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2847530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二章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二章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二章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二章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第一节 地质灾害定义与基本内涵一 地质灾害的概念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几种通行的说法主要有:1.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2. 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 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和地面沉降等。3. 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 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4.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在、生命财产、 环境造成损失的现象。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危 害重,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

2、3年11 月19日国务院 29 次常务会议通过,2004年3月1 日起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标志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新轨道。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 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 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这个定义是该条例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角度作出的法律界定,并非自 然科学上的定义,主要强调:1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产生的自然灾害;2.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灾害。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地质灾害中,有半数以上与人

3、类活动因素有关,并 且还有加剧的趋势,同时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也越来越 多。4. 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沉降等灾害。地震目前已有防震减灾法及其配套法规,不在该条例中。二 地质灾害定义与基本内涵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s):地球在内动力、外动力或人类工程动力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命 财产、生产生活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的不幸的地 质事件。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沉降;其次包括煤层自燃、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围岩岩爆及大变形)、 瓦

4、斯突出、矿井热害、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土地沼泽化、土地盐渍化、水质恶化等。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所以它具有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其内 涵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第一,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即因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才是地质灾害。 地质作用是指促使地球内部能量以及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形式和表 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地质 动力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日月引力、地球转动、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 等。根据动力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除 上述自然地质作用外,随着人类工程一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展, 人类对地球表面形

5、态和物质组成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有人把这类作用称 为人类工程动力作用。因此,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 工程动力作用导致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第二,强调地质动力活动的灾害性后果。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经 济活动以及资源环境产生危害的不幸地质事件称为地质灾害。而那些对人 类并没有明显危害,甚至有益的地质动力活动则是一般的地质现象,不属 于地质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特征地质灾害虽然属于自然灾害,但它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 经济现象,因此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属性是指 围绕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表现出的各种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 度、频次以及灾害活

6、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这些特征主要应用动力 地质学的理论加以阐述。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 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财产、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 防灾能力等。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可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加以 阐述。由于地质灾害是自然动力活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 果 ,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尽管将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分为自然 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但实际上地质灾害不少特征乃是二者的联合体现。 现将地质灾害的主要属性特征简述如下:一、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客观性)从根本上看,地质灾害是地球运动的产物。它是由于地壳能量不均衡, 发生能量转移或地壳物质运动而

7、引起的。从地球形成以后,这种运动一直 持续进行。从灾害事件的动力过程看,在灾害发生后,能量和物质得到调 整,达到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一一在实现平衡过程中, 新的不平衡又在同时产生,一次新的灾害又开始孕育发展,因此不但造成 灾害此伏彼起,而且在同一个地区常常出现断续发生或周期性活动特点。 地质灾害活动是伴随地球运动,与地球共存的自然现象,这种活动自人类 出现以后一直伴随着人类,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地质 灾害又是与人类共存的自然现象。二、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的周期性地质灾害活动是在多种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它既受地球动力活动控制, 又受地壳物质性质、结构和地壳表面

8、形态等多种因素影响;既受自然条件控 制,又受人类活动影响。因此,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地点、强度等具有很 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地质灾害活动是复杂的随机事件。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自然特征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人类 对地质灾害认识程度的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 平不断提高,可以揭示更多自然现象的规律,扩大自由王国的领域,缩小 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程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地质灾害在具有不确 定性的同时,还有复杂的不规则的周期性。这种特性既可以由一个具体的 灾害体活动得到反映,也可以由一个地区或区域灾害活动得到反映。例如, 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一年到几百年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

9、活动规律, 因此形成波浪起伏的灾害一一时间序列。云南省小江流域的蒋家沟,一般 规模的泥石流活动每年都要发生一次或几次,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4年 6 年发生一次。著名的新滩滑坡,自公元 100 年有史记载以来,至少发生 过4次大规模滑动,并堵塞了长江。近几十年来,又先后于1935年和1985 年发生规模不等的滑坡。在全国范围内,近50 年,崩塌、滑坡、泥石流 灾害大致形成 5 个强弱交替的周期性变化,其中严重的灾害峰值年分别出 现 在 1957 年1958 年、1971年1972年、1981 年、1991 年1992 年、 1994年1998年前后,每个周期大约为10年14年。三、地质灾害群发性和

