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2768524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文化学习成绩都有重要关系。然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的学生不能完成体育教学设定的教学科目,这些学生可称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本文针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找出原因,并根据教学经验和理论总结提出对策。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学弱势群体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提出:小学体育教学目的是“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这里提到了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不仅与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重要关系,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良

2、好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体育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和谐发展,并提高学生适应更高阶段学习的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有较多的学生不能参与、完成体育教学设定的教学科目和课外活动项目。以我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2011年本校36个班级中,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占37%,其中女生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的人数占全体女生的46.5%,男生占28.8%。根据体育课外活动人数的跟踪统计,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学生不足15%,平时比较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达到30.3%。可见,不能通过体育课程达到对身心进行有效锻炼的学

3、生,比例较大。而根据新课程大纲,新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对于不能通过体育授课达到课程需要水平的学生,应该特别关注。1.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分类“体育弱势群体”,是借用政府工作报告中形容经济收入较少群体的概念,用来特指体育教学中,不能有效参与、完成体育教学设定的目标或完成指定科目有困难,从而不能通过体育教学达到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锻炼的学生。从学生情况观察,处于“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体育技能较差及体育意识淡薄。1.1 体育技能较差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技能差,主要是指学生接受体育技能的能力较低。体育技能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又

4、分为身体素质差引起技能差、体育学习能力低引起技能差和对体育技能学习的心理排斥三种。身体方面,除了先天原因和意外原因造成的身体障碍,还有不少学生体育技能接受能力差是后天生活方式造成的身体素质差而引起。主要是体能素质较低。例如所谓的“豆芽菜”、“小胖墩”等,由于力量较弱,耐力差或动作不灵活导致体育课上的部分动作不能做到位甚至学不会。多数情况下,在低年级阶段,所谓的“小胖墩”情况的学生,对技术性比较强和动作结构复杂的体育技能接受能力较弱。而身体较弱的同学,在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常常处于弱势。两种类型的学生,都会出现在需要耐力的体育活动中,处于弱势的现象。体育学习能力低的体育弱势群体,指的是学习

5、能力不足引起的体育技能差,从而在体育课上表现出弱势的学生。这种情况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对体育课程规定的动作和项目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对动作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例如体操、武术类和球类运动。处于体育弱势群体的这部分学生,常常因为学习动作慢或者忘记动作而跟不上其他学生的节奏和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部分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的弱势,表现在心理方面。主要是由于排斥、害怕等情绪引起的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差。有的学生对自己不擅长的项目产生排斥情绪,导致某些项目学习差。有很大一部分体育弱势的学生,虽然最初只是在体能方面表现出对某些项目不太擅长,但随着进一步的学习,在很多并不受到自身体能和体育学习能力影响的项目上,也表现出了排

6、斥情绪,多数会逐渐表现出在体育课上厌学、不守纪律等现象。1.2 体育意识淡薄小学体育弱势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身体素质很好,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对上体育课表现的很不积极。这部分学生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平常在班级里即表现出喜欢安静,爱学习,但从来不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课上也表现的很不积极。对于体育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学生,越到高年级,越在体育课上表现的消极。而且由于平常不注意体育锻炼,随着年纪的升高,体育成绩越下滑,各项体育指标的达标情况也越差,最终成为让老师头疼也感到惋惜的体育弱势群体的一员。有的学生对于“上体育课”表现的很积极。但是对体育课课程安排的内容却没有兴

7、趣并且不能有效完成。平常也并不喜欢体育锻炼。这部分学生的体育课,主要成为“聊天课”和“游戏课”,游戏内容与体育课程的要求基本上没有关系。在女生中,这种情况比较多。而在我校中体育弱势群体中,女生体育弱势群体占有比例(与全体女生人数相比)是男生弱势群体比例(与全体男生人数相比)的1.6倍还多。这样的学生在体育课上既不能提高体育技能,也不能有效地锻炼身体,从而成为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一员。2.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结合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分类和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产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学生由于心理原因产生体育弱势情况,首先是身体方面的弱势引起的。身体方面的弱势,会导致

8、学生在体育课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完成要求动作或比其他同学做的差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或焦虑,从而进一步影响体育课上的学习。由于身体原因导致体育技能差的学生,在体育课上会出现不遵守纪律,听课不认真,行动不听从指挥,练习偷懒,躲避体育活动甚至逃课等现象。这种身体原因导致的技能方面处于弱势,又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热情的现象,在下面情况的对比中,表现的非常明显:通过对我校所谓“豆芽菜”型 身体发育较差和较晚的学生,刚入学和三年级以后的体育课学习情况的对比,发现有30%的学生,摆脱了发育较差的情况,但仍然有一半不喜欢体育活动。另外70%的学生,发育情况仍然较差,而且对体育课没有兴趣。这种没有兴趣,不仅仅表现在对

