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2724224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1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一、选择题1. 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经过了( )A. 分析、假设、实验、验证B. 假设、实验、结论、验证C. 实验、分析、假设、结论D. 实验、假设、验证、结论【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为孟德尔杂交实验,旨在考查学生对该实验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详解】孟德尔运用的实验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即在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假设,然后用测交实验进行该假说的验证,最后再得出相应的结论。综合以上分析,A、B、C都错误,D

2、正确。故选D。2. 已知豌豆的某种性状的两种表现类型P和Q,下列组合中能判断P和Q显隐性的是( )A. QQQB. PPPC. PQQ+PD. QQP+Q【答案】D【解析】【分析】准确掌握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方法,总结如下:1、利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利用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详解】AB、QQQ和PPP ,亲代和子代性状相同,无法判断显隐性,AB错误;C、PQQ+P,这相当于测交实验,不能判断P和Q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关系,C错误;D、QQP+Q,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Q对于P为显性

3、性状,D正确。故选D。3. 下列哪项是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具有的特征( )A. 患病个体男性多于女性B.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 男性和女性患病几率一样D. 患病个体女性多于男性【答案】B【解析】【详解】ACD、色盲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ACD错误;B、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故选B。4. 下列表述属于等位基因的是A. D和TB. D和dC. D和DD. d和d【答案】B【解析】【详解】A、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D和T分别

4、可知不同对性状,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B、D和d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正确;CD、D和D、d和d都是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不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CD错误。故选B。5. 下列有关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选取豌豆作试验材料B. 严格的自花传粉,开花授粉C.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D. 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答案】B【解析】【详解】AB、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选取豌豆作试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B错误;C、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C正确;D、采用了科学的实验程

5、序和方法,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解释、方法,能总结孟德尔遗传实验能获得成功的原因。6. 已知大麦抗锈病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大麦自交得F1,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植株占总数的( )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让一株杂合子大麦自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Aa和aa再让F1自交,在F2中抗锈病大麦所占比例应为1+=,不抗锈病植株占总数1=故选C7. 人的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在其形成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四分体的数量是( )A. 23个B. 46个C. 92个D. 0

6、个【答案】D【解析】【详解】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的,有丝分裂中不会出现四分体,因此形成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四分体的数量为0个,故选D。解答本题【点睛】关键能识记四分体形成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不会出现。8.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真核生物的DNA只分布在细胞核 HIV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 B. C. D. 【答案】C【解析】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正确;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

7、传物质是DNA,错误;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正确;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数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错误;HIV只含有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RNA,错误,故选C。9. 下列过程中,会发生DNA解旋的是( )A. 转录和翻译B. 转录和复制C. 复制和翻译D. 逆转录【答案】B【解析】【详解】DNA分子复制时,在解旋酶的作用下,DNA的两条链解旋分开,然后以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形成子链;转录时DNA两条链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翻译时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因此,DNA分子的解旋发生于复制和转录过程故选B10. 将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用

8、3H标记,让其在不含3H的环境中连续复制a次,在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H的DNA分子数占全部DNA脱氧核苷酸链数的比值是( )A. 1/2B. 1/aC. 1/2aD. 1/2a+1【答案】D【解析】一个双链DNA分子,一条链用3H标记,在不含3H的环境中,复制a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a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用3H标记的DNA分子数都只有1个,DNA脱氧核苷酸链总数为22a,因此含有3H的DNA分子数占全部DNA脱氧核苷酸链数的比值=122a=1/2a+1,故选D。11.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出现的选项是 ( )分

9、裂间期完成DNA复制与相关蛋白质合成 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DNA交换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间期均出现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部分DNA交换,而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交叉互换的现象,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正确;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此现象,错误,故选C。

10、12. 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是A. 染色体复制B. 细胞质的分裂C. 纺锤丝的形成D. 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答案】B【解析】【详解】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是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B正确故选B13. 利用豌豆取材,能观察到植物细胞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的实验材料是( )A. 根尖B. 种子C. 花药D. 茎尖【答案】C【解析】【详解】根尖、种子和茎尖中的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ABD错误;花药中的小孢子母细胞将减数分裂产生小孢子,接着变成雄配子体(精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

11、色体配对现象,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区别,考生要能够识记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特有的变化,因此在选择时找能够进行减数分裂的材料即可。14.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对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A. 经搅拌与离心后还是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B. 离心速度太快,较重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C. 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D. 少量含有放射性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内【答案】A【解析】试题分

12、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内,通过搅拌、离心,上清液中仅含T2噬菌体的外壳,下层是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如果搅拌、离心后,仍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则会导致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而沉淀物中有少量的放射性,A正确;离心速度太快,应该没有35S标记的T2噬菌体留在沉淀物中,B错误;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不会含有35S,C错误;进入大肠杆菌内的是DNA,不会是含有放射性35S的蛋白质,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属于中等难度题。15.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

13、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下图哪个选项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详解】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时,由于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存在,杀死一部分R型细菌,同时在S型细菌的DNA作用下出现S型细菌,破坏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直至小鼠死亡,导致两种细菌的数量均增加,所以B正确。故选B。16. 下列不

14、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描述的是( )A. 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 染色体和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均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D.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答案】B【解析】【详解】萨顿假说提出,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但不是萨顿假说的内容,B正确;萨顿假说提出,染色体和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均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C错误;萨顿假说提出,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

15、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内容,并将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结论进行比较。17. 有一对基因型为XBXb、XbY的夫妇,生了一个基因型为 XBXbY的孩子(X和X、X和Y分别为一对同源染色体,B、b分别为染色体上的基因)。如果这对夫妇中只有一方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则下列哪些原因可以造成上述结果 ( )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分裂异常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A. B. C. D. 【答案】B【解析】精原细胞减数第一分裂异常,可能导致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即X和Y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而减数第二分裂正常,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