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2944279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曹刿论战01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小信未孚() 牺牲玉帛()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肉食者鄙()(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5)齐师伐我()()(6)可以一战()()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肉食者谋之B忠之属也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公问其故B必以分人以中有足乐者C其乡人曰舍其文轩D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补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1)必以()分人(2)小大之

2、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战,勇气也。(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7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决定战争的三大因素,其中,“人和”至关重要,鲁庄公的“_”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3)“_”和“_”两句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_”和“_”的结局证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8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古知兵非好战”的深刻思想,先贤读

3、兵论战并不崇尚单纯以武力制胜。古代兵家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之师可以得到民众支持,常常会“不战而屈人之兵”。材料二:探究结果:_ _9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凤凰中学九年级(1)班将开展一次以“反省战争,珍爱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小华同学参加了本项活动,搜集了一些表现反战主题的古诗词名句,请选一则加以赏析。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的赏析:_(2)文锦同学搜集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名言。请选择其中一句谈谈你的感悟。A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B天时不

4、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C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巴斯卡)我的感悟:_02课内精读(娄底中考)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5、。”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惟长/堤一痕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案件)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

6、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4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03拓展阅读(滨州中考)【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

8、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选自陈寿三国志)【注释】太祖:指曹操。比:连续。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诩

9、: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促:赶快。亟(j):赶紧。敌:对手。纵:纵然。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C绣谢曰 长跪而谢之D公问其故 故不为苟得也16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绣以精兵追退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策之不以其道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曹 公 攻 将 军 无 失 策 力 未 尽 而 退 必 国 内 有 故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不用公言,以

10、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19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21曹刿论战1bjinfbshfm2.(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顺从,听从(3)赐福,保佑(4)养个人专有(5)军队攻打(6)可以凭借3.B4.C5.(1)之(2)断之(3)鼓气鼓气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以实情判断。(2)作战,要靠勇气。(3)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情。7.(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齐师败绩遂逐齐师(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11、伏焉8.示例: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愿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9.(1)示例:第条。人在边关已烂成白骨一堆,可家乡的妻子毫不知情,还在做着不久会在一起甜蜜生活的美梦。深刻地控诉了战争摧残幸福家庭的罪恶。(2)示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诉我们,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人心所向,因此不能炫耀武力,恃强凌弱。10.B(解析:“长堤”是一个词,不应分开。)11.C(解析:“公将鼓之”的“之”字不解释为代词,那件事,而应是音节助词,不译。)12.A(解析:选文应是详写战前,略写战中、战后,所以A项错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3.(1)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2)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14.“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