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心得体会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2794301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磨课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磨课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磨课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磨课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磨课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磨课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磨课心得体会(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磨课心得体会磨课,是指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磨课心得体会本学期,我们学校要承担榆次区的开放活动。很荣幸被学校推选在这次活动中进行公开示范课。这对于刚刚踏上音乐教学不足一年的我来说,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挑战。为了圆满的完成学校交给的这项任务,不辜负领导们对我的期望,从年前我就已经开始了精心的准备。从选课、备课、制作课件到最后一轮又一轮的磨课,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堂“好课”真的是来之不易呀!教学设计写了有十几份,为了设计好一个教学环节,我写了改,改了写,一晚上的坐在书桌前反复思考,经常加班至深夜。这里面的苦与乐只有自己知道。虽然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

2、的,但它将会成长我教学生涯中不可磨灭的一份珍贵的记忆。我执教的是湘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的我是草原小骑手。这个内容我试讲了八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真正体会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来源于同组老师们的帮助,每一次上完课后,大家都会凑在一起,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同时还要感谢来自于我们网络工作室中的各位同行朋友。地域的差距没有割断我们探求知识的热情,小小的网络又将我们凝聚在了一起。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一起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甚至细到每一个音该如何处理更加合理,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在各位老师

3、的帮助下,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这让我受益匪浅。一、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所以在备课时,设计本节课的切入点非常重要。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问题怎么设计,怎么问,学生才能理解,才能根据提问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的解决。在每设计一个问题时,就要问一下自己,通过这一问题要让学生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在赛马的旋律中,做骑马的动作走进教室。这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听到歌曲旋律,

4、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气息;用骑马这个动作表现蒙古族歌舞热烈欢快的氛围,为后面的表演作铺垫。紧接着问学生:“蒙古族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简单地说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谈对蒙古族的了解。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了特定的情境中,为后面掌握歌曲的情感基调埋下了伏笔。二、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活动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的表现力和小组中的团结协作能力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活动环节中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学会歌曲后我问学生:“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现这首歌曲呢?请在小组内自编自导自演,我们期待一个个精彩节目

5、的诞生。”学生马上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小组活动中。在这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惊人的。他们的特长在这一刻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堂课也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是很好,如: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形式还比较单一,对歌曲的情感处理应再细腻点,怎样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一次非同寻常的“磨课”经历,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让我初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跃迁,增长了教学技能。没有“磨课”过程中的痛苦,便很难体会上课成功后的幸福。是啊,刀越磨会越亮,课越磨会越精,这节课不管上的成功与否,但这次“磨课”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

6、:教学是不能“浮”的,也不能“虚”的,它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预设,智慧地反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还会继续努力,在教书育人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磨课心得体会一堂好课是怎样诞生的?经历过前段时间分宜一小数学工作室的课例打磨活动,我有了深切地体会:好课是“磨”出来的。尤其是跟随着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名师指点、团队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下,在“磨课”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次我们工作室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真正理解。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分数的意义。最初,我们的思路是引领学生在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

7、1”的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出分数的意义,并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可是,在第一次试课之后,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能清晰地说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感到困难重重。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正如李水莲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会背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话,或者会依样画葫芦地说出有关一个分数的一句话,是否意味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是重在体会分数的意义,还是重在体会分数形式化的“概念”?毋庸置疑,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在前者。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设计思路:先从生活中找能用1表示的物体,再体会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

8、用“1”表示。然后从平均分不同的物体中形成直观表象;再创设自由创造分数的情境,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下来创设了如下情境:根据班上男女生的人数用分数说句话,调查班上视力不达标的孩子有多少个?你能联想到哪个分数?创设分糖游戏环节,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分一分的过程中,由部分想整体,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中,体会到情境虽然变换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实质不变。这时候,板书不板书出分数的意义的形式化的概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分数意义已有了深刻地理解。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次磨课,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

9、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我们要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想“当然”而为之,应该把“备学生”落到实处。在最初,我们把本节课的重点设定在:对“单位1”的认识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双重任务上。因此,确定了我们的思路是:以问题带动,在不断变换分物体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引入“单位1”的概念

