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隶书作品总结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2764135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朝隶书作品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朝隶书作品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朝隶书作品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朝隶书作品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朝隶书作品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朝隶书作品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朝隶书作品总结(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朝隶书作品总结秦朝作品年代风格备注图片青川木牍秦武王二年至三年 版文尚处在隶变的初期阶段,篆法隶势,古今构造一应俱全,呈无序状态,版文书写平正工稳,用笔沉着,从艺术角度看,版文的美感还不够清晰,也未能至于上乘,这与它处在平常实用书写的地位是相称的。1979年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书法史先秦.秦卷第346页云梦秦简秦昭王二十九年到秦始皇三十年间的作品秦简的书体式样和谐划一,表白隶变已进入文字体系的全面改造阶段,就其字形而言,某些字还保存了较古的写法,或采用楚字简化式样,时代的特点,地区的影响,都可以窥其大概。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总数达1155枚,大都保存完好,笔迹清晰,

2、为初期隶书作品。书法史先秦.秦卷第349页睡虎地4号秦墓木牍秦统一之前A. 其字线条清秀,开张恣肆,为秦文墨迹之冠,体势倾斜,笔多省减,得散逸之趣。B. .字形体势有所收敛,潦草简率的用笔不变。内容为前线士卒的家书书法史先秦.秦卷第356页作品年代风格备注图片天水放马滩秦简抄录于始皇八年之前,前239年日书甲种本,其字体势修美,斜画多拖拽长出,早起隶书的特性基本清晰,但其书写横画重落轻出,兼呈弧形,是典型的古文蝌蚪笔法,某些偏旁或字形的俗省和变型,也与常用的秦人写法不同。 日书乙本,计379枚简,其字与云梦秦简十分相似,它可以告诉我们,秦文隶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书写现象,也是一种商定俗成,步

3、调一致的书体演进,而由于隶变是在简化“篆引”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其字型体势,用笔措施等也都能保持大体的一致。两汉1.简牍墨迹作品年代风格备注图片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文帝时期(前179前157)为墨写的隶书,结体尚保存了篆体的纵势,用笔上,横画落笔逆锋顿按,运营时逐渐上提,收笔不回锋,形成头粗尾细的模式。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姆出土敦煌汉简汉武帝太始三年简其书改西汉初期波磔作纵势的写法,而完全取横势,每个字都呈扁阔形,左波右磔都较其她笔画丰肥,隶书已趋向成熟。 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迹中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共发掘出九批汉简,计25000余枚。因以汉代敦煌郡范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

4、故称为“敦煌汉简”。 急就篇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不久就成为汉代最普及的识字书,而要比一般竹木简宽得多。风格:字体力实气空,笔法精到,其用笔瘦劲,中宫紧收,横画和左右波磔尽量向两边伸展。 仓颉篇此为同一人反复所书,结体甚为怪异,某些字的写法保存了篆书和汉初古隶的痕迹,笔画讹误缺失甚多。作品年代风格备注图片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的竹木简牍文帝时期这些墨迹虽为不同人所写,且都不在一地,书写个性也各有差别,有端庄严谨的,有清秀飘逸的,也有郁勃纵横的,代表了西汉初期的隶书风格。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汉墓出土苍颉篇、诗经等湖北江陵张家山3座汉墓中发现木简西汉初期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3座汉

5、墓中发现西汉初期木简千余枚,其中有汉律等汉代法律古籍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1号墓出土竹简抄写于文景时期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1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2 号墓出土32枚,都是先秦古籍与古佚书,这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出土这样多的古籍 (称银雀山汉简)。 作品八角廊竹简仪礼甘谷汉简年代墓主被拟定为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约写于西汉成帝时期(前32-前7)东汉中后期简牍风格用笔逆入平出,主笔皆蚕头燕尾,中段稍提笔收束,波磔较丰肥,构造宽扁,重心安稳,形态舒和,证明西汉中晚期隶书已完全成熟。共有论语等8种贵重古籍其字结体左敛右舒,重心偏向于字的左侧,笔画轻纤而不软弱,粗细变化,飘洒流动,有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

