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2950281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3年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3年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3年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 在今天这样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写书、出书的时代,可以给予读者启迪的书实在不多,能让读者受益终生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即将踏上教师岗位之前,我有幸读到这本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不得不说,这本书正是让读者受益终生的好书,它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思考该怎么做。不管是面向全班同学,还是面向个体学生,甚至是面向家长、同事和自我,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它会让你不禁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睿智的班主任。 亲近全班,让全班同学喜欢自己。首先,利用“自己人效应”来亲近全班。俗话说:“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自己人”

2、。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自己人”,他们就会亲近你,相信你的建议和观点。与学生同立场、共命运、利益一致,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可以达到老师说教绝对达不到的效果。其次,利用“相似性原则”获得学生认可。古时有“割席断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其实都在反映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告诉我们,人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在外貌、年龄、行为、习惯、经历、社会地位、信念、价值观、态度和品质等众多相似性因素中,内在相似性对人际吸引产生的作用更为重要,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喜好,寻找与学生的相似之处。再次,善用“白璧微瑕效应”,提高人际吸引力与亲和力。对

3、于那些非常权威、从不犯错的教师,学生也许非常尊敬并且崇拜他,但不见得就会欢迎他,一般是敬而远之。所以教师一方面不要装完美、端架子,疏远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千万不要故意地频繁犯错,以免给学生留下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不良印象。还要避免“合法化效应”。班主任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班主任能够勇于纠正自己不当的态度和行为时,反而更能够赢得学生们的拥护和爱戴,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合作更加高效,工作更加顺利。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今天从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中的所学可以用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 第二篇: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有感“偷心”的艺术

4、 -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担任高一(1)班班主任已经四月有余,深感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门“偷心”的艺术,班主任想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挖掘学生的潜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至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将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这一点,在我读完刘儒德教授的名著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更为深信不疑。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根据班主任工作的三个“面向”选择了对班主任工作非常有用48个心理效应。其中,面向全班学生部分涉及了21个心理效应;面个体学生部分涉及了19个心理效应;面向家长、同事和自我部分涉及8个效应。书中每一节都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引出心理效应,然后结合

5、实验、故事和案例阐述班主任在工作中怎样有效运用这一心理效应。用作者自己的说法就是该书力求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说的是每个心理效应都应取自心理学的实验和理论,上连科学的殿堂;所谓立地,说的是对这些心理效应的应用来自真实的成功经验,下接实践的地气。” 正因为该书“顶天立地”的写作风格,所以整个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我获取相关心理学知识的过程,更是我反思四个月带班生涯,提升带班能力的过程。阅读此书,我时而窃喜不已,时而摧胸顿足,一方面为自己没有犯常识性的心理学错误而暗自庆幸,一方面又为自己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做得不当的地方而感到忏愧不已。 该书介绍的心理效应大多通俗易懂,所以阅读此书丝毫不觉枯燥乏

6、味。恰恰相反,阅读此书,如同在跟一个知己交谈,有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愉悦荡漾在心头,真有相见恨晚之情。而且,该书介绍的心理效应,只要我们一线班主任稍加揣摩,细心专研,虚心接纳,大多都能给我们启示一些具体实用的制胜招数,以便帮助我们在与一些视作“不可雕也”的“朽木”斗智斗勇中出奇制胜。 例如在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就经常应用该书介绍的角色效应,这个心理学效应告诉我们,如果给好学生一个坏角色,他们可能真的会变坏,如果给一个所谓的“差生”一个好角色,那么“差生”也会变成好学生。班上有个女生,性格非常内向,以至于有一次她父亲打电话过来反映她身材矮小却坐在最后面的情况时,我一时都无法反应过来她到底坐

7、在哪里。后来找她交谈才发现她由于害羞,虽然排位置做到后面去了看不清黑板,却不敢向我反映。为了让她走出闭塞的自我世界,我利用角色效应,特意任命她为班干部,负责每天课间操的点到工作,并在“任期”内适当的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工作指导,两个月过去了,这名学生的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得更加有责任心、更加开朗,也更加自信,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运动会的她,这次竟然报了两个参赛项目,让人刮目相看。 下面,我就把自己阅读此书所感触最深、在班级管理中应用最多的十种心理效应例举如下,以飨同仁。 1、班主任要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看做学生中平等的一员,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学会使用“我们”和“我们班”的表述。这是“自己人效

8、应”。 2、班主任不必过分的“包装”自己,可以恰当的“示弱”适度的暴露一点“瑕疵”,反而会另辟蹊径,赢得更多学生的亲近与喜欢。这是“仰八脚效应”(也叫白璧微瑕效应)。 3、同一件事件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导致不同的效果。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不妨尝试换种方式,化批评为鼓励,促进学生自我效能的发展,这是框架效应。 4、“禁果格外甜”,越是不让吃的果子就越想吃。这是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只要应用得当就可以成为学习上的催化剂,加速学生心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有任务的时候,人们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多,能拖就拖。但是,如果规定了最后期限,或者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就会开始着手处理,也能如期完成任务,这种规定最后期限

9、以促进工作进程的现象叫做最后通牒效应,这启示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而不是过多的时间。 6、当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时,工作动机非但不会增强,有时反而会降低。这种外在报酬抵消内在报酬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德西效应”。它启迪我们,当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时,就无需加入更多的物质奖励。 7、小翅膀引起大飓风,这是蝴蝶效应。它提示我们。教育无小事。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毁了一个学生,也可能成就一个学生。因此,班主任在面对教育中的小事时要更加慎重,将不好的小事扼杀于摇篮,让好的小事真正引起“飓风”。 8、一个房子的窗子如果破了,没有人去修补,时隔不久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

10、,这是破窗效应。它提示我们,班级管理中,一种小小的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这种情况就给学生们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相应的规则是不必认真遵守的。班主任要重视破窗效应。预防破窗效应。但一旦出现“破窗”,要善于寻找教育的契机。成功维护班规和学风。 9、勤老师叫出懒学生,管的过多,效果却越差。给以学生适度的班级自治权,让学生享有一定的控制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 10、班主任特别是新班主任如果想给学生留下不错的印象,增加学生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常出现在他们面前就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好方法。这就是单纯曝光效应。 第三篇: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数学组朱晓俊 这本书是北

11、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洗礼。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

12、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

13、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互悦机制”。喜爱引起喜爱。人们常常容易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就是“互悦机制”。老师先喜欢学生,所以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功课,喜欢学习。乖巧聪明的孩子,老师当然能先喜欢,而引起我思考的是,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坏”孩子,老师是否能发自内心的先喜欢他们呢。 书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小时候的卡耐基是一个公认的远近闻名的坏男孩。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家门,父亲向继母介绍卡耐基道:“你要提防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快让我头疼死了”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走到他面前,微笑着托起他的头看着他,对丈夫说:“你错了

14、,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这句话,使卡耐基和继母开始建立起了友谊,也成为激励他发奋上进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这位继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她也像自己丈夫那样,我想也不会成就日后的卡耐基。因为“互悦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所以,我们必须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中。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都要真心的先喜欢他们。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喜欢你。

15、如“晕轮现象”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马太效应”在提醒我们绝不能让“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 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告诉我们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比如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