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870027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联系电话: 18747267611 2011年9月4日作者: 张哲鹏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学号:1063110124 专业名称: 10级建筑学一班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 10级建筑学1班 张哲鹏 学号: 1063110124 1 引言 现代城市新城区是指位于城市边缘,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的区域,是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新城区大量的开发建设,新城区的空间结构规划设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的时期,新城区面临着物质空

2、间和人文空间的重新建构,因此,从区域整合和城市空间分析的角度来提出城市新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对于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引导村镇改造、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现代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动力分析 2.1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对新城区的辐射力增强,从而带动新城区的发展。特别是许多城市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政策,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其布局,把一些占地面积大且对人们生活有影响的企业纷纷外迁,而新城区由于其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中心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 2.

3、2交通的日益便捷和信息网络的日趋完善 交通的日益便捷,缩短了新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区对外联系的距离,提高了新城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日趋完善的通讯网络,一方面加强了新城区与更大区域的联系,使新城区在开展广泛的区域经济协作中处于有利位置,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和远郊乡村地带的便捷联系,扩大了城乡经济协作与经济交融的范围。交通的便捷与信息网络的完善为新城区空间结构的扩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3人们对优越的居住环境的向往 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大城市面临着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不足

4、和名胜古迹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新城区能为人们提供优越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 3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城市空间布局混杂,区位组合效益偏低 许多城市新城区规划空间布局混乱、同构现象明显,空间发展缺乏长远考虑,缺乏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考,区位组合效益较差,新城区的规划经常滞后于开发建设。 新城区为了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一些工业项目的选址往往缺乏推敲,缺乏对职工居住问题和各项服务设施配套的考虑,经常依顺投资者的意愿,缺少统一规划,特别是工业用地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聚效益和区位组合效益的提升。 3.2土地资源经营粗放,空

5、间集聚程度偏低 长期以来,由于新城区廉价地价的吸引和重规模轻效益粗放式经营的陋习,加之土地开发的投机心理,造成新城区用地规模扩展迅猛,出现了土地消费增长率超出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情况。据统计,l986l996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至1997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1.6万hm2。l99ll996年全国设立各类新区4210个,新区闲置土地就达4.1万hm2,至2007年增加了10%13%,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在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新城区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也存在人为放大城市发展速度的情况,用地规模常常脱离实际,致使

6、新城区空间集聚程度偏低。 3.3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投入比例较低 基础设施滞后、投入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聚集的总量,既影响城市经济增长,也影响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新城区基础设施的短缺,使得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与城市中心区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时随着新城区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压力急剧加大,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已成为制约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湖南有些城市新城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表现在污水处理不达标,没有燃气管网;给水依靠自用管网;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排水雨污不分,排量有限,经常导致内涝等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滞后

7、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这些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新城区的发展。 3.4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新区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土地的经济效益被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因土地开发强度过大致使城市的自然要素被挤占或被破坏的情况。例如某市新城区1998年耕地减少l0.62hm2,年均耕地减少1.33hm2,2006年人均耕地面积0.0066hm2,大大低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危险点0.053hm2,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为了减轻人地矛盾,新城区建设大量侵占水面、湿地和林地,造成绿地系统不断被破坏,从而影响了新城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新城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

8、经济的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4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的优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城区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一个有历史的现代城市是时间和事件的自然积淀,在这个长久的过程中,城市因为各种自然、社会因素会形成其特有肌理。无论是自然发展的佛罗伦萨,还是最初就规划好的街道河网密布格局的苏州古城,在经历了城市和人的共同和谐发展后,都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特性和魅力,在这种特性的限制和魅力的感染下,任何的破坏行为都会被视为忽略城市的原有肌理,而良好清晰的城市空间环境肌理对于好的城市形态是必要的。4.1新城区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当一个城市特有的

9、肌理形成后,其中的建筑在保持这种肌理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相互的协调关系。因此,城市新城区规划设计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4.1.1新城区空间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全局的角度处理新城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景观的关系,实现人、建筑、城市、环境的总体和谐发展,倡导社会要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果,以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1.2发掘地方文化,营造地域特色 中国各地的城市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特点,其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应针对城市内在的特质,结合实际情况,以体现时代性的同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也体现地域性和文化性。精心设计城市空间,营造城市形象,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

10、文化展示功能,全力打造“城市名片”。 4.1.3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新城区中的山、水、绿地等自然开放空间提供了自然、城市与人的最为密切的交流场所。政府要“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引导公共活动的自然性,真正做到开放城市空间的共享性,避免“圈地”现象的发生,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空间结构规划还应从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与城市开发的关系、与城市防灾的关系等方面处理好新城区空间与城市规划的衔接问题。 4.2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规划 强调区域整体发展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城区的空间布局。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应明确不同阶段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

11、优先发展具有较大潜力的空间发展轴,并在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用绿带隔离,避免中心城区与城市新区连成一片,使城市新区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空间结构。在新城区的用地开发方面,应充分考虑今后发展的需求,要有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规划预留未来的发展用地,保证新城区空间扩展的弹性。另外新城区应依据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地租规律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进行空间的合理布局,使新城区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成为区域增长极,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如下: 4.2.1增加空间的层次性 在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中,常常规划出各种级别的轴线、节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各种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上,可以把空

12、间分成各种不同层次,节点空间、开敞空间、线形空间有机结合,相互穿插,空间感觉有开有合,错落有致。有空间变化引导行进方向,从而避免无方位性,就能正确地引导人流的活动。 其中节点空间是空间环境高潮的展现,它是形成空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节点空间的方式很多,且中心可以具有不同的规模。在较大规模的节点如城市广场可设多个不同的节点,节点可以是标志建筑、广场等大空间。 4.2.2建立空间的标识性 城市空间虽然不是一种具象的实体,但它通过形成它的事物的表象表现出来,如四周的标志性建筑,公园等等,建筑的外形也就创造了空间的形。 强调用空间的形象来对城区空间进行标识,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中,也可以创造空间

13、形象。当空间有了标识性以后,也增加了城区的标志,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具流动感,提高了空间的活力度。 4.3整合城市各类用地,建设紧凑新城区 针对新城区土地经营粗放、空间积聚程度偏低的问题,在新城区规划中应整合破碎、分散的各类用地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应体现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原则,利用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策略,集中紧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形成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新城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加强对现有建成区的再开发,以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成本,保护空地。此外,应通过限制新城区土地供给量,调控新城区土地的市场价格,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等政策手段,促进新城

14、区用地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建设紧凑新城区,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4.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经营城市之路 鉴于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控制作用,今后新城区的发展应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的步伐,完善道路网系统,提高对内对外的交通能力;其次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信息网和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城市新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再次通过对城市建设资源的调整,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市场手段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将这笔收益投人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经营城市的路子,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

15、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4.5营造良好生态空间网络系统 新城区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建立,既可控制新城区的无序蔓延,又具有生态功能,有利于优化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促进新城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划定生态敏感地区等,如:湿地、河流、林地等生态景观价值优越的绿色空间,使其成为新城区的绿色开敞空间。同时规划楔形绿带、环形绿带、绿轴、绿心,使其构成生态空间网络系统,抑止新城区空间无序蔓延,营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格局,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 4.6强化公众参与,营造有活力城市公共空间 4.6.1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的框架,同时,它也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平台,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新城区来说,规划营造出街道空间的活力尤为重要。 街道从表面字意上理解就是人们通行的通道,是聚集人流、人们行走活动的场所。它是居民在漫长历史中建造形成的,体现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理解。街道空间活力性的营造关键在于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各个空间,就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