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原理.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295085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力环流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热力环流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热力环流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热力环流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热力环流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力环流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力环流原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第一课时)设计思想本节的内容设计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标准解读和教学内容分析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举例的形式分析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

2、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或者归

3、纳规律为: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3)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和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

4、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准备“问题导学”学案、多媒体实物投影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知识回顾(通过对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的回顾,以此为基础引入大气环流的教学。)1.请结合下面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图

5、中线段上绘制气流方向。2.下图是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水平方向的气压分布情况。请运用“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画出下图中A、B、C三地的近地面风,并结合右图写出A、B、C三地的风向。新课导学导学1: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学生讨论并结合教材P36第一段内容回答:(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大气环流的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活动探究请结合教材内容和有关示意图探究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

6、动规律。完成导学2导学4。导学2: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请思考以下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极地垂直方向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水平方向的近地面和高空作水平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4)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下图(一)。 (图一)(图二)导学3: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但地球作自转运动,太阳直射赤道。请思考:(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

7、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8、”。)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二)。(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9)请结合你所完成的图(二),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

9、间分布。变式拓展(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三圈环流”的变式图应用巩固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AB CDAB CD(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导学4: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

10、和风带的南北移动。应用巩固读图并思考回答:(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A.B.C.D.。导学5: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活动探究1.请结合P39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2)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3)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

11、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4)读图2.12b,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2.请结合P40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时间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温度差异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气压差异被切断的气压带突出的气压中心七月陆海陆海副热带高压带(见图示)一月陆海陆海副极地低压带(见图示)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比较项目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风风向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性质暖湿湿热源地太平洋印度洋强弱(较冬季风)弱(较冬季风)强冬季风风向西北季风东北季风性质干冷干暖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亚洲内陆强弱(较夏季风)强(较夏季风)弱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自主归纳请结合以上导学1-导学5的分析,并结合“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有:(参阅下图表的分析)。作业布置:完成第一课时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