汇率目标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固定和浮动汇率制度的片面性。“汇率目标区”管理体制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不过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但它却有着相当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90年代以来,对“汇率目标区”理论的研究日益完善,其中集大成者是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