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2747089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课题导入,引入文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课文,深入感悟;小结激趣,铺垫下文。)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例如: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带着自己的疑问,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设计意图:学生自我探究中,引导质疑是很重要的一环,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注意正音“暂停、辗转”。、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

3、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换位思考: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指名读第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指导朗读,课件出示:这个刚满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感情朗读: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

4、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创境引读: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课件出示: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

5、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指导朗读这段话。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6、。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附:课堂检测 第二课时(回顾旧知;深入阅读文本3-7段;点明主题,想像拓展;)一、回顾旧知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

7、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作铺垫。)二、深入阅读文本3-6段、此时的小钱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移植,与此同时,台湾的情形如何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自然段,划出令你感动的词句或段落,并写上自己的感受,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学生划句子。写感受。、交流反馈。、学习第段: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从李博士“步履匆匆”体会到时间的紧迫,李博士的急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从“就在昨天仍在摇晃”感

8、受到当时环境的危险、抽取骨髓遇到了困难。教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回忆去年九江发现的级地震,谈谈自己当时感受到的余震,而台湾发生的是级大地震,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在这样危险和困难的环境下,李博士和青年还坚持抽取骨髓是多么的勇敢和坚强,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他人。指导朗读。、学习第段:所幸的是。大地震并没能让病床上的青年受伤,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他的心中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家人是否平安。)引读:可他现在仍躺在病床上等待抽取骨髓,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学习第段: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抓重点词句研读、感悟:“突如其来”感受当时的环境很危险,随时都

9、有可能再次发生余震的危险。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之下,李博士和青年的表现是如何的呢?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分别体会到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因为他们知道在海峡的对岸有个青年正在满怀希望地期待着。教学到青年的表现时,可与前面小钱的“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到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还能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这“静静地”正是他内心坚定沉着反映,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一次又一次”、“终于”体会到,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才将骨髓顺利抽出的。指导朗读。、学习第段:还有哪里是让你感动的?从“十几个

10、小时”、“连夜”体会到两岸的医护人员劳累奔波的辛苦。补充资料:其实台湾离大陆只隔一道海峡,可是因为一些原因,台湾至今还不能直飞大陆,必须先飞到香港,再由香港转机到大陆,这样一来路上的时间就很紧迫了。早一分钟到达,病人就多一分的希望。指导朗读。8、学习最后一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钱终于得救了。()出示这一段,请同学们读一读。()通过对前面课文的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那课前提到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现在明白了吗?(就是两岸同胞隔不断的血脉亲情。)()有感情地朗读。(设计意图:为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情境表演等教法。指导学生利用抓“突如其来”“沉着”“

11、一次又一次”、“终于”“十几个小时”、“连夜”等关键词语理解内容的学习方法。注重加强听、说、读、写 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力求全面、综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能力。)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在这次跨越海峡的生命求助行动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说理由。、同学们大胆的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呢?、老师小结。(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板书设计】、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大陆台湾附:课堂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