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江隧道项目技术总结最新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276953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7.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长江隧道项目技术总结最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上海长江隧道项目技术总结最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上海长江隧道项目技术总结最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上海长江隧道项目技术总结最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上海长江隧道项目技术总结最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长江隧道项目技术总结最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长江隧道项目技术总结最新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长江隧道盾构推进第三方监测总结报告 上海海洋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盾构掘进施工第三方监测技术总结报告上海海洋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08年10月第 38 页 共 39 页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盾构掘进施工第三方监测总 结 报 告项目负责: 编 写: 审 核: 总工程师: 批 准: 上海海洋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08年10月目 录第一节 工程概况11.1概述11.2水文工程地质概况1第二节 监测作业依据、目的与意义32.1 监测作业依据32.2 监测的目的与意义42.3 监测方案的编制原则42.4 监测内容及监测范围4第三节 监 测53.1 监测组织实施53.2 监测项目的实施93

2、.3 野外监测作业实施103.4 监测精度12第四节 警戒值的确定124.1 警戒值的确定原则124.2 警戒值的确定13第五节 监测组织实施135.1 监测投入仪器设备135.2 监测资料的提交14第六节 监测完成工作量14第七节 监测成果总结与分析157.1 陆域地表监测157.2 隧道收敛监测257.3 江中段江底隆陷监测357.4西线盾构推进对东线的影响监测38第八节 结语38附件:上海长江隧道盾构施工第三方监测变形曲线图册第一节 工程概况1.1概述上海长江隧桥工程是连接上海市区和崇明的高速公路通道,工程分两部分,其中外高桥至长兴岛的南港段采用隧道,长兴岛至崇明的北港段采用桥梁。本工程

3、属于隧道部分,本区域隧道工程是长江隧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南起自浦东五好沟工作井,穿过长江口水域,北至长兴岛上新开港工作井,全长约7472 m 。工程分东线与西线双线隧道。东线隧道起始里程为SK0+483.14 m,终止里程为SK7+954.79 m,全长7471.65 m,其中江中段(五好沟大堤长兴岛大堤)长度为6872.37 m,陆域长度为599.28 m;西线隧道起始里程为SK0+481.87 m,终止里程为SK7+951.23 m,全长7469.36 m,其中江中段(五好沟大堤长兴岛大堤)长度为6854.91 m,陆域长度为614.45 m。本工程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一

4、次掘进完成;隧道外经15000 mm,内经13700 mm;隧道坡度平缓,最大坡度为2.9%,最小平面曲率半径为R4000 m。江底最浅覆土约14.0 m,最深覆土约29.0 m,极端冲刷后8.0 m,隧道内道路采用同步施工工艺,隧道间连接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1.2水文工程地质概况1.2.1. 地形、地貌根据区域地质条件,上海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东南前缘,自晚第三纪以来,呈持续缓慢沉积,堆积了厚300m左右的松散地层。本工程陆域部分地貌属上海四大地貌单元中的“河口、砂嘴、砂岛”地貌类型,地面较平坦,标高一般在3.5米左右(吴淞高程)。水域部分则属河床地貌类型。本工程起于浦东新区外高桥东

5、的五好沟,越过南港在长兴岛新开河以西约400m处登陆,因此其陆上地面主要建筑为浦东段防汛墙以及长兴岛处防汛墙,其余均为农田。水上部分主要是通航中的南港水道,是长江流域地区通往我国沿海地区和世界各大洋的重要通道。1.2.2. 工程区域地表水文特征长江口系感潮河段,为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河口外为正规半日潮,河口内受潮波变形影响,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本工程附近有吴淞、外高桥、长兴岛、堡镇、青龙港等水文观测站。根据已有水文资料成果分析,长江口潮位沿程分布并不一致。按本工程地理位置,外高桥、长兴岛两水文观测站水位可分别代表浦东南岸和长兴岛北岸处的潮位特征。现将该两水文观测站19601999年潮位资料摘录

6、如下表所示。外高桥、长兴岛水文观测站19601999年潮位资料 特征潮位外高桥水文观测站长兴岛水文观测站历年最高潮位5.99m(1997.8.18)5.88m(1997.8.18)历年最低潮位-0.43m(1969.4.5)-0.29m(1969.4.5)平均高潮位3.27m3.30m平均低潮位0.88m0.84m平均潮差2.34m2.47m平均涨潮历时4h45min4h54min平均落潮历时7h40min7h31min长江口属大径流、中潮差的河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双重作用,在柯氏力的作用下,长江径流与外海潮流流路分歧,涨潮主流偏南走。退潮持续时间约为7h,涨潮持续时间约为5h,平均一涨一落为1

