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剪纸艺术概说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2731785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忻州剪纸艺术概说(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忻州剪纸艺术概说剪纸是以纸为原材料,运用镂空,剪刻等方法表现美好 心愿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传统民俗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风 景,源远流长,传承久远。若要为剪纸寻根溯源,现在发现 最早的文字记载在晋代,当时民间有正月初七过“人日”剪 纸人,立春之时剪纸燕的风俗,蕴涵着深远的迎福纳祥的文 化内涵.。唐宋时则很兴盛了,适用范围愈加广泛,杜甫“剪 纸欲招魂”的诗句,描述的恰是剪纸在巫术活动方面的运用。 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剪纸的装饰性体现的更为浓 郁,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艺术。剪纸与民俗生活唇 齿相依,漫长的历史变迁,剪纸承载着古老的民俗文化气息; 丰富的民俗生活又给剪纸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这

2、个层面上 讲,剪纸艺术属于民俗文化,而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所当然成为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 内容。总体来说,我市的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在这方面有造 诣有成就的爱好者,近些年来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与我们悠久的历史相比,从创建先进文化的目 标来讲,从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来说,差距还很大,还需要 我们不懈的努力。只有把剪纸艺术置身于民俗文化活动中考 察,与广大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同时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地 去研究,这样才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当然,从我们来说,这 项工作仅仅是一个起步。首先从收集整理资料开始,不要把 这些已取得的成果资料使其自然消失。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工

3、 作,是研究与实践的第一步工作。没有这一基础性工作,一 切将无从谈起,本文就是这样一个尝试。 忻州剪纸艺术特征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和民俗文化的忻州剪 纸,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遍及于 14个县市。忻 州剪纸多为剪刀剪法,也有使用刻刀的,还有剪刻兼用的。 所用纸品,有红纸和染色宣纸两种,其中前者多用剪刀,宣 纸多用大小不一的刻刀。其艺术特征可归纳如下几点:一 风 格粗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忻州地处黄土高原的晋西北 地区,当地粗犷豪放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剪纸文 化,从总体风格讲,具有质朴夸张、粗犷自然的山野风味。 大块大面给人以朴实、壮美之感,与江南剪纸特有的纤秀相 比,表现出一种北方黄

4、土高原的独特风格。然而粗犷中不乏 工细,质朴中又具情趣,细微处处处浸透着写意的艺术神韵。 表现手法简练夸张,线条粗犷有力,形象整体感强,装饰手 法随意自然,浓墨中见淡彩,简练中表现出自然,夸张中抒 写真情。展示出当地淳朴的艺术魅力。所表现的故事内容, 生动活泼;生活情景,意味隽永;花鸟树木,各具形态;人 物动物,栩栩如生;福禄寿喜,形神皆备。体现出忻州黄河 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和的文化特色。二 题材内容宽泛, 而且与当地的节日习俗紧密关联,花样品种随时代变化创 新。忻州市传统剪纸内容多为人物、动物、花卉,神话传说, 民间趣事,自然风貌,民俗活动。如逢年过节贴窗花,男婚 女嫁粘喜字。并构成了由窗

5、花、门笺、墙花、灯花、纸扎花 枕花、绣样等众多品种组成的有较高美学欣赏价值的剪纸艺 术系列。数百年来,当地的民间艺人,能工巧手,以生活为依 托,将剪刻的人物事象与当地民情风俗融为一体,运用谐音, 理喻,象征、夸张等手法,以物喻意,托物寄情,创作出一 系列寓意深邃的吉祥喜庆图案,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祈福辟邪 的信仰崇拜和主宰自己命运的理想追求,表现出他们朴素的 追求形神意美相一致的审美蕴意。最普及的如“龙凤呈祥”、 “二龙戏珠”、“孔雀开屏”、“鸳鸯戏水”、“连年有鱼”、“双 喜临门”等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体现出人们追求现实生活 美满,保佑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和求福向上的一种精神追 求。剪纸的内容还与

6、当地的风俗民情紧密关联。正月初一, 家家都要挂春笺,贴窗花,庆贺丰收、家业兴旺;正月十五 元宵节花灯要贴剪纸,热闹喜人;清明前一天,在黎明时分 要在门上贴一对公鸡剪纸,以防灾辟邪;五寨县过去七月十 五菜农以剪纸祭蔬菜,以免被草虫害;十月初一要用五色纸 剪成寒衣,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怀念。结婚时,大门两边和陪 送的嫁妆都要粘红艳艳的喜字,并将喜字与钱纹、瑞兽、花 鸟等形象有机的组织一起,粘贴于居室的玻璃和墙壁的醒目 处,来烘托渲染喜庆气氛。在保德一带生男孩后,要贴一对 红纸剪的葫芦,生女孩则贴一对梅花剪纸,褙上黄纸贴于门 上,一来为忌门,二来驱邪。就连寻常日子所用一些物品, 如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

