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最新整理).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2754799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最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最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最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最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最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最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最新整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90分钟 2018。3。20注意事项:答案写到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日益破坏,其根本因素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增多C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 D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难以维持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3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

2、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4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两次变法,主要原因是()A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 B秦孝公招揽人才,富国强兵的愿望C商鞅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D商鞅出身贵族家庭,能力超群5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

3、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7“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导致其“怨望”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9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加剧了土地兼并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A B C D10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

4、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11通过右图能获知()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北魏骑马武士陶俑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 BCD12北魏统一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C封建制经济形式 D半畜牧半农业13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当时北魏()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

5、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推行均田制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5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6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7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任用汉族地主推行三长制胡汉服装融

6、合接受汉族文化ABCD18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19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20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7、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21下列宋太祖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减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除外部威胁消除22宋史范仲淹传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中用人不当 B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C改革涉及面太广 D改革者优柔寡断23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是()A青苗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24王安石说:“保

8、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25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26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27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

9、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2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29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 B C D30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10、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你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改革者的悲惨命运一定程度上说明改革政策连续性的重要性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二、材料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民13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

11、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该说法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其出发点是什么(2分)?应如何评价?(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

12、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2分)?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夷蛮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材料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以上均摘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材料三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原因.(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