10、;接下来仍然以问带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阐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再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分数的意义。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就会沿着我们为他们铺设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本节课的重难点就会得以轻松突破。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是“时刻在为学生着想”。可是,在接下来的第一、二次磨课中,却发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其实,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他们是有生活基础的,如一包薯片、一盒铅笔、一个小组等等,只是没有给他们冠之以“单位1”的名称而已。于是,又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把“单位1”当做教学重点处理,只是帮助

11、他们把散落在脑海中有关一个整体的零星表象汇集提升,引导学生用“单位1”的概念来表示一个整体的内涵。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说”早已会说。但“做”,在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到底已经理解了什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这还需要我们在备课前要真正地去了解、去研究。再次,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肤浅。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分数的意义应该涉及到的知识,如分数的产生、分数符号的历史发展、分数单位、量与率的比较等内容都非常重要,极想有在一节课中就倾其所有而告之之势。这是我在备战公开课时经常会犯的痼疾,还好

12、有其他老师头脑清醒,做事果断,大刀阔斧,修枝剪叶,才令得本节课不蔓不枝,主干分明。但是对 “量”与“率”比较,终难割舍,大家在第一、二次的试课中都作为重点关注点之一。后来在工作室成员的研讨下删减一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她们让我懂得设计教学不能因为求全而面面俱到,不能因为求新而花样百出,一定要把握准重点,懂得取舍。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课”也是要经过多番磨砺才有可能变成经典。“磨课”带给我的不单单是一节好课,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团队中的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带给我更多地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去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如何“磨课”,要养成一种思考习惯。经过此番磨砺,

13、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做得更好。磨课心得体会磨课,在课的前面加一个“磨”字,其中的往复和历练可见一斑。有人说:磨课、磨理念、磨学法、磨学情才能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这一点不假,教师要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其实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完善,“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让顽石透出金属般质地的过程。11 月份的磨课,我忙得不亦乐乎,我每天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白天讲课,一到晚上就坐在电脑旁听名师讲课,设计教案,修改教案,制作课件,天天忙到深夜。甚至半夜睡在床上还在闭目凝思。我深深感受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日日磨,夜夜思,一次次地颠覆,一次次地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

14、熬;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磨课就是在一次次的试教试讲中反思,在一次次的更新中收获。通过一次次磨课,我也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有了更深的体会:一、做上课有激情的教师美国评选优秀教师的标准中说:激情,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也是衡量教师教学魅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充满激情的课堂,犹如洒满七彩阳光的绿地,绚丽灿烂;充满激情的课堂,正如涓涓的流水,沁人心脾。身处激情的课堂,学生的热情才能调动起来,激发出来,丰富起来,心灵才会有更多的体验,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听课、思考、体验。在这一点,我还需要向苏主任学习。还记得在磨商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我们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然而我连续试教了两次还是不如

15、意,压力非常大,人也变得消极起来。为了让我更快地融入课堂,苏妍辉主任亲自上了一堂示范课,她在课堂上激情洋溢、魅力四射的样子瞬间化开了我对这堂课所有的疑虑。现在,每次进教室之前,我都会提醒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激情调动学生的热情。二、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模型思想和相应的建模能力数学的应用性和工具性等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或能力,这种思想就是模型思想,这种能力就是建模能力。模型思想是最能体现数学学科价值的素质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积极性来开展实践性的操作活动,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模型思想。在教授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时,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

16、剪开,会得到两个同样的莫比乌斯圈。这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画一画,发现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剪开得到的只有一个圈,而且这个圈不再是莫比乌斯圈。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之中获得一个真正的认识。在这种操作活动之中,充分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在实践之中寻找答案,从中感受到数学建模中的乐趣。学生也会渐渐提高对数学建模的兴致,数学建模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升。数学教学活动以师生互动为基础,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答案,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之中进行总结,在总结中进行验证,既培养了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能力,又使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情感。三、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