7、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剪纸成 了乡间巧妇凭借想象、描绘装点、美化现实生活,寄托她们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的一种有效手段。建国 50 多年来, 我市的民间剪纸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上,无论从主题、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有所发展。从 内容来说,所反映的大都是时代新生活。而且溶入了新剪纸 法,进入了主题性、系列性创作,如李斌杰的五百罗汉图、 黄土风情,并且内容更为广泛,有摔跤、五台山佛教、 戏曲等多样反映本土特色文化的题材,如定襄三姐妹的摔跤 剪影,农民运动会,辛爱英的走西口,五哥放羊. 从表现手法来说,从单纯的剪刀剪法,发展有刻刀刻法,有 的两者并用。在应用效应上,已不再局限

8、于传统的窗贴与墙 贴等其他样式,远远扩大了范围,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小 到邮票、贺卡、台历、旅游纪念品、商标广告,大到装饰门 面,有的应用于舞台美术,广场壁画等方面。既继承了传统 的民俗内容,又拓展出新的表现空间,既符合了现代人注重 装饰性的心理需求,又吻合了当代群众多元文化的欣赏需 求,剪纸的装饰性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随着时代的发展, 为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渗透于广告创作中的剪纸材质也在提 高。过去的普通纸质最好的最多可保存 6 年。一般的二年就 褪色失去艺术魅力了。如今采用的是防水不干胶纸质制作, 既耐老化,又能保持颜色不褪,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丰 韵。如今,剪纸艺术还与其它美术品类相互

9、借鉴,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如剪纸与漫画结合,成为 剪纸漫画;剪纸与连环画结合,成为剪纸连环画;剪纸与布 贴画结合,成为剪纸式布贴画等等。三、忻州剪纸多以单色 为主,朴素大方,内容丰富。纸品运用红纸和宣红纸,鲜艳 明快,富有表现力。根据民俗习惯与实用需要,表现形式主 要体现在“窗花”和“墙花”两方面。“窗花”剪纸是依附 于民俗活动最普遍,生命力最强盛的艺术品类。它玲珑剔透, 意趣盎然。一般以一草、一花、一物、一事单独成形。所以 又称之为“单花”。窗花的结构大小,一般随窗格的形状而 定。忻州市旧时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形等式样。窗 花随窗样式而异。小者寸许,精致灵巧,趣味

10、横生;大的有 四角、六角、八角。与之相呼应的叫团花,素雅大方,美不 胜收。忻府区在春节佳日或男婚女嫁时,要贴“全窗花”。 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手,桂花等祝愿新媳妇善 于女红,喜生贵子,幸福美满。这些已成为当地的一项民俗 文化活动而传承下来。代县窗花根据所贴位置不同,制作方 法不同,用途不同,分为“走烟”窗花,“毡笔画”窗花,“勾 线”窗花等。代县居民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旧社会玻 璃紧缺,多用纸糊窗格。“走烟”窗花即在窗格顶端贴一种 工笔细致的花边图案剪纸,特点是以线为主,线面相依,专 为走烟通气。制作方法一般经薰样,订纸,挖剪三个程序。 即把样品钉到一张白纸上,打湿后拿到煤油灯上

11、熏,等熏干 后,取下样品。原样被清晰的“拷贝”了下来,然后剪出, 现已不用。窗户中心位置所贴窗花有多种。“毡笔画”窗花 是其中一种,其制作过程主要是通过特制的毛毡笔所作而 成。毛毡笔有大小几种,大者方寸,小者宽 12 厘米。作 画时在毛毡两临角各蘸一种颜色,或横竖或弯转,画出花鸟 等图形。比较易学,但效果较粗糙。“勾线”窗花是主体性 窗花的陪衬与装饰,常被贴在窗户的四周、四角或两边。内 容多是松、竹 、梅、兰等传统花卉。墙花主要反映在静乐 县。墙花,顾名思义,即张贴于室内墙壁上的剪纸,又分为“单 花”和“套花”两种。一张一个内容称“单花”,“套花”则 是由一组相关联的单花组成。静乐墙花多为篇幅

