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279465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实验教材修订后教材一测量一时、分、秒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三四边形三测量四有余数的除法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五时、分、秒五倍的认识实践活动填一填,说一说六多位数乘一位数六多位数乘一位数综合与实践数字编码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七长方形和正方形八可能性八分数的初步认识九数学广角九数学广角实践活动掷一掷十总复习十总复习第一单元 时、分、秒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增加对“1秒有多长”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秒钟的时间观念。2. 增加对时间的估计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3. 将主题图的一个情境改成四个

2、情境,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更丰富的现实背景。4. 将实验教材的例2改成“问题解决”。5. 由于版面原因,删去了“你知道吗”(刻漏)的版块。二、具体编排认识时间单位“秒”;秒与分的关系,1分=60秒。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例1: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例2:问题解决:计算经过的时间,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三、教学建议1. 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2. 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3. 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4.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将乘船参观“鸟岛”的情境改成乘车去参观“世

3、博会”的情境,增强时代感。2. 由于版面原因,将实验教材例3、例4合并成例3,以两个小题的形式出现。3. 将实验教材例5改成问题解决,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并重点让学生体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的重要性。二、具体编排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不进位和进位。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不退位和退位。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例4:问题解决:用估算解决问题,在估算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体会估计的策略。三、教学建议1. 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2. 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3. 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第三单元 测量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除“毫

4、米”的认识保留实验教材让学生探索发现的形式外,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均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介绍。2. 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毫米、分米、千米和吨”这些计量单位的方法。只是介绍,让学生知道并不要求学生会用。3. 增加例3,加强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4. 增加了例6和例9两个问题解决。例6通过估计距离的活动,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估计的意识和策略;例9通过派车问题,教学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列表的方法。5. 删去“你知道吗?”(曹冲称象)二、具体编排例1:认识毫米,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例2: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例3:长度单位间的简

5、单换算。例4:认识千米,千米与米的关系,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通过测量等活动体验1千米的长度。例5: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例6:估计长度,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培养长度观念。例7: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吨1000千克。例8: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例9:问题解决: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出所有方案。三、教学建议1.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2. 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3. 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4. 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5.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

6、结,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给出计算法则的文本。2.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增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三位减三位(不退位)”的例题,减少教学的坡度。3. 改变实验教材集中编排“验算”内容的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在教学计算后分散编排。4. 增加例4,教学“问题解决”,重点强调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二、具体编排1. 加法。例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例2: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例3:三位加三位(两次连续进位);加法的

7、验算(交换加数)。2. 减法。例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例2: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小组讨论,总结减法计算法则。例3: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减法验算(被减数减差、用加法验算)。例4:问题解决:体会什么情况下需要精算或估算,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策略。三、教学建议1. 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2. 重视错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3. 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4. 注重算理,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5.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将实验教材分散编排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中的有关“倍”的知识

8、集中编排。2. 例2和例3都是教学问题解决,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画示意图和画线段图的解题策略。二、具体编排例1: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倍的含义例2:问题解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画示意图的策略。例3:问题解决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画线段图的策略。三、教学建议1. 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2. 重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根据课标要求,增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2. 将实验教材口算乘法中的例2移到

9、笔算乘法作为例7,教学问题解决。3.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给出计算法则的文本。4.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将实验教材例4“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例题放到“做一做”中,以便学生迁移类推解决问题。5. 增加说明“在乘法,乘数也叫做因数。”6. 例2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增加了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7. 例7、例8和例9都是教学问题解决。例7是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例8和例9是利用画示意图和画线段图的解题策略,解决归一和归总的实际问题。二、具体编排1.口算乘法。例1: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例2:两位数乘一

10、位数的口算(不进位)。2.笔算乘法。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每步计算的含义。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个位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小组讨论,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法则。例4:有关0的乘法。例5: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例6: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7:问题解决:估算的策略。(估大或估小)例8:问题解决:归一。例9:问题解决:归总。三、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2. 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3. 要

1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综合与实践:数字编码 由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而成。注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根据课标(2011年版)将实验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中“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内容删去。2.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将“四边形的分类”删去。3. 增加“长、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内容,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为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4. 增加例5,教学问题解决,利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具体编排例1:认识四边形。例2:

12、对长、正方形概念和特征的进一步认识,给出边的名称。例3:认识周长。例4: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公式。例5:问题解决:如何铺拼正方形,使周长最短;画图的策略。三、教学建议1.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 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3. 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在引出分数概念时,加强直观性和操作性。除保留原来的月饼的和外,增加了图形的素材,一个圆的和一张长方形纸的。2. 增加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通过剪一剪、分一分、涂一涂等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体作为一个

13、整体时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的同时,为五年级正式教学分数作准备。3. 在第3小节中增加例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及画图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且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为五年级正式教学“分数的乘法”做了铺垫。二、具体编排1. 分数的初步认识。例1:认识几分之一;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例2:用不同的方式体会几分之一,如折纸等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例4:理解四分之几的含义例5:认识十分之几,认识几分之几。例6: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2. 分数的简单计算。例1:同

14、分母分数加法。例2:同分母分数减法。例3:1减去一个分数。3. 分数的简单应用。例1:理解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时的也可以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2:问题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和含义和除法解决。三、教学建议1. 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2. 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3. 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集合思想”单独教学。2. 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二、具体编排例1:集合思想。三、教学建议1. 激活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 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发展数学思维。第十单元 总复习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加强总复习的整合性。例如,第1题通过一个素材将时、分、秒与测量加减法与乘法等知识的复习整合起来,避免分条分块使知识太细太碎。2. 注重问题的综合性。例如,在解决第2题时,要用到长、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等多个知识。第3题“分数墙”为整理和复习多个有关分数的知识提供了素材,并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