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做这十件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288622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做这十件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做这十件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做这十件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做这十件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做这十件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做这十件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做这十件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做这十件事(一)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签约服务的责任主体落实到医生个人,加强以镇村组合为基础 的团队建设,完善签约团队工作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根据服务能力和需求,不断完善签约服务内容,在基础性签约服 务内容基础上,鼓励拓展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 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等, 通过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感受度。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 以疾病管理和预防保健服务为切入点,提高签约服务利用率,逐步 扩大签约服务范围。按照慢性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做好签约服务。建立基层与上级医

2、疗机构的联动工作机制,搭建全科医生与上级 医院医生联系沟通平台,开通转诊绿色通道,畅通转诊服务路径, 优先安排转诊患者就诊和住院。完善出院患者信息交流机制,为下 转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二)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明确本地区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种,有针对性地提升门诊 疾病咨询、诊断与治疗能力。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脑卒中康复期、 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提高综合管理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全科医学建设,乡镇卫生院应当设全科医学科。结合本地区服务需求,可发展康复、妇科(妇女保健)、儿科(儿 童保健)等专业科室,鼓励开设慢性病联合门诊,提高基层慢病诊

3、疗能力。加强外科常见病的门诊医疗服务能力,能熟练掌握止血、缝合、 包扎、骨折固定等处理。开展中医特色科室建设,促进形成与上级医院功能互补、差别化 发展的格局,合理分流医院病人。(三)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加强急诊、院前急救、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独立设置抢救室,合 理配置给氧设施、吸引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机(呼 吸囊)、除颤仪、喉镜等急救设备和药品,改善急救硬件条件。完善医务人员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制度,加强急救技能的指导与培 训,按计划开展人员轮训。加强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洗胃、止血包扎、骨折固定 等基本急救技能的标准化培训,提升医务人员急救技能水平,提高 对循环、呼吸、肾功能衰竭、

4、急性中毒、休克等急危重症患者初步 诊断和急救处理能力。(四)加强住院能力建设。结合区域医疗卫生需求和机构基础条件,合理设置床位数,加强 住院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与人员资质、技术准入、设施设备相适应 的住院、手术、分娩等服务。积极探索与上级协作医院开设联合病房,提升住院诊疗服务能力, 提高床位使用效率,方便居民群众就医。根据分级诊疗的需要,住院服务重点向社区护理、康复方向发展, 必要时可设置安宁疗护、老年养护病床。(五)提高检验检查和药品服务能力。加强检验检查能力建设,合理配置和更新必要的设施设备,开展 常规检验、心电、超声、X线摄片检查服务。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发挥远程会诊作用,建立影像、心、

5、电、 检验、消毒供应等区域中心,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 模式,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根据分级诊疗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所需药品品种, 满足患者用药需求。鼓励开展药事服务,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独立设置中医馆形式的中医综合服务 区,突出中医文化特色。加强中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力推广针刺类、灸类、 刮痧类、拔罐类、中医微创类、推拿类、敷熨熏浴类、骨伤类、肛 肠类等中医药技术方法,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中医规范化诊疗服务能力。在老年人、儿童、孕产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中,发挥中

6、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内容,提升 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中医药咨询、体 质辨识及健康干预服务,大力推广普及中医药健康理念和知识。(七)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强化依法执业,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依法执业意识。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 操作规范和相关病种临床路径,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培育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文 化意识。加强抗菌药物、激素、静脉输液等临床用药管理,运用处方负面 清单管理、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

7、应用,降低抗菌药 物、静脉输液使用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严格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和质量管理。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严肃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消 毒器械等索证和验证工作;对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 严格执行清理、消毒等环节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处置,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严防流向社会。完善投诉管理制度,加强医疗纠纷防范,引导患者依法处理化解 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八)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成效。加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力度,集中开展一次宣传月 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服务项目的认识。大力开展项目规范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服务内容、标准、要求

8、的执行能力。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筛查力度,及时发现病人并纳入健康 管理,强化防治结合,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过程中开展随访服务。加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对主要健康问题 的识别能力,对于筛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应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社区卫生诊断能力,以健康档案、健康体检、临床诊疗数据 为依据,分析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干预。加强与村委会、驻镇单位的协作,不断丰富辖区健康教育手段和 形式,普及健康和公众自救互助知识与技能,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 养水平。规范疫苗管理,统一采购、全程冷链,确保预防接种安全。(九)改善服务环境和居民体验。优化门诊功能布局,设置醒目引导标

9、识,完善服务流程。保持院内外环境卫生整洁、温馨舒适,提供便民服务措施。大力推广一人一诊室,保护患者隐私。工作人员着装整洁、规范,佩戴胸卡,易于患者识别。提倡文明 礼貌用语,医务人员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热情,尊重患者,体 现良好医德医风。推进居家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巡回医疗等 居家医疗卫生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十)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完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功能,实现对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 生、健康管理和签约服务的有效支撑。加强条块整合,实现系统互联互通,避免基础数据重复采集录入。推动业务协同,有效发挥电子健康档案在临床诊疗和预防保健服 务中的载体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机构运行和服务情况的监测与评价。推广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中心的建设和应用,促进 优质资源纵向流动。利用临床指南知识库、循证医学临床路径应用指南等辅助诊断技 术,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行为。探索人工智能、移动健康监测、健康医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基 层的应用,依托互联网提供网上预约、咨询查询、就医导诊和居民 健康动态监测等服务,引导居民参与自我健康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