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272939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作者:曹明海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 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 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 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 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 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 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随着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 代文本解读观正在发生变革,即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

2、模式,把 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 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这种变革建立在本体论阐释学和读者反应 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切入:第一,文本解读不是单方面的对象性阐释, 而是文本与读者的反应交流过程;第二,文本解读不是复制文本,而是对文本的 建构,它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 的生命;第三,文本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在文本 意义和情感的领悟中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它既是文本的存在方式,也是解读主体 的存在方式。这种文本解读观的变革,主要体现为对解读本质观、解读对话观、 解读建构观和解读

3、体验观的重建。一、解读本质观: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最为明显的趋势是改变过去认识论解读观的视 点,普遍由主题学分析而转向对文本的极度关注。这种关注的显在目标,就是注 重作品本体和读者本体的探究,将目光投注于文本的肌体,通过自己的解读体验, 深入到作家所构筑的文本世界中去,像作家一样“全面地融入事物”,以理解 和建构文本意义。这种文本解读不是居高临下的裁断,而是一种参与,即“力图 亲身再次地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思考过的观念”。人通过对“文 本”的解读和体验而理解世界,同时也理解自己,在建构文本意义的同时自己也 得到同样的建构。所以,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

4、的活动,是建构文 本和自我建构的过程。具体来说,所谓“寻求理解”,就是读者感知、体验文本构筑的世界(包括 文本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探寻文本世界的意义。这是一种“自 我的文本化”。所谓“自我的理解”,就是在寻求理解的基础上,使自身体验与 文本的意义同化,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从而化文本的意义为自我的意义,化文 本的世界为自我的世界,从“他人的世界”(文本)中发现“自己的世界”,在“你” 之中发现“我”。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我与文化、文与我化”的境界。如果说“寻 求理解”是感悟、体验“他人的世界”,那么,“自我理解”就是在感悟、体验 “他人的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寻求理解”

5、重在对文本意义的 感悟和体验;而“自我理解”则重在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和自我建构。例如,孔孚 的山水诗崂山的云,把一朵“海天白云”化成一个“美人的发髻”,但没有 画出美人的面目,只画了一个发髻。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读者通过这个“美人 的发髻”,以自身体验和想象绘出了美人眉清目秀的神韵,纯净多姿的容貌,感 悟到她富有一种清纯的美、天然的美、圣洁的美,看见了一个纯净质丽的天然美 的形象。应该说,这即是“寻求理解”之境,即对文本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和意 义世界的具体化。在这个“美的世界”的体验中,读者神思高飞远举,恍然发现 自然界的美,是天然清纯的美,人世间的美,也是天然清纯的美天然清纯的 生活,天然清纯

6、的品格,天然清纯的人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人生之美。这种自我的体验、心灵的感悟、生命的觉悟、人生的觉醒,无疑 是读者对情感、心灵、人格、精神的一种自我建构,这即是“自我理解”之境。 所以说,“寻求理解”是对文本世界的具体化,自我理解是对文本世界的自我化。 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就是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建 构自我的过程。乔治?布莱曾指出,文本解读是读者向文本的敞开,读者把自身体验融注到 文本的生活表达中。解读者希望在对这种“他人的世界”的感悟和体验过程中, 扩展自己的世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意义。按照乔治?布莱的说法,文本解读其 实就是理解和探寻文本的“我思

7、”,解读的全过程“应是一个主体经由客体(作 品)达至另一个主体”。始则泯灭自我,澄怀静滤,终则主客相融,浑然一体。 而贯穿始终的则是解读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意识的遇合”。乔治?布莱还指出, 文本解读作为一种理解行为,就是从文本中重新发现作家的感觉和思维的方式, 看一看这种方式如何产生,如何形成,碰到何种障碍,就是重新探寻一个人从自 我意识开始组织起来的生命所具有的意义。这就是说,解读不是对文本呈现出 的世界的评论,也不是对文本创造的审美现实的裁判,而是作为一种媒介,借此 寻求作者先于文本的原始经验,即他对于基本存在方式(如空间、时间等)的感知 方式。在文本解读中,这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显

8、然就是读者理解文本 意义、发现世界、也认识自我和建构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从主体经由客体到主 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者的任务,就是“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系的主 体转移到在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了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个主体”。实际上, 一切文本解读的目的都是要克服文本所属的过去的文化以及历史与解读者本人 之间的陌生和距离,使自己和文本交融,从而同化文本意义,即使它成为自己的 意义。所谓同化,也就是使最初异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东西。同化只有通过解读 文本方能实现,文本解读的目的在于同化,同化是文本解读的完成。因此,文本 解读不是要把有限的理解力凌驾在文本之上,而是向文本敞开自己,从中接受和 创造一个

