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磨课经历.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272251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钓鱼的启示》磨课经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钓鱼的启示》磨课经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钓鱼的启示》磨课经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钓鱼的启示》磨课经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钓鱼的启示》磨课经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钓鱼的启示》磨课经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鱼的启示》磨课经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参与我收获钓鱼的启示磨课经历四川省乐山市外国语小学李文超书到用时方恨少。抽签确定了上课内容为钓鱼的启示后,心里并无多少信心,初看这篇文章,我有着这样的想法:这篇文章说教味儿偏浓,叙述偏于直白,很难得到学生喜欢,它的入选很大程度上是单元主题的需要,而非文质所需。再加上如何去体现创新教学,我一点底气都没有。自己好像有一些模糊的想法,但要变成文字却提笔难成文,揉成团撕成片的纸张不计其数。学校在第一时间组建了由市教科所长期从事小语教学研究的殷宗祥书记为核心的备课团队,成员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辜琼、教导主任廖冬梅、语文教研组长雷丽、语文教师张立。备课团队陪我一路走来,给了我无数的点子和鞭策。但我自

2、己必须是主要思考者和执行者,我得拿出初步的设计,不能等、靠。只有教学设计主体属于自己的东西,最后的驾驭才能得心应手。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离写出教学设计还早着呢。同时,省教科所的许双全老师对我的备课做了详细的要求,他要求我先扔开教材,第一步是去阅读教学专著、期刊和网络主流观念。为此,我把自己浸泡在书堆里,从基本理论到课堂实录,从专家讲座到名师语录,我越读越兴奋,记下了几十页的读书笔记。最后,我再回头品读这些笔记,并力图从中找出自己备课、上课的凭借点和支撑点。此时,我是那样真切地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厌倦。大概十天后,我开始读教材。早也读,晚也读,朗读默读,抄写默写

3、,真可谓不可计数,一篇课文早就倒背如流。整整一个单元也几乎熟记于心,“生活启示”的单元主题和语言训练要求也基本烂熟于胸,应该是初步明确了编者意图。此时,读着读着,课文中的语言和场景开始变得鲜活起来,不再那么冷冰冰的了,自己的兴趣逐渐被调动了起来。这是接下来所有工作的前提,否则,我的路还会艰辛得多。随后,我开始动笔,不过动笔只是寻找记录课文中的矛盾冲突点和学生可能的兴趣点。比如,最后“两个小时”对鲈鱼的生长和保护有那么重要吗?我们身边的父亲并非文中的父亲一般“不近人情”呀!学生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课文第三自然段对钓鱼的描写和后文对放鱼的描写;对“我”的童年和整个人生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从头至尾

4、,“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点点滴滴的发现与心得,一字一字艰难地呈现在备课本上,但是,就像一个淘金者对沙海里金子的痴迷,我小心翼翼地搜寻、欣喜若狂地记载一些有用的词句尽管后来它们很多没有最终派上用场,我清楚地知道,这是必须的一个过程、痛苦的过程最后才知道这仅仅是痛苦的开始。但是,毋庸讳言,欣喜点缀其中那是在读出一点与昨天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受之时,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时,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初稿成型盲目陶醉。终于,我开始编写第一份教学设计。我的第一份教案成型于八月中旬,按照省教科所许老师的建议,教案以“月光如水”为主线,以情景复现为推进过程,让学生在场景中学习,在场景中收获。因为在反复阅读

5、课文之后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的月光照亮了“我”的人生旅程,让我感到自豪和庆幸。于是“我”自豪地把它与更多的人分享,它还应该照亮更多的人,希望所有的人像那皎洁的月光和清澈的湖水一样不受诱惑和污染。所以,月光如水是作者心中的向往,是作者的社会理想。想到这里,整个环节明晰起来月光如水的垂钓环境、月光如水的心灵净化、月光如水的社会理想,细化出这个设计之时,我是心潮澎湃的。以为这是相当巧妙的设计了,应该会得到所有人认可的。等我的想法变成文字,我才正式阅读教学参考书,一读又是好几遍;之后又开始拜读名家关于本课的教学实录,并把新的认识加入教案,修正一些说法,完善一些认识。正式教案成型!我