9、他们不擅长的对抗性强和需要耐力的体育课程中,对于技能型的体育课程,这部分学生也不感兴趣。可见,小学体育弱势群体,不仅对身体发育产生影响,而且也从心理上影响了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导致无论某种体育课程的完成是否会受到身体状况的限制,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达到小学各年级体育课程要求的标准。另外,体育意识淡薄导致的体育弱势,也有相似的原因。多数体育意识淡薄的学生,因为对体育课程和运动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他们对体育课的热情极大减少。而较少的参与体育运动导致学生体育成绩落后,而这在心理上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导致他们对体育课厌烦、畏惧、不感兴趣,成为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然而,对于由于身体素质引起的体育技能较差,从而

10、成为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身体素质只是一个体育锻炼中相对先天的劣势因。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明确的看到,身体素质是体育技能较差的原因之一,却并不是学生成为体育弱势人群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和问题,还是出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体育意识淡薄也只是体育弱势的诱因之一,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和文化学习的重要意义,继续对体育课产生误解,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另外,家长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吃的好,不生病就是身体建康了。体育课程是否达标于孩子的身体和发育关系不大。由于小升初的考试中,体育课程的成绩并不计入,因此,很多家长

11、一味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忽略了体育锻炼。而学生受到家长教育的影响,也认为体育不重要。对于成为体育弱势群体,并不担忧,也就没有机会改正目前体育弱势的情况。而家庭中的过度保护,溺爱,导致学生脆弱、胆怯等情绪是学生由于心理原因导致体育技能弱势的关键。3.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针对小学体育弱势群体,应该采取以下策略。3.1 教师对策与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提高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成绩的有效途径。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作为基本立足点,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聊天、交谈、讲授生活中的应急保护

12、措施、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都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操作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不自觉地进行了体育锻炼,并意识到体能和运动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针对体育弱势群体,增强对个体差异的关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体的差异,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受益于体育教学。体育弱势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要根据他们的个体情况制定,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区别对待,对症下药”,由缓慢、逐步,到自觉、主动,再到与总体水平步调一致,是教学中针对体育弱势

13、学生的有效方法。配合个体关注,还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肯定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从厌恶、害怕,转向喜欢,主动。要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为目标,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体育弱势学生。3.2 对家长提出建议作为体育教师,也有必要对家长在学生体育课程方面的错误观念加以纠正,并提出有益建议。我们建议家长重视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程学习及成绩。首先,家长应该明确,仅仅从饮食和学生现在的发育状况,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达标。一定的体育运动,不但对学生现在的身体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方面。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能积累的有效途径,并且体育知识的获得,能够开拓学生视野

14、,扩大学生知识面。家长在这方面的积极配合,会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次,我们建议家长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对家长的询问,我们得知体育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自家长自身喜欢运动家庭的较多,这些家长也往往作息规律,能给孩子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们,特别是体育弱势学生的家长,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为孩子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带动孩子对体运动的热爱,从而摆脱体育弱势,并全面提高体育水平。3.3 学校整体策略学校在对体育教案的考核方面,首先,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学理论和体育科学的关注。通过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逐层重视的方法,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和对体育课的科学认知。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告知、

15、教授给他们体育知识和理论,通过对学生说明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对学生身心和文化课学习都有重要意义,能够启发学生的智力、情感发展能力、美育能力等多方面的念能力。另外这种告知方法,也可以通过学校对全体家长的家长会等方法进行,让家长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另外,学校还应该多提倡体育教师授课的趣味性。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趣味性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针对不同学生培养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某些项目偏科的体育弱势学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符合自身优势的体育项目的热爱,培养学生体育课上的参与热情,从而通过学生对自身强项的兴趣,带动学生对弱项练习的热情。把原来“弱项导致学生对体育

16、课的逃避和反感,引起本不应该成为弱项的体育项目也变成了弱项”的循环,反向转换成“稍微好一点的体育项目,带动对体育课热爱,从而带动弱项的学习”的良性循环。整体上让学生摆脱体育弱势的地位。我校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方面,还有一个成功的经验,本校周二至周五都进行体育“大课间”活动,一、二年级以跳绳为主,三至六年级以踢毽子为主,除特别原因外,师生必须全员参加。这种全体师生共同参加的活动,不但趣味运动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身体素质,而且也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平台。结语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考察,和对相关对策的执行,我校的小学生体育弱势全体情况有了良好的改善,很多以前处于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表现出了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成绩也有所提高。不过,这些对策的实践过程还比较短,对策本身也有待各位教育专家、前辈老师的批评指正。希望本文的总结介绍,能够为改善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做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