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发展状况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2706719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健康的发展状况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亚健康的发展状况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亚健康的发展状况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亚健康的发展状况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亚健康的发展状况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健康的发展状况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亚健康的概念、范畴、分类的研究进展20130125001李智鹏电话:18618395306邮箱:2014/10/9亚健康的概念、范畴、分类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亚健康的由来、发展,对亚健康的定义以及一些有关亚健康的调查结果和亚健康的预防。关键词:亚健康 ;平衡;调查;预防亚健康是一个当代新名词、新概念,是基于健康与疾病的概念而提出的,而关于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本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1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等把这种介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中间状态等。国内学者王育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亚健康”这个术语。将“亚

2、健康”初步定义为: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的医疗机构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自己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这种情况,我们就称其为“亚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主观、心理上有许多不适的体验,机体上呈现活力降低、各种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状态,但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却没有器质性病变。基于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亚健康的理解和认识中华中医药学会在2006年组织起草、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2中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

3、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功能性的改变,由于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又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3。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如不适状态达到一定影响程度,超过1个月但未达3个月者判断为可疑亚健康状态4-5。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

4、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目前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结果,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6年度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根据亚健康人群的具体表现,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如在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依据健康概念的维度,主要划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交往亚健康6。根据一些现代的研究,躯体亚健康也有很多表现,根据机体的功能系统(如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胃肠系统亚健康等)或主要症状表现(如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等)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也是未来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7。根据王天芳老师的亚健康学8可以将亚健康状态人群可能涉

5、及的医学范畴进一步梳理为七条。(1)因体内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暂时的症状或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或由于个体差异而表现出来的一些生物 参数的偏离正常范围等(严格意义上可能属于健康的 范畴,具体划分到健康还是亚健康,取决于所参照的标 准及不同的诊断者)。(2)机体对所处环境或情境的 不良适应所反映出来的身心及社会交往方面的种种不 适的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社会交往困难等, 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此类亚健康状态近邻健 康的范畴,这些不适或失调相对容易恢复)。(3)机体 身心功能的轻度失调而表现出来的种种躯体、心理等 方面的症状,或个别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生机理在相当时期内难

6、以明确,其表现与各种“综合征”可能会有一定的交叉(这类亚健康状态中有些容易恢复,有些不容易恢复)等等。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心身失调的失衡状态有学者认为,亚健康是指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9 刘保延等10对亚健康的定义为,排除现患疾病的前提下,机体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的疾病诊断。沈红艺等11认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中医研究中的未病之病和欲病都可以纳入亚健康的范畴。 亚健康状态因不适症状持续时间持久已经影响到工作随着亚健康状态发生率的逐年升高及对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目前已成为医疗保健领域中被关注的一个热点,而中医在亚健康

7、的辨识、调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学历分布情况,根据杨志敏老师的调查,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92%,其中大专学历人群共243例(290%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共253例(302% ),提示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组成部分。12 而谢雁鸣老师的调查也显示,各职业中,以行政人员最多,为431%(787/1 828人),其次为工人165% (301/1 828人)。工人、企事业人员被调查者中男性较多,而教师、商业人员、医务人员被调查者中女性较多。工人、教师及医务人员中4549岁年龄段人数较多,科技、商业人员中3539岁年龄段人数较多,行政人员中45岁以下年龄段人数较多。13

8、体质分布情况比较上,根据中医体质分类方法14判断,健康人群中,以平和质人群为主,共120例(603% ),偏颇质合计78例(392% )。12 在生存质量比较上,运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15评分规则进行测量计算,健康状态者与亚健康状态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2汤建军等16利用Delphi方法分析了1 409名高中生的亚健康状况,男、女生亚健康状况的检出率分别为59. 93%和56. 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王玉荣等17研究发现,高中生中存在亚健康躯体症状的占73. 8%,存在心理症状的占89. 2%,

9、男生和女生在头痛、烦躁和易惊等症状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高于男生。范存欣等18利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问卷在大学生中进行了试用,男生亚健康检出率为58. 55%,女生为64. 63%,女生检出显著高于男生。另一项研究表明,南京市大中学生客观缺乏体育锻炼、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忽视早餐、缺乏室外活动时间和缺乏睡眠)、较弱的网络游戏时间自制力、过分关注外表和扭曲的性心理是造成大中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19 这些研究都是以1项症状作为亚健康的筛查标准,同时对症状的持续时间也没有要求,这可能会明显地高估亚健康的检出率。但也告诉我们在当下出台针对群众的亚健康状况刻不容缓。亚健康的提出承袭了中医“

10、治未病”的基本思想。20中医强调未雨绸缪,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具有高度竞争压力的今天,我们应定期进行健康评估,经常组织健康活动,节假日尽量离开办公室和家,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参考文献: 1 王天芳,孙涛.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0 2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3林桂珍,钟兰英亚健康的发生因素及其治疗J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4, 6(10): 26-284谢东北,林

11、玲.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 8.5裴雯.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C.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6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ZYYXH /T22006).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1-2 7王天芳.亚健康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与思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27(10): 871-872 8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主编.亚健康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3-149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 24(9): 758

12、-759. 10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 12(11): 801-802. 11沈红艺,倪红梅,赵春妮,等.亚健康的相关概念比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 29(1): 8-10. 12杨志敏,黄鹂,杨小波,等.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校报,2009,11,29 13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亚健康人群一般特征的探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7,26 1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学分类与评测标准(试行) 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5 方积乾.生存质量

13、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6汤建军,韩慧,李红影,等.蚌埠市某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7): 618-619.17王玉荣,何倩,王增珍,等.广东某市高中生的亚健康情况.医学与社会, 2005, 18(7): 15-17.18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4): 390-391.19 袁修睿.大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南京坪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1020罗仁,赖名慧,戴红芳亚健康的评估与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