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的形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2718901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泽湖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洪泽湖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泽湖的形成(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洪泽湖的形成地壳断裂形成的苏北凹陷区,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历史上便形成 了破釜涧、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方家湖等小湖群。隋朝大业十二年(616 ), 隋炀帝南下扬州,途径破釜涧时,久旱逢甘雨,船行顺畅,便欣然改破釜涧 为洪泽浦,洪泽一词由此而来。至唐朝时期,才正式出现洪泽湖这一名称。南宋建炎二年(1128),汴京留守使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下令掘开 黄河以水代兵。汹涌的黄河水未能阻止金兵追赶的步伐,却给淮河带来了大 量泥沙,使淮河逐渐淤塞不畅。黄河局部夺淮以后,淮河与泗水交汇处清口 以下的河床,成为黄河和淮河的共同河床,清口也成为黄河、淮河、运河的 交汇枢纽。金明昌五年(1194), “

2、河夺淮流而洪泽始大”。公元16世纪, 黄河全流夺淮以后,清口上下河床淤垫加快、决溢频繁。由于黄河居高临下, 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泥沙淤积抬高了淮河下游河床,河水宣泄 不畅,水位抬高,将富陵湖和破釜涧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最终汇聚 成湖。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以潘季训为代表的治水大臣,本着守护明祖 陵至上的原则,修建黄河大堤束水攻沙,疏通河道。束水攻沙的结果使得大 堤越筑越高,越筑越长。在黄河与淮河的交汇处,又修建了高家堰(洪泽湖 大堤)水库大坝。清康熙十七年(1678 ),总河靳辅开始修复高家堰大堤, 先是将清口至周桥九十里的旧堤尽皆增高筑厚,然后将周桥至翟坝三十里原 本无堤之

3、处创建大堤。加固加高洪泽湖大堤后,洪泽湖只能向西向北两面发 展。湖水向西扩展的结果最终淹没了明祖陵和泗州城,向北扩展的结果是使 今溧河、安河和成子湖三大洼地中的一些小湖与洪泽湖连成一片。至此,洪 泽湖周长已达300余里。随着洪泽湖地区泥沙的不断增多增厚,洪泽湖大堤也在逐渐增高增厚增 长,年复一年,每遇决堤,即加高堤坝。仅19381947年间,黄河南泛就把 约3.6亿立方米的泥沙带入洪泽湖,全湖沙洲平均淤高11.2米。根据近年 的测量,洪泽湖湖底海拔高出苏北里下河地区近10米,成为名符其实的陆 上“悬湖”。针对黄河夺淮的恶况,明朝政府除了修筑湖堤外,还在洪泽湖大堤上建 造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等三处分水石闸,并经永济河、岔河、泾河、草 泽河、宝应湖、子婴沟、射阳湖、广洋湖入海。清朝又在洪泽湖大堤南段建 造仁、义、礼、智、信五座建水坝(先后共建26座),称之为“山盱五坝”, 同时开挖“头、二、三” 3条引河,宣泄洪泽湖水注入长江。纵然如此,洪 泽湖还是在1851年冲破礼坝直泄长江。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流入渤海, 洪泽湖决溢为害的频率大大降低了。自此以后,洪泽湖大部分地区成为湿地, 150多年来洪泽湖湿地迅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