6、感觉。,由于运笔较快,某些笔画往往出锋收笔,致使某些撇.钩.捺等类似于后世的楷书,这使我们看到了楷书是由隶书简捷书写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例证。字的主笔画伸展很长,中心构造紧密,字虽小,而逐折钩挑非常鲜明,刚健奔放而不草率,笔力可搏犀象。备注竹简文子1973年出土于定州八角廊村40号汉墓,墓主被拟定为西汉中山怀王刘修,该墓位于河北省定州城关西南4公里的八角廊村,按照古文献学界的惯例,应称之为“八角廊竹简文子”。整篇抄录儒家典型,1959年7月,在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出图。是东汉中后期官文书的典型书体帛书墨迹。2.帛书作品马王堆帛书年代 西汉文帝时期风格字体为古隶,接近篆书,用朱丝栏墨书,字形较长,

7、笔画中断饱满收笔较尖,这是保存了六国古文的笔法。备注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3.碑刻作品曹全碑图片年代东汉时期风格 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 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步又极具骨力,在临习时,就应体现其挺拔的一面。点画宜写得丰润,避免枯瘠。行笔多提按顿挫,笔势圆熟潇洒,用笔不适宜过于涩滞,用墨不适宜太干。构造方面,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构造变化力求丰富。线条刚柔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 备注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一般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作品礼器

8、碑图片年代中国东汉重要碑刻风格碑文笔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 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体现上非常成功。 备注 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表”、“韩明府孔子庙碑”等。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多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

9、评价甚高。作品西狭颂图片年代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距今已有1800近年历史。风格西峡颂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构造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备注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在甘肃成县天井山。 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 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重要颂扬了她带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论述了李翕由感慨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颂功德等等。 作品石门颂图片年代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

10、月刻风格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营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备注 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乡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从碑文的布局来看,石门颂与众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数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纵有行,横则不一定成列的错落格局。石门颂正是以她不拘一格,随意发挥的艺术气

11、质为后人所称颂。正是由于石门颂这种自由的书写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广泛使 用。 作品郙阁颂图片年代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风格郙阁颂,此碑为仇绋书,为汉碑中之署有书家姓名者。用笔结字,方整凝重,大气磅礴,如巨象 蹒跚,夏承飞舞以巧胜,此碑厚重以拙胜,分道扬镳各擅胜场,八分至是,真是万花齐放的黄金时代。备注气势磅礴孹窠大字,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审美课题。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开 通褒斜道刻石等汉刻名作。与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相比,其一种古朴自然, 言简意远,驰骋八极,吞吐六合之大巧若拙的风格,是足以让我们为之倾倒折服无已的。这是一种真正 的

12、造化之功作品鲜于璜碑图片年代东汉延熹八年(一六五)十一月立风格 鲜于璜碑书风方整朴厚,笔法方圆结合,在存世汉碑中,与晚于它的张迁碑同属方笔一派而有别具特色。碑阴字大小不一,不甚工整,参差错落,近两爨书风,真率稚拙。备注 一九七二年到五月与天津武清县高村出土。 通碑笔迹清晰,是建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作品史晨碑图片年代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年)三月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年)四月风格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周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备注史晨碑全称汉鲁相

13、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两面刻,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状况。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记载孔庙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作品备注年代风格张景碑 两汉铭刻隶书,历来是人们研究汉隶的重要对象,也是书艺风格流派发展演变的源头,标志着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种高峰。现今尚有200余种,有的原石已不存,仅留拓本。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西汉刻石很少;二是大多集中在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中原地区,尤以山东境内最多,达100多种。东汉后期(桓帝至东汉末) 皆为八分

14、书的典型之作,为宋代以来金石家所著录及称赏者,也为历来临习汉八分书最常用的范本,这一时期的大碑名品皆石质坚好,制作精良,书刻俱佳,用笔波挑分明,构造渐趋扁方。孔庙碑封龙山顶华山庙碑衡方碑武菜碑夏承碑孔彪碑鲁峻碑杨淮表记韩仁铭尹庙碑张迁碑全称汉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记。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碑:“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后来所能及也。”此碑刻工较粗,但反而因此而获得奇特的姿致:笔画方整厚重、刀味森森、斩钉截铁,显得极为古朴刚强;构造时出别体,而或横或方,敦穆方严,饱满厚重,与曹全的秀洁恰成阳刚与阴柔两种风格的对照。唐明时期 魏晋至元明,从总体上说是隶书体的式微时期。在近15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楷、行、草三大书体的盛行,隶书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古体字,仅偶而因特殊需要才书写,其重要因素是楷书作为通行的主体文字已替代了隶体的地位。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熹平石经图片年代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风格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 一流其结体方正,字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