7、2h25min。长江口洪季大潮涨潮的平均流速为1.05m/s,落潮的平均流速为1.12m/s,涨潮的最大流速为1.98m/s,落潮的最大流速为2.35m/s。1.2.3. 工程沿线分区地质地层特征编号里程地层组合特征隧道主要穿越土层A区K0+480K1+100浅部有3、2层粉性土;中部主要为1、1-1层粘性土和2层粉性土;深部主要为1-2、2层土。隧道主要穿越的土层为1、2、1、1-1和2层。B区K1+100K2+200表部沉积有2层淤泥;中部主要为1粘性土和2层粉性土;底部主要以、为主,层在本区逐渐尖灭。该区段隧道主要在2层中穿越,局部区段隧道的顶部和底部遇1、1-1和1-1、1-2层。C区

8、K2+200K5+900浅部为3层粉性土;中部主要为1、1-2层粘性土(南端存在1t层粉性土透镜体);底部、直接相通。隧道主要穿越的土层为1、1-2层,部分地段遇1t层灰色粘质粉土透镜体。D区K5+900K6+200浅部为3层粉性土;中部主要为1粘性土和2层粉性土;底部、直接相通。隧道主要穿越的土层为1、2层,局部地段遇1-1层。E区K6+200K7+960受地形影响,表部从南向北依次为3、2、1层;中部主要以1、1-2层粘性土为主,局部出现2或1-1层;底部、直接相通,局部1-1层缺失。隧道主要穿越的土层为1、2、1-2层。第二节 监测作业依据、目的与意义2.1 监测作业依据(1) 工程测量

9、规范(GB50026-93)(2)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2897-91))(3) 城市测量规范(CJ8-99)(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5)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7)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T17501-1998(8)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9)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10) 上海长江隧道第三方监测技术要求2.2 监测的目的与意义针对工程及地质水文概况,为了确保施工阶段沿线地表环境、隧道结构的安全稳定,指导盾构掘进施工顺利进行,并

10、为施工设计积累经验数据和提供必要参数,须对上海长江隧道盾构掘进施工进行监测;通过对工程环境变化因素的趋势分析,进行预测预报,掌握在施工中不同工况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施工参数和施工进度,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2.3 监测方案的编制原则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工程按以下要求进行:(1)以盾构施工隧道轴线两侧各约25m范围内涉及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及土体为监测保护对象。(2)设置的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要求和符合有关规范,并能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3)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

11、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4)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2.4 监测内容及监测范围根据施工及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及业主委托合同要求况,本项目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1) 陆域隧道上方地表沉降监测,监测范围为:浦东出洞段和长兴岛进洞段; (2)长江大堤沉降监测,监测范围为:浦东大堤和长兴岛大堤;(3)水域隧道上方长江江底土体隆陷监测,监测范围为:隧道江中段;(4) 东线隧道内沉降、横、竖径收敛、水平位移;西线隧道内沉降、横、竖径收敛。(5) 西线隧道施工对新建东线隧道影响变形监测,监测范围为:临近受影响东线区段隧道的管径收敛、沉降、

12、位移。(6) 管片测试元件收敛监测。第三节 监 测3.1 监测组织实施3.1.1人员组织为了保证上海长江隧道工程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确保监测项目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运作,我公司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到监测施工中,同时组建了“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盾构掘进第三方监测项目部”,建立了健全的项目管理网络与项目管理制度,确保监测工程保质保量、顺利圆满完成。项目管理网络如下:3.1.2项目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本次监测工作顺利有效、保质保量、安全文明的实施,我监测项目部在开工前制定了项目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1、技术支持与仪器保障在项目实施前,公司由总经理组织,项目负责与总工程师实施参与本次监测项目人员

13、的技术交流、交底。将所有监测仪器送专业仪器鉴定机构进行检校;仪器设备进场后对其进行自检;在项目实施中项目设备部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2、安全文明保障在项目实施前公司对本次项目部所有人员进行安全文明教育;项目实施中,项目部对监测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3、监测成果质量保障组建监测项目网络,实施信息化管理;所有监测成果采取电子存档备案。数据成果实行自检、互检、抽检的三级检查与审核、审批的两级验收办法,切实保障检测成果的客观、准确、有效。3.1.3技术及质量保证措施与控制1、技术及质量保证措施监测是施工的眼睛,监测工作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保证真实、及时、准确地做好监测数据预报工作,监测人员首先

14、要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主动、积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我们要求监测人员,(一)要了解工地周围环境情况;(二)要了解结构施工概况;(三)要了解监测内容的预计变化值及变化规律;(四)要结合现场工况来分析监测数据,一旦数据变化异常时,能及时提出问题。同时我们还从以下方面抓好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1) 精心组织通过公司精心组织,本项目作业队伍分水上、陆域、内业及测量班组;各作业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选用高精度的先进测绘仪器,以尽可能的提高监测质量。(2) 保证落实施工前摸清基地周围的情况,按照规范检查各类监测点的埋设质量,保证测点的可靠性;如监测数据的采集必须严格按照各种测量规范及仪器操作规程进行;监测基准网要定期检查复核,以确保基准网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基点应分析原因,及时剔除,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监测点的保护,争取业主和施工总包方的支持,争取方方面面的配合,以保证各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都参与对监测点的保护。(3) 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