6、长吁一口气,当晚还邀约几个同事喝了点小酒犒劳自己。此时,新学期还没有开学。我似乎觉得万事俱备,只等试讲后做些微小的调整即可。另起炉灶一波三折。开学前的教师培训中,我在语文组研讨会上把教学设计和盘托出,大致介绍了设计意图。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没有人支持这个设计,我听到的都是质疑!大家一致认为:过于拔高了主题,解读虽然体现了求新但忽略了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不会是作者,或者可以说不是编者的意图。当时还没有开学,大家也不知道这种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我对此也完全没有信心,于是我在一片质疑声中动摇了。于是,我只能另起炉灶,从原来的思维中跳出来思考,再去文中寻找一个突破口。这是一个更加艰辛的过程,我

7、几乎觉得自己快崩溃了。“不够新!”我差不多每天都要自我否定几次。已经倒背如流的文章,每天还得不厌其烦地读,不知疲倦地盯着它发呆。后来,我从题目中找出一个点来:从“钓”字入手,“钓鱼”,“钓德”,“钓成功”。整个设计试图带领学生去课文中“钓”语文知识,“钓”情感变化,“钓”启示但是,这个设计在第一次试讲后被大家批得体无完肤,认为只是在跑形式,玩花样,语文味儿被忽视其时已经开学,时间更加紧张。在完成常规工作之余,备课团队常常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帮我打开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大家认为应该从一个质疑点“我愿不愿意放鱼”进入教学,由此引出上下文的学习。于是一份从第二部分(“放鱼”)入手展

8、开教学、上串下联推进环节的教学设计进入推敲阶段。“依依不舍”首先跳入眼帘,随之,再带领学生解读依依不舍的表现和原因;而依依不舍没能改变放鱼的结果,所以,“不得不舍”的环节也确定了下来;最后,为了一脉相承,确定了“有舍有得”的环节由此,一个完整的构思敲定:依依不舍不得不舍有舍有得。第一次试讲下来,语文组全体教师都很认可,认为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了清晰的教学思路,老师和学生都较轻松。但是,教学仍然有内容分析式的痕迹,语言文字的关注度偏低,学生品读语言的时间和形式偏少。根据这些意见,我再次对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改,增加了一些字、词、句的品读训练。第二次试讲下来,教学时间又不够了,最为重点的“不得不舍”一环节

9、没有足够的时间确保学生读和悟,同时,大家对“生活是书”的结课和板书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偏于生硬。我不得不再次思考,反复琢磨,于是,才最终形成了定稿主体环节不变,认真指导朗读好“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爸爸!为什么?”等几个句子;压缩前半部分预习检查内容,简化“依依不舍”的感悟过程;“月光如水”的意境作为集中学习,把文中的四个句子出示后,在教师的提示下诵读、认识其作用;结课改为“带着思考离开课堂”,我选择了古语中的“德者,得也”作为学生反复诵读结束的句子。这个设计得到了一致认可,并在两次试讲后被告知“不能再变化了”。这是一个学习和收获的过程。磨课

10、结束了,有些东西却深深地沉积了下来。自始至终,这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备课团队的指导下,从五月到最后,我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也在点滴地收获着。换个角度、再换个角度读教材。读教材,有出声朗读,默读,抄写,默写,直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一篇钓鱼的启示,我先后经历了从“获得的启示”入手、从“月光如水”入手、从“我”的心情入手、从“钓”字入手、从“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入手、从“依依不舍”入手解读教材。现在想起来,其实六个角度各有所长,重要的是看哪一个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关键是看教者在操作时的能否紧扣教学目标而非教学形式。正因为有了六种版本的教学设计的比较取舍,才会诞生最后的“依依不舍不得不

