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2952491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外科学a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b汉末华佗,堪称外科鼻祖。c葛洪肘后备急方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d南齐龚庆宣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e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F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10) 明清时期外科三大流派: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其重视脾胃;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心得派,以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善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

2、治疗疔疮走黄。11)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12) 脔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创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成为脔肉。13)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14)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15)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七个方面的因素。16)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17) 辨阴证阳证!33) 阴阳辩证要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消长与

3、转化。34) 部位辩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病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上部辨证病因多为风湿、风热,中部辨证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病因多夹湿邪。36) 辨肿:(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3)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侵淫皮肤。(4)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37) 辨痛:(1)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2)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性水肿或见糜烂流滋。(3)瘀血

4、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38) 成脓的特点:疼痛拒按,皮肤肿胀,局部温度增高,肿块硬度已软。 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39) 脓的形质:如脓稠厚者,为元气充盛;淡薄者,为元气较弱。如先出黄白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是将敛佳象;若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体质渐衰,为一时难敛。40) 脓的色泽: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最是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之可能;如脓中夹有瘀血者,为血络损伤。41) 脓的气味:一般略带腥味者,其质必稠

5、,大多是顺证现象;脓液腥秽恶臭者,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现象,常为穿膜损骨之征。其他有如蟹沫者,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42)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43) 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脓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44)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者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45) 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6、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46) 膏药:古代称之为薄贴,现称硬膏。适应症: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用法:太乙膏,千锤膏均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其优点是,柔软、滑润、无板硬黏着不舒的感觉。适应症: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用法:肿疡期:金黄膏、玉露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疮疡阳证。溃疡期:可选用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24)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

7、,易溃,易敛。临床表现:(1)有头疖:中心有脓头,灼热疼痛,突起根浅,出脓即愈。(2)无头疖:无脓头,表面灼热,触摸即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3)蝼枯疖:多发于儿童头部,一种为坚硬型,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一种是多发型。(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辨证论治: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银花 野菊花 紫花地丁 天葵子 蒲公英)合黄连解毒汤31)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颜面

8、部疔并发症:走黄,流注,脏腑感染,跗骨疽。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者宜凉血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手足部疔(蛇眼疔,蛇头疔,蛇肚疔,托盘疔,足底疔)并发症:易损筋伤骨,疮溃脓期外治法: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43)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

9、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囊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44)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临床表现: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若4-5日后发热不退,皮色渐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伴口干、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是欲成脓。至7-10日按之软而有波动

10、感者,为内已成脓。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约10-14日左右可愈合。 风热痰毒证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牛蒡子 薄荷 荆芥 连翘 山栀 丹皮 石斛 玄参 夏枯草)54)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55) 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喉结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喉结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痙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11、56)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慢,收口亦慢。57)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栗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按局部症状分为4候: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6) 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

12、纳差。 7)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8) 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辨证论治:火毒凝结证 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湿热壅滞证 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白芷(3克) 贝母(6克) 防风(6克) 赤芍药(6克) 当归尾(6克) 甘草节(6克) 皂角刺(炒,6克) 穿山甲(炙,6克) 天花粉(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金银花(9克) 陈皮(9克) 阴虚火炽证 滋阴生津 竹叶黄芪汤 气虚毒滞证 扶正托毒 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29) 丹毒:丹毒是以患部突然

13、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其特点: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鉴别诊断: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主。35)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外治主要为处理原发病灶)36)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

14、,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三陷证:(1)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2)干陷:由于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从而形成内闭外脱。 (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从而余邪走窜入营。29.瘰疬的临床表现:初期:颈部核块如黄豆大小,一个或数个,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发生,皮色不变,质稍硬,表面光滑,不热不痛,多无全身症状。中期:核块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时数个核块互相融合成大的肿块,推之不能活动,渐感疼痛。当进一步化脓时,则表面皮

15、肤转成暗红色,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可伴有轻微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后期:已化脓的肿块经切开或自行破溃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状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管腔(表面皮肤较薄,皮下有向周围延伸的空腔),疮口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黯,并可以形成窦道。如果脓水转稠,肉芽变成鲜红色,表示即将愈合。常伴有潮热咳嗽,盗汗等肺肾阴亏之证;或出现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晕、失眠、经闭、等气血两亏之症。或出现腹胀便溏、形瘦纳呆等脾虚不运之症。33)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联系: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所以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联系。34) 乳痈:是由于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因病机: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 临床表现:(1)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排泄不畅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微红或者不红,皮肤不热或微热。 (2)成脓: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痛痛加重,或有鸡啄样疼痛,皮肤焮红灼热。逐渐发展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 (3)溃后: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脓出通畅,则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