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27720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 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 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 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 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一一口技、说书、京剧、庙会 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 现着中华民族

2、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 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 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1、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 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 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

3、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 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2、范围 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传统表演艺术。 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技能。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二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人类文化遗产可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文化遗址、遗存、文物、文献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学、音 乐、舞蹈、游戏、神

4、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技艺、技巧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 文化遗存,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 是口耳相传,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态化。因而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 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这就意味着民间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 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 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无论是“中 国京剧欧洲行”的顺利开展,昆曲和古琴被联合

5、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名 录,还是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就在我国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越来越多世界认同的同时,许多的国家将许多本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 纳入本国家的文化产业战略,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已经久远的“敦煌”艺术的 流失,景泰蓝、宣纸技术被窃,到近年来美国花木兰的高上座率,韩国的皇家音乐“申 遗”(韩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以及韩国欲夺我 们的“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商标在美国抢注等事件屡屡发生,这在说明中国非 物质文化独特地位的同时,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行动迟缓,一些优秀的文

6、化遗产 将被他人“端走”,我国优秀的文化将被肢解。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的原因1、来自全球化趋势的冲击。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增强。从世界范围看,自文艺复兴以来持续了几百年 的精神文化开始因商业消费而俗化,大众文化配合着传播媒体的改进向全球扩张,观念文 化在感官文化的进逼下节节退缩,古典的、理性的、合乎传统规范的文化形式作为主流文化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全球价值观”与“乡土价值观”的碰撞中,显然存在着不 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 文化传播媒介,在文化上推行“单边主义”,导致了不同文化地域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的冲突

7、,造成了“文化趋同”的现象。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 借以 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并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很多国家的 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如戏剧、舞蹈、手工艺等民族特色逐渐丧失,有些甚至渐趋消 亡。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了严重威胁,世界各国各民族在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来自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工业化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赖以生长的农耕时代走向衰亡。很 多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是伴随漫漫的华夏农业文明而生而长,它是远古 吹来的风,携带着久长而深厚的历史信息,从物质内容到文化

8、习俗,从精神方式到哲学信 仰,都透析出农业文明的生存方式、生存想像和审美追求。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原生的农 耕文明架构下的许多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一部分非物质文化、特别是民间 文化赖以生长的土壤环境已不复存在。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1、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2、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有利于人类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4、有利于人类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5、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6、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7、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9、护建议1、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利用。国家应该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活动,支持他们合理开发非物质文 化遗产资源,进行创作、改编、出版、表演、展示、产品开发、旅游等活动,发展民族文化 产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发挥其已有的或者潜在的价值。2、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通过传承、教育手段使之在人、群体、区域或社会中 得以延续和发展,要注重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要关注和尊重相关社区和个体的现 实需求,尊重民众自身合理的选择,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作为工作重点。3、加强文化生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渗透在 社会的方方面面,以鲜活的生产方式和流动的传承方式为基本特征,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 形成了生态的整体。4、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久的、浩繁的工程, 需要统筹考虑。首先,在普查的基础上开展重点保护。其次,及时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传承。 再次,要注意统筹协调各种主体。5、加强对相关权益的保护。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例如:了解我国 的非物质遗产有哪些,分布在哪些省,都有哪些类型等等。为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继承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