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词解释(完整)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273429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名词解释(完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1、适应: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2、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3、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4、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5、化生:为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6、鳞状上皮化生: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纤毛柱状上皮,在长期吸烟或慢性炎症损害时,可转化为鳞状上皮。7、老化:当机体发育成熟后,伴随年龄的增长,全身器官的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和结构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并趋向死亡的过程。8、损伤:组织和细胞受到超过代偿能

2、力的有害因子刺激后,细胞及间质的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出现在光镜和/或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9、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的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0、水样变性:当缺氧、毒性物质损坏线粒体内ATP产生时,细胞膜上的钠泵功能降低,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更多的钠、钾离子和水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钾离子外逸,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形成细胞肿胀。11、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系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12、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变性、坏死的组织或异物的钙盐沉积。13、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性的钙、磷

3、代谢障碍。引起机体血钙或血磷升高,导致钙盐在未受损伤的组织内沉积。14、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15、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干燥结实,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梗死)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坏死囊腔,坏死组织的水解占主导地位。(脑软化、阿米巴脓肿)17、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组织分解较彻底,含有较多脂质,因而略带黄色,质软,状似干酪,不易被吸收。18、纤维素样坏死:发生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光镜下,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境界

4、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蛋白,有时纤维蛋白染色呈阳性。19、坏疽: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20、糜烂:局限在表皮和粘膜层的浅表缺损。21、溃疡:深达皮下和粘膜下的缺损。22、空洞:肾、肺等内脏器官坏死组织液化后可经相应管道(输尿管、气管)排出,留下空腔。23、窦道:深部组织坏死后形成开口于皮肤或粘膜的盲性管道。24、瘘管:体表与空腔器官之间两端开口的病理性通道。25、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常物质(如血栓等)的过程。26、包裹:坏死组织范围较大,或坏死组织难以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机化,则由周围结缔组织加以包围

5、,称为27、凋亡:是指机体细胞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第三章 再生与修复1、修复:当组织细胞出现“耗损”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2、生理性再生:在生理情况下,有些细胞和组织不断老化、凋亡,由新生的同种细胞和组织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组织、器官的完整和稳定。3、病理性再生: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和组织坏死或缺损后,如果损伤程度较轻,损伤的细胞又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则可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增生、分化,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4、肉芽组织: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

6、的纤维结缔组织,由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及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的。5、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并取代失活组织或其他异物的过程。6、包裹:一种不完全的机化。7、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8、创伤愈合: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包括了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修复过程的协同作用。9、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创口,留下一条线状瘢痕。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抗拉力强度大。10、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

7、伤口,往往需要清创后才能愈合。11、痂下愈合:指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硬痂,在痂下进行上述愈合过程。所需时间较长。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2、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3、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4、破裂性出血: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引起的出血。5、漏出性出血:由于微循环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液漏出血管外所引起的出血。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

8、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7、白色血栓:又称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以及动脉内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部,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灰白色小结节,表面粗糙质实,与发生部位紧密粘着。8、混合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灰白色与红褐色胶体的层状结构。9、红色血栓:为阻塞性血栓,主要见于静脉,形成延续性血栓尾部。呈暗红色、湿润、有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水分被吸收后,变得干燥、无弹性、质脆易碎,可脱落形成栓塞。10、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或纤维素性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主要

9、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素构成,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12、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的栓塞13、脂肪栓塞:循环的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于小血管,常见于肺脑等器官。14、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溶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15、羊水栓塞:指含有胎儿细胞等成分的羊水引起的栓塞。16、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17、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肌和脑组织。梗死灶缺血呈灰白色(脑梗死坏死组织变软、液化,结构消失)18、出血性梗死:发生于肺、肠

10、等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结构疏松伴严重淤血的情况下,梗死灶内有大量的血液,又称为红色梗死。19、败血性梗死: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五章 炎症1、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目的的局部血管反应为中心环节和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2、感染: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3、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4、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5、增生:在致炎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增生,某些情况下,局部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可增生。6、

11、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常常仅数天或数周,基本是以液体或蛋白成分渗出为主,或嗜中性粒细胞渗出、浸润为特征的炎症过程7、白细胞胜出:血液的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8、变质性炎:以组织和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得炎症9、渗出性炎:以渗出为主要病变的炎症,以炎症局部有大量渗出物形成为主要特征。10、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的渗出性炎症。渗出物中主要成分为血清,仅含2%5%白蛋白,含有少量细胞和纤维蛋白。11、纤维素性炎: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12、化脓性炎:局部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一种渗出性炎症。13、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

12、炎,主要特征为局部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即脓腔。14、疖:指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所发生的脓肿15、痈:是多个疖的融合形成,在皮下脂肪筋膜结缔组织中形成多个相互沟通的脓肿。16、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散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皮下组织、肌肉和阑尾。17、炎性假瘤:指慢性炎症增生时形成境界较清楚的肿瘤样的肿块,常发生于眼眶和肺。、18、肉芽肿性炎:炎症局部出现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并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19、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以炎性介质呈失控性释放为特征的全身性失控性炎症反应,多继发于严重创伤、感染、组织坏死和再灌注损伤,特征是以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

13、呈失控性释放造成的全身反应状态。20、菌血症:炎症病灶的细菌经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液,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但病人无全身中毒症状。21、毒血症: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由炎症局部被吸收入血,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22、败血症:细菌由炎症局部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性严重的中毒症状23、脓毒性败血症:由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化脓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随血液可到达全身各部,在多个脏器之间同时形成多发性栓塞性脓肿。第六章 肿瘤1、肿瘤:是机体在致瘤因子的刺激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发生基因调控异常,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2、异型性:无论在瘤细胞形态还是在组织学结构上,肿瘤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

14、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称为异型性。(反映了肿瘤分化程度)3、间变: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的状态。4、病理性核分裂:细胞核有丝分裂现象不同程度地增多,甚至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核分裂象。这些核分裂象完全不同于正常细胞核分裂象,称为。(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价值)5、(肿瘤细胞)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比例。6、肿瘤的演进: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7、肿瘤异质性:指由单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亚克隆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和放疗的敏感性等方面呈现的非均一性。8、侵袭:指恶性肿瘤不断浸润、破坏周围组

15、织和器官的过程,亦即直接蔓延。9、转移:恶性肿瘤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增长,可以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称转移瘤或继发瘤)10、种植性转移:又称体腔转移,当肿瘤细胞侵及体腔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随体腔内液体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甚至侵入其下生长,形成转移瘤。11、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12、异位内分泌综合征:有些非内分泌腺发生的肿瘤能产生或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能引起内分泌紊乱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13、副肿瘤综合征:由于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所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表现,称为14、角化珠:高分化鳞癌的癌巢中央的层状或团状角化物,又称癌珠。15、癌前病变:指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这些病变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16、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改变。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17、原位癌: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18、混合瘤: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的肿瘤。19、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致癌因子引起原癌基因激活后,成为具有促使细胞转化的。20、肿瘤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境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