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2722484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描绘了“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理想社会。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可知是指没有贫富劳逸的不均;“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是兼爱的主张;故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A。老子主张“无

2、为”,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B。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文化专制,是专制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压制,来实现对人民自主意识的控制。以下各项不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的是( )A. “焚书坑儒”B. “书同文”C. “独尊儒术”D. “文字狱”【答案】B【解析】“书同文”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属于文化专制手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文字狱”均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点睛:书同文的创立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为了方便各地的文化交流而规定了统一的文字。3.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 )A. 恢复周礼B. 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C. 维护统一D. 使自己的学说得以推广【答案】B【解析】孔子、老子等人均生活在乱世为了让社会稳定、不混乱而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所以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适合韩非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广学说不属于政治目的,选项D不符合

4、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百家争鸣的政治目的就是要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并起,有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还有的探讨政府与政府的关系。如果有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学说最有可能是( )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解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家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家主要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家主要探讨政府与政府不要战争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5.春秋战国时

5、期,有学者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 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B. 吸收百家思想的精华C. 各个学派应相互竞争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材料观点旨在表达人的认识不该“偏爱”自己喜欢的但其实并不正确的学识而应该是吸收百家思想的精华,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坚持独立思考之类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要吸收百家思想的精华而非各派要竞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格物致知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6.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

6、”,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A. 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 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 认同各不相同修养方式D. 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答案】B【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各家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A错误。从材料中诸子学派的主张,可以分析出都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B正确。题干只涉及各家自身的思想,不涉及对其他学派的评价和态度,C错误。材料未体现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D错误。点睛:本题题干给出多个思想家的主张,问题的主体是诸子百家,所以答案必定是一个同时符合各家思想的答案,只要有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选项,即可排除。7.西汉后期

7、,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 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落后于西方B. 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C. 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有所约束D. 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等字眼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行为是有一定约束力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落后于西方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出统治强化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危及统治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说对无限的君权

8、进行了限制,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所作所为是有所约束的。8.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这种思想主要继承了.A.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B. 荀子“天命有常”观念C. 孔孟儒家“仁”学主张D. 法家强化君权的观点【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也渗透了“仁政”的思想,故答案为C项。这种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没有关系,排除A项;制天命而用之是指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但材料主题不是强化君权,排除D项。点睛:董仲舒的新儒

9、学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9.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正史名称 人数 南史 13 北史 12 新旧唐书 38 宋史 50 A. 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B. 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 地方上大家族势力愈发强大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答案】D【解析】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人数的增多足以证明儒学影响力是在不断增强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

10、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宗法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数量增多而未强调大家族势力愈发强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0.东汉灵帝时期,蔡邕把儒家周易论语等抄刻成石书,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曹魏时,又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世人称为“正始石经”。由此可见,自东汉以后A. 奠定了新儒学的发展基础B.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 继承了先秦百家思想精华D. “古文经”影响力扩大【答案】D【解析】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强调了东汉以后“古文经”影响力在扩大,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奠定了新儒学的发展基础的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是在西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精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1.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统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他们的工作()A. 强调“天人感应”B. 加速国内民族融合C. 推动理学的形成D.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不

12、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理学形成并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汉朝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中的时间;BD项材料没有体现。点睛:材料“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是解题的关键。12.朱熹认为儒家有天然干预政治的权利,儒生读书为官的目的是 “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A. “存天理、灭人欲”B. “格物致知”C. “正君心”D. “致良知”【答案】C【解析】“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是强调儒生读书为官是要做到正君心,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致良知”是王守仁的,

13、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是“正君心”的意思。13.儒学既是伦理学,又是政治学,更是教育学。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充实,下面各项属于明朝以来形成的突出教育思想是( )A. 有教无类B. 因材施教C. 格物致知D. 知行合一【答案】D【解析】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教育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的教育思想,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格物致知在明朝之前已经出现,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4.王守仁认为“ 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

14、他们也只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这一认识被后世一些学者评价为“圣凡平等观”。王守仁该思想最有可能影响的学者是( )A. 王夫之B. 李贽C. 顾炎武D. 黄宗羲【答案】B【解析】以李贽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反思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平等观,和材料中的“圣凡平等观”是相似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均未涉及到平等观,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主张()A. 出自

15、天下郡国利病书B. 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C. 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D. 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故可知这一思想主张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B项正确。这一思想主张是出自日知录,排除A。“亡国”与“亡天下”的概念,与近代“民权”意识不符,排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提出的概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曾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以下思想最能代表文中人物主张的是A. 非圣无法,个性自由B. 天下为主,君为客C.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D. 理气一元,理在气中【答案】C【解析】亭林先生指的是顾炎武,而顾炎武是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非圣无法,个性自由是李贽的主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为主,君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