11、舍有舍有得”的教学环节,这是更能体现教学思路的设计,这是备课团队智慧碰撞的结果。我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能会过分尊重依赖名家教案,拿来即用,较少地去换个角度认识教材。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会遏制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我的感受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每节课都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教学设计,哪怕是一点点的挑战。这里从作者的角度、那里从编者的角度、这里从读者的角度、那里从教者的角度,或者兼而有之,先从一个角度,再从另一个角度去指导同一个语言材料的学习,对学生、对自己可能都会是一件大好事。首先让自己对文本充满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兴趣的学习首先教师是痛苦的,你会看到哈欠连

12、天的学生,你会看到呆若木鸡的表情,你会看到懒洋洋的群像,当然,我们通常凭借一些强势手段,学生似乎又打起了一点精神,殊不知此时,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情绪已经开始滋长,并影响他们以后对语文课堂的兴趣。钓鱼的启示并不是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别说学生,老师对它也不会有多大的兴趣。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我们有的只是“用教材去教”的权利。如果教师也对这篇文章毫无兴趣,那怎么去带着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呢?所以,我反复地去文中寻找并对自己说:明明不愿意放鱼却非得放鱼不可,真有意思啊;不愿意放鱼理由那么充分还得放鱼,有意思;11岁就能钓起这么大的鱼,心情可想而知,有意思;月光点缀在课文中,暗示了心

13、情串起了全文,有意思就是这样,我才一直保持了对课文的兴趣。现在,我在上每篇课文之前,都会去课文中找出“有意思”的一些“点”,以便让自己带着浓浓的兴趣开始教学,以便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进行学习。学生才会读得更起劲儿,说出的语言才会更丰富精彩。目标意识再强一点。这是我现在深刻的感受。所以,我现在的做法是,走进课堂之前,再翻一翻,或者再想一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有几大好处:首先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而不是面面俱到,逐段逐句繁琐讲解。每一篇文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可以讲的太多了,按照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应该讲的太多了,但是,对于这个单元,对于这篇文章,主要应该学习和渗透的是什么,哪些在第一课时完成,哪

14、些在第二课时完成,哪些在作业中完成,哪些是不需要完成或者完不成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我现在看钓鱼的启示最后的教案,就觉得“划着火柴”的多音字训练就不应该单独罗列出来,可惜我从开始一直沿用到了最后。它最多是在学生出现错误之后纠正、诵读一下而已。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围绕本课目标侧重于本课的生字新词上。这也是我目标意识不强的教训。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这是大家很熟悉的口号。但是,我们的教学常常会有一种倾向:为落实知识目标而独立讲知识,为完成情感目标而独立渲染情感,为体现价值观目标而独立讨论价值观。在磨课和试讲的过程中,大家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任何环节都要落实到语言材料上去,在语言

15、材料中走一个来回,语言材料是所有目标落实的唯一凭借。学生找到了句子先读一读,读完了句子说一说体会,要关注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说完之后还要有所进步地朗读,还要带着不同理解的个性化地读,这就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才不会是傻读,空泛地读。另外还要多让学生以书为证言之有据,别让学生天马行空夸夸其谈,脱离文本。别在预设这棵“树”上吊死。预设和生成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却是多数教师在公开课中无法处理好的矛盾。至少,我们会经常看到,上课教师围绕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教学设计的语言进行百折不挠的教学活动,哪怕学生的回答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得抛出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才会进入下一个环节。我在教学“诱惑人的鱼”的时候,就多次犯

16、下这样的错误。有句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再周密的预设同样赶不上学生的课堂生成。所以,我们的预设不要太死,要给自己和学生都留出空间、留有余地。相应的是另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明确的目标意识和对教材的相当熟悉,这是我日常教学努力的方向,可能也是很多教师努力的方向。工夫在课堂,更在课堂外。“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在给儿子传授作诗经验时的告诫,其实对教师课堂教学依然如此。有的教师在讲台上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能吸引学生,有的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有的教师以漂亮的板书和动情的朗读吸引学生,诸如此类,彰显的正是教师的素质和气质。总之,教师应该有自己吸引学生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