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295775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4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七律长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七律长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七律长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七律长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案(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精选14篇) 七律长征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同学对长征的有关学问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同学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学问,上课时叙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老师组织指导,同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支配:一课时 4、教具预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同学叙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老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

2、同学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同学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尝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同学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沟通,引导同学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

3、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爱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爱? (同学思索,小组合作,老师组织沟通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同学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

4、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 篇2 一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同学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把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宏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争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手书

5、的七律长征,老师范读),同学沟通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把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同学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比解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争论提问。 (同学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争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同学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索: 这首诗为我们详细展现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猛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险阻

6、,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现长征困难? 3、同学争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很多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只细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宏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同学默读课文,思索: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详细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2

7、)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冲突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专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险阻。 (4)依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同学自行解决,老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同学争论发言,老师准时订正。 3、读完全诗,你

8、感觉应当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日,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宏大的革命史实,热忱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勇敢坚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气无比坚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一七律长征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七律长征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

9、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老师组织指导,同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很多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宏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

10、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i y ) 磅礴(pn b ) 岷山(m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概宏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 不怕 / 远征 / 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11、 / 水拍 / 云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2、同学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解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争论沟通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概宏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

12、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概。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和党.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受之苦。面对一切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详细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

13、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很多道急流险滩。 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终路程,是全诗的.。“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妙的革命前途的憧憬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盼望并惦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成功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阔指战员的殷切盼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