9、扩大了的自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建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同 化”其实就是对文本和自我的建构,这种建构才是当代文本解读观的本质内涵。二、解读对话观: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我们知道,胡塞尔现象学后期所大力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人是 主体,而人所构成的文本,即人的语言在历史传统中形成的种种文化也是主体。 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文本解读是以理解、解 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在解读过程中读者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 本中的作者见面,这就必然沟通了解读主体和创造主体这两个主体世界,使读者 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因而,从其本质属性上说,文 本解读

10、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 本双向运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这种文本解读对话观,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 中的主体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是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 文本的沟通与遇合,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互为揭示、相互生成的探究与创生, 它标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所谓“能动的参与行为”,就是说文本 解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它必然要求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机制,积极 地参与对文本的解释和建构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力和感悟力,通过对文 本符号的解码,不仅要把创造主体所创造的文本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 来,加以充分地理解和体悟,而且还要

11、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 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本形象,甚至开拓、再构出作者在创造这个文本形象或艺术 意境时所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文本的意义更为丰富而具厚度、深度和力度。 文本解读只有主体能动地参与,文本才会有意义。但这种能动性参与行为,不是 对文本“原意”的追索或还原,而是主体的理解、解释和建构过程,是解读主体 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去品味、去探究,是调动全部生命力和融注全部人格的“整体震颤”。在这里,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 形象与思想、有限与无限达到一种“整合”状态,消解了其间的对峙和鸿沟,是 一种所有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都参与其中的总体生命投入活动。因

12、而解读主体 的能动性参与行为,实质上是解读者作为主体对解读对象的一种全面的精神把握 和特殊占有,解读者的各种特殊心理活动、独特的情感意志都将在解读对象上打 上鲜明个性的印痕。解读者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感悟到的东西。他通 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以其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着对 文本的把握和建构;他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自我灵魂的写照,对世界、对人 生存在方式的一种观照和透视,是主体生命意义的一种投射和昭示。凡是真正优 秀的解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都无不具有这种能动性参与行为,都无不能够通过表 层的文本结构,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和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 需求去参与对

13、象世界的建构,以至在文本构出的宇宙世界里忘却自我,从而对文 本的意义世界作深层性的开拓、补充和创构,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从其生成的条件来看,文本解读活动中的这种主体能动性参与行为,实际 上是读者的解读经验对文本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的过程, 是一种融注了解读者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发现性活动。这 是因为任何文本都存在“未定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 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具有许多“空白点”。当读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置于文 本,对文本进行“具体化”,把文本中的空白补充起来,这时,文本就不是独立 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文本中的意义世界

14、成为我的世界,成为我的生命意义 的投射与揭示。在文本解读“对话”活动中,正由于解读主体具有这样的能动性 参与行为,将自己的生活感情、人生体验、生命意识投入文本,文本中的未定性 得以确定,空白处得以填充,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才获得真正的实现。所以,文本 解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其本质是一种解读主体的能动性参与行为,如 果没有这种能动的参与行为,“主体间性”的对话交流也就不存在可能性。从其构成的本质来看,文本解读活动中的这种主体能动性参与行为,实际 上是对文本的具体化和自身情思的对象化,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自我本性的 深化和升华。所以,这种参与行为要求读者在文本意义的解读和探寻中,要有具 体化

15、的生命情感的投注。高层次的文本解读,绝非是仅仅探寻和领悟作品的思想 主题,表层性地解释文本的结构,或是解析文本的技巧,而是要切入文本的深层 感情领域和内层境界里,与作者的灵魂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中对话,在能动性 参与的“忘我”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的默契。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文本解读“对话”活动中,解读者的能动性参与行为 本身的价值,取决于两种解读深度的相互作用:一是解读对象即文本所显示的形 式和内容的客观的深度,一是解读主体所具有的感悟、理解和情感体验等主观的 深度。这两种解读深度不同程度的化合决定着读者参与行为价值的高低层次。我 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的“诗有三境”之说,即“物境”、“情境”和“

16、意境”,不 仅表明了艺术作品客观审美属性的高低层次,其实也表现了解读者主观解读心理 和参与行为的高低层次。“物境”如镜中之像,仅得形似;“情境”指解读主体 的参与进入情感体验阶段,比“物境”高出一层;“意境”则是解读主体参与超 越形象的外在形式和一般性的情感体验,“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达到解读的 高层境界。所以,这“三境界”之说,实际上也是对文本解读主体参与行为在深 层性方面提出的标准要求说明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行为不能被“物 象”的外表所限制,而必须跨越审美形式而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领域,体味万物 的神韵,带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而探入文本构筑的内在情感世界,将自我融入文本 的艺术形象之中,将心灵升华到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体验的真、善、美相统一的 境界。综上所述,文本解读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一种交流活动,其本质表 现是解读主体的能动性参与行为。这种参与行为,需要读者调动深度情感体验, 对文本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当我们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本的意义 世界和感情领域,便会蓦然发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