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2802748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最好的资料给最好的自己!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时间:20XX年X月X日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献之洛神赋 时间:2021-07-09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撅”,王献之笔法“外拓”。 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 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羲之笔法“内撅”,王献之笔法“外拓”。“内撅”和“外拓”究竟是指什么? 在中国古代,由于缺少专门的文艺美学,不论是文论、诗论、史论、画论,还是书论,在理论体系建

2、立的时候,都缺少逻辑学的界定。一些专门的术语让外行看起来,犹如雾里看花。 古代书论中说的笔法,一般有两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运笔的方法,第二层意思是在运笔的基础上,结字的运笔“体势”,也就是笔画线条的基本走向。 书法并不神秘,它和芭蕾、体操,乃至篮球运动,在人体力学上,都是有相通之处的。从人体力学的角度看,凡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动作,一般动作的线条在速度、节奏、力度的惯性下,线条是匀称的、劲健的、优美的。书法跟舞蹈动作一样,抽象到力学角度上看,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 历史上有种说法:唐诗晋字汉文章。中国魏晋时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当时除了有一整套的书法理论,还有作为家传绝学的笔法传承。 魏晋

3、时代,笔法是隐秘的家传“绝技”,一般不会轻易外传,当时即使是内行之间切磋,也只是用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外行在这些行业“隐语”面前,永远被一种黑幕所遮挡。 魏晋笔法来自于汉代的蔡邕,他曾经提出过九势论,魏晋时代又有笔势、笔势论等说法。 有人问,你说的笔势论,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除了有完整的文字叙述,这些书论还有史料可查。古代的书论,如果你能够破解,也许很快就能成为书法高手。 历代研究二王的人不断,但是超越二王的书家却很少。由于时代的隔阂,加上书论术语的障碍,魏晋时代的书法和唐代以后的书法完全是两回事。笔势论当中包含的人体力学,更符合草书、篆书、隶书的创作。这三种书体的出现,都要比行书和

4、楷书出现得要早。 而唐楷的构建,则抛弃了这一传统。在唐代以后,很少有人研究笔势论,甚至在欧、柳、颜、赵建立新的楷书规范时,还是在新的基础上另起炉灶,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隔断历史,用欧、柳、颜、赵的楷书范式,去和二王父子对话,这完全是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 如果说,魏晋时代的书法在跳舞,唐代以后的书法只能是“搭积木”。 在笔势论的指引下,二王父子的书法,乃至魏晋时代书法,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民间写手,他们的书法都是姿态万千。而唐代的楷书则像现代的洋快餐店里出售的炸鸡腿、汉堡包,具有强烈的工业化味道。在几十条、上百条唐楷规则面前,犹如盐加多少、味精加多少,工业色素加多少,让书法的美味大餐,变

5、得如此标准化、工业化。美感尽失,味道已逝,从小在洋快餐店徜徉的孩子们,有一天长大之后,总是怀念奶奶的家常菜,但老祖母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记忆。 下面谈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的洛神赋的命运,和他的个人命运一样凄惨。有人会问,王献之是东晋第一流的大贵族,“王与马共天下”,天下甚至都是王献之家族的。更何况,王献之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宰相(中书令),又是“驸马爷”,王献之一生四十三岁早亡,也算是够荣耀的了吧!但处在权利巅峰上的王献之,生活却并不幸福。 王献之一生经历过两次婚姻,前妻是王献之的表姐,两个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原本生活得很快乐。但是,王献之囿于家族名望,再加上个人才气及相貌优秀,偏偏吸引了简文帝的

6、女儿新安公主。在太后、宰相谢安等人的安排下,非要让王献之和表姐离婚。于是,王献之进行抗婚,自残双脚,最后,还是没有躲过皇家女儿的追逐。 王献之,个人的生活是不幸的,他传世的作品同样遭受了不幸。 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声望一度超过了他的父亲。时光流转,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作品,王献之受到了冷落。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二王父子,他们的待遇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唐朝宫廷征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装裱起来竟然有三千多卷。而王献之的作品,在唐朝的宫廷里,仅仅只是“仅有存焉”。 三百年后,才迎来了王献之的时代。 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光义留心翰墨,他是中国帝王中了不起的书法家,书法成就不在唐太宗之下。赵光义购

7、募古代先王名臣墨迹,并命朝臣摹刻了著名的淳化阁帖,王献之的书法才第一次得到全面的保护。淳化阁帖中,二王的书法占了一半,王献之的书帖存有七十三件,但经过后人的考证,这其中有二十八件,不是伪作就是他人的作品。 接下来,王献之又遇到了第二个贵人。 在北宋宣和年间,当时的宋徽宗成为王献之的“崇拜者”,在宣和书谱中,搜录王献之的作品达到八十多件。遗憾的是墨迹本都没有保留下来,硕果存留的仅有七件,而且还都是摹本。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拔,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玉版十三行墨迹本宋元时代有两本,一本是晋麻笺本,一本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

8、权临本。 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公权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最为精湛。 “碧玉版本”明万历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此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他石花处亦自然清晰。现藏首都博物馆。 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相传王羲之写洛神赋,是作为家学临摹的范本。王羲之喜欢写洛神赋,王献之也喜欢写洛神赋。但是,王献之洛神赋流传的版本,仅从洛神赋的“嬉”字至“飞”字,共13行,计250余字。致自己的励志语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浪花,从不伴随躲在避风港的小表演,而始终追赶着拼搏向前的巨轮。天道酬勤,加油,加油,再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