10、区域性地质灾害多呈灾害点、灾害群发生,就个别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局限性。 但从总体看,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区域地质构造以及暴雨、地震、地形 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在空间上具有群发性和区域性。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常常 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如982年7月16日29日, 重庆万州地区连降暴雨,洪涝成灾,云阳县、忠县发生滑坡、崩5塌万多处。就各种地质灾害的内部关系而言,它们都是受一定区域性条件控制。 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最突出的特点是:“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叉成网”, 这一构造格局对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中国的地形 从西向东依次降低,形成三个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和第

11、二阶梯 中部山地,崩滑流山地地质灾害 90%发育在这一带;第三阶梯东部平原, 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多发育在这一带。人口密度和社 会经济发展亦有西、中、东部分带的规律,这种灾害的区域性分布与经济 区域的划分,城市、工厂、铁路、桥梁、水坝等工程设施分布密度,使灾 害造成的经济、生命财产损失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四、地质灾害突变性和渐变性地质灾害有突变性地质灾害和渐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突变性地质灾 害是指活动比较猛烈,成灾过程比较短暂的灾害,除地震、火山外,还有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渐变性地质灾害是指活动过程比较漫 长,成灾程度不断累积的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

12、海水入侵等。突变性地 质灾害往往危害人类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根据守业经济观点, 采用负负得正的原理评价灾害损失和减灾效益。这是地质灾害经济学重点 研究的问题。渐变性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恶化型,属发展经济范畴,通过 规划协调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达到保 护环境、减少灾害、发展经济的目的。此外,灾害的发生往往有一个量变 的积累过程,当能量积聚或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后才形成灾害。针对灾害 管理任务,地质灾害经济所要研究的正是地质灾害孕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 列自然一社会经济关系,为减灾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五、地质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可防御性自然灾害是自然作用的一种形式,是

13、按照一定规律发生的一种自然社 会现象,因此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揭示并掌 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就可 以对灾害进行控制,并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例如:我国曾成功地 预报了 1975 年 2 月 4 日的辽宁海城地震以及发生在新滩和巫峡中阳村的 滑坡等地质灾害;沿交通干线和城镇修建了许多防抗地质灾害的工程设 施,有效地减轻了灾害损失。这一特性乃是地质灾害经济学得以建立的基 础。六、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密切相关性地质灾害与其他多种自然灾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他自然灾害常 常引起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也常诱发或加剧其他灾害。例如,暴雨

14、、洪水 常引起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地震常引起大量滑坡、地裂缝 再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水库、江河、湖泊淤积 因此加剧了洪水灾害;火山常引起火山雷雨基于这一特征,防治地质灾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都不能孤立地进行, 必须统一规划,相互配合,综合防治,才能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七、地质灾害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人类社会的早期,人口稀少,生产能力低下,缺乏改造自然的能力, 主要是顺乎自然以求生存,对自然界改造与破坏的程度不大。但随着人口 的增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人类改造自然 的能力愈来愈大,对地球表面环境系统演变的作用愈来愈强。为了满足人 口增长和社会经

15、济发展的需求,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土地、矿产、淡 水等资源,并将大量废料遗弃在地球表层,这是灾害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顾我国历史,一方面民族不断繁荣,社会财富在增多;另一方面,灾害 也在增多,损失也愈来愈严重。就地质灾害来说,大约有一半是人类工程 经济活动诱发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严重程度也在增长。当今 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因此,要抑制社会与自然向 恶性循环方向发展,就必须强化对灾害与社会同步性的认识和协调,依靠 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资源政 策、环境政策、减灾政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减灾 工作一项需要特别重

16、视的问题,也是地质灾害减灾的根本途径。八、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同其他许多自然灾害一样,地质灾害在对人类造成破坏的同时,有时 对人类也产生一定的益处,即具有“建设性”特点。例如,火山活动可以 摧毁城镇村庄,造成严重灾难,但也同时可以形成多种矿产资源、地热资 源以及旅游资源、矿水资源等。根据地质灾害破坏性与“建设性”共存特点,在灾害防治中,力求控 制其破坏性,发挥其“建设性”,尽可能变害为利,或变大害为小害,取 得最大的防治效益。九、地质灾害的“负经济学”特性 一般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是现有社会生产力的发挥与新的社会生产 力的获得,其任务一是从客观方面分析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二是从主观方面探讨改善或改革社会生产关系,使之 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它们的研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积极的、“正” 的经济效益。而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是已经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