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273955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一 单元内容:人教版三上数学4958页: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三部分内容。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教材包括一个操作活动、一个例题、一个练习和一个实践活动。操作活动主要是建立余数的概念。例题主要是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以及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具体情景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编写为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条件。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

2、方面:一、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铅笔,把10枝铅笔按要求平均分,然后把分的结果记录在一张表格内。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的学习功能,分以下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1)分一分,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分2枝、3枝、4枝、5枝、6枝,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还剩几枝,并把分得的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2)说一说,在分一分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3)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的过

3、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结合实例介绍有余数的除法。(4)试一试,让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感知,包括下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绝对不可以脱离操作让学生凭空想象。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平均分时还多出来不够分的就可以了。二、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第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时,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摆一摆、分一分,并记录下每次分的情况;再在分的基础上写出除法算式、介绍竖式计算,通过“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7里面最多有几个3?”最后通过“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

4、大小,你发现了什么?”的讨论,引导学生对两道题中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比较,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得出结论以后还要继续追问:“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让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来进行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第1页例题时,要注意渗透,分完后一定要问一问“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其实这就是为“余数比除数小”做表象的渗透。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养成科学态度,培养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三、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材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

5、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从例题、“试一试”到实践活动,都充分体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1在分铅笔中认识余数;例2和“试一试”通过分桃、分气球中“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和“平均分几份有剩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有余数除法;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提供了同学们去植树的劳动场景,出示了一些在植树劳动中产生的问题,启发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强烈地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种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体现了数学教

6、学理念的革新,最终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例如,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的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这些活动要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和引导下有层次地开展。一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说说看到些什么,使学生全面了解场景图中的各种信息。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着进行解答。三是及时组织交流与反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讨论,充分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四是鼓励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场景图中的信息或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素材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对于有创意的问题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课标要求:1.在具体运算和解

7、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关系。2。能分别进行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经历与他人的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5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四单元目标:1、使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五、教学重点: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教学难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六、学情分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而且着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

8、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七、教学建议:本单元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安排。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包括“主题图”、例1、例2和例3;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1)主题图。主题图通过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提供了许多可以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方式插;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板报下面的花摆成3盆一组的形式。这些素材中,有整除的,也有有余数除法,使学生认识到二者的本质都是平均分,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可用整除计算的素材,再改变被除数,引出有余数除法。等学生学会有余数的计算后,

9、可以再让他们用主题图上的素材编题、计算。(2)除法的意义(例1)。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图上的内容编一个小故事,在故事的情境中让学生解决“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样一个用除法来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意义;再由老师或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10、,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以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布置会场的情境,在摆花盆的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每5盆为一组分一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告诉学生剩下的这3盆,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着重说明在竖式中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并介绍在横式中余数的写法和算式的读法。最后

11、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例1、例2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4)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3)。教材中仍然以摆花为素材,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果上例中一共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其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算一算,还是每组摆5盆,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17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算完后让学生观察这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归纳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完成书上填空:“余数除数”。通过“做一做”的三道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课时安排: 6课时九问题研讨:怎样较快提高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