12、较大,故事 性较强的剪纸。如八洞神仙,老鼠嫁女,娶亲等。 这些剪纸内容大都由古老的民间传说而来,或是群众现实生 活的集中表现。早年的墙花,很可能是充当年画来美化居室 的。而且直到今天在山庄窝铺还存在。过大年贴墙花已经成 为静乐县的传统习俗。每当除夕将近,各家房屋打扫一新, 都要贴墙花,给新春增添喜气的氛围。墙花大小随意组合, 构图精巧严谨,曲直有序,阴阳、虚实、疏密错落有致,内容 丰富,刻画入神,动静皆宜。为当地群众所深爱。此外婚嫁 迎娶,乔迁新居,生日满月等喜庆佳日,都要在居室显赫的 墙上张贴剪纸图案,来装饰点缀生活。近 50 多年来,剪纸 得到进一步发展。除构图设计,主题内容有创新外,制作

13、工 艺也有新的改进。上世纪60 年代以后多种色彩的木刻印制, 赋予了剪纸艺术的新形式与新工艺。这种窗花剪纸属版画类, 需经画底、刻板、印线、套色(着色)等制作过程。另外还 有一种绘画类窗花,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其作法是少数简 单的墨线勾勒出来的。用色由开始的单一品色发展为宣传色 和荧光色的广泛运用。印刷类窗花在代县、原平市比较流行。 原平市的崞阳镇,郑家营,茹岳,北贾等地的老艺人,一度 时期制作的木刻套色窗花很有影响,销售与仿制量都较大。 剪纸艺术家队伍展望剪纸艺术属民间工艺美术,与民俗文化 紧密相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旧社会民间剪纸的能工巧 手,主要是农村妇女。建国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

14、化的 进步,剪纸艺术也在不断进步。不仅表现在主题内容上,技 术技巧制作工艺上,而且在队伍建设上也有突破。从过去农 村妇女操作,出现了男子的参与。从民间 业余性质出现了 专业艺术家。队伍的数量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都有明显提高。 这些剪纸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坚持创作实践,有的是当作一 种爱好,乐在其中。有的是作为一种事业,刻苦钻研,不断 追求创新,做出了一定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现在 掌握的有限资料来说,作如下一些介绍。比较早一点的老一 辈知名艺人有:岢岚县的赵花女(18841985),剪纸工 艺精湛,其作品深受群众喜爱。代县西关已故剪纸巧手王拉 弟,剪有样式近千种,部分作品曾被报刊选登。静乐县老

15、艺 人有辛芙英,高转英,王改平等。其中辛芙英老人终生从事 剪纸艺术,造诣颇深,曾在国内外有过较高声誉。她的不少 作品被国家级展馆收藏,有的还被选送国外参展。正是在这些 有造诣的老一辈艺术家影响带动下,新人不断辈出,如河曲 的任翠莲,定襄的张氏三姐妹,郭美英,丁芳莲,忻州有李 斌杰、崔凤英、张林郁、张变娥、张永英、殷辅田、李存香 赵宏斌,五台的银三毛,繁峙的张斌,代县的张俊,郎俊梅夫妇、 麻红伟、刘小青、宋白女、刍存娥、魏春霞,原平的朱未蝉, 静乐的冯问成,吕慧,李凤鸣等人。(笔者所掌握的仅是少数一 部分)李斌杰长达 45米长的500 罗汉剪纸长卷,堪称剪纸艺 术的珍品,多次在各种展览中获奖。2

16、004 年他被中国工艺美 术学会授予“新中国剪纸艺术家”光荣称号,并当选为省剪 纸协会副主席,同年又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山西省民间工 艺美术家协会评为“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市仅有 四位).定襄三姐妹 6 米长的巨幅剪纸作品跤乡挠羊图, 被悬挂在国家女子摔跤训练馆的墙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 曾进行过宣传报道。张俊夫妇、崔凤英等都曾获得过国家级 或省部级的剪纸艺术作品展览的奖项。从这些情况来看,我 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功底扎实,艺术上有发展有创造性的队 伍,应当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 我市剪纸艺术成 果展示由于剪纸艺术是一种民俗文化或者说民间文化,并且 具有工艺美术的性质,又具有民间应用价值,所以群众基础 深厚,参与者广泛,尤其是农村妇女,把这种艺术当作一种 心灵手巧的表现,乐在其中,有的终身投入,成为一种自发 的群众民俗活动。这就保证了这种艺术不仅远渊,而且长流 不断。尤其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的作为一 种事业自觉投入,终身创造钻研,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活动的 广泛开展,而且工艺美术技巧和艺术形式不断创新,作品质 量也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