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简答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2689423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病理生理学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病理生理学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病理生理学简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病理生理学简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简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1、 机体是如何对体液容量和渗透压进行调节的?答:(1)渴感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血容量,血管紧张素时,刺激下丘脑的视上核口渴中枢,主动饮水而补充水的不足,渴感消失(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血管紧张素II增多,大手术、创伤强烈精神刺激等能促进ADH分泌或增强ADH的作用,使水重吸收增多,从而使体液容量和参透压恢复正常(3)醛固酮的作用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Na+,排 H+ 、K+、保Na+,排 H+ ,排K+,以维持体液容量和参透压(4)心房肽ANP)的作用 由心房肌细胞,当心房扩展、血容量增加、血Na增高或

2、血管紧张素增多时,ANP.增多,减少肾素的分泌;抑制醛固酮的分泌;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拮抗醛固酮的滞Na作用。因此,有人认为体内可能有一个ANP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一起担负着调节水钠代谢的作用。(5)水通道蛋白的作用2、 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各举一例。答:(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如充血性水肿时,全身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如肝硬化时,蛋白质合成减少。 (3)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如炎性水肿时,炎症介质是微血管的通透性升高, (4)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可引起阻塞淋巴性水肿。3、 哪型脱水易造成休克?为什么?答:低渗性脱水容易。原

3、因(1)细胞外液丢失,血容量减少;(2)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3)渴感不明显,病人不主动饮水;(4)早期ADH分泌减少 所以容易发生休克。相反高渗性脱水时,1、口渴明显:自动找水喝;2、ADH分泌增多;3、细胞内液向胞外转移;4、醛固酮:重者可增多,促进钠水重吸收不易发生休克4、 试述水肿的发病机制。答: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是血管内液体交换失衡。前者包括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淋巴回流受阻,这些因素均导致血管内胶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是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包括GFR下降和近曲小管、髓袢以及远曲小管于集合管重吸收增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5

4、、 试述酸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答: 心血管系统: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高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故严重代谢酸中毒的病人易并发休克、DIC、心力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是抑制,患者可有疲乏、感觉迟钝、嗜睡甚至神清不清、昏迷。 呼吸系统:出现大而深的呼吸。糖尿病酸中毒时,呼出气中带有烂苹果味(丙酮味)。 水和电解质代谢:血钾升高、血氯降低和血钙升高。 骨骼发育: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重者发生骨质蔬松和佝偻病,成人则可导致骨软化病。6、 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答:答: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因素有红细胞内2,3DPG含量、血【H+】、C

5、O2浓度和血温。这四因素上升时,均可使Hb与O2亲和力降低,以至在相同的氧分压下血氧饱和度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相反,当这四因素数值下降时,氧解离曲线左移。7、 比较发热三期的临床表现和热代谢特点答:、I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体温上升,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临床表现:畏寒和皮肤苍白(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寒颤(骨骼肌周期收缩),竖毛肌收缩(鸡皮)(交感兴奋)II、高热持续期: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就波动于该高度附近,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临床表现:酷热(血温升高使皮肤温度升高刺激温觉感受器),皮肤发红、干燥III、退热期:调定点恢复正常,体温调定点,体温下降,产热散热,

6、散热产热。临床表现:血温仍偏高,出汗(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8、 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答:a.胃黏膜缺血(基本条件):胃腔内H+向黏膜内的逆向弥散(必要条件);缺血胃黏膜屏障破坏;缺血弥散至黏膜内的H+不能被中和或带走b.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抑制胃黏膜的合成和分泌;胃肠黏膜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减少,细胞更新减慢,再生能力降低c.其它:胆汁返流、酸中毒、PGE2合成9、 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1)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缺血:ATP,Ca离子泵功能,Ca离子进入细胞激活Ca离子依赖蛋白酶,促使大量的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转化酶;再灌注:ATP分解代谢增强,组织中次黄嘌呤大量堆积。大量

7、氧分子进入缺血组织。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进而催化黄嘌呤转变为尿酸,释放出大量电子,以氧分子作为电子受体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和H2O2。(2)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激活:缺血:补体系统激活或经细胞膜分解产生多种趋化因子,吸引、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氧供应迅速、大量,产生大量自由基呼吸爆发或氧爆发。(3)、线粒体功能损伤:缺血:ATP,Ca离子进入线粒体,线粒体功能受损,氧分子经单电子还原形成超氧阴离子;Ca离子进入线粒体,SOD、过氧化氢酶减少和活性。再灌注:氧供应迅速、大量,超氧阴离子(4)儿茶酚氨的自身氧化10、 失血性休克产生什么类型的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答:失血性休克时既有

8、大量失血又有休克,大量失血造成血液型缺氧,血氧变化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休克造成微循环性缺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总的变化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11、 DIC产生广泛出血的机制。答:(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DIC时,大量微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F、F等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障碍,导致出血。 (2)纤溶系统激活:DIC时纤溶系统亦被激活,激活的原因主要为:在F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激活了纤溶系统;有些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如子宫

9、、前列腺、肺等,由于大量微血栓形成,导致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时,可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应激时,肾上腺素等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缺氧等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也增多,从而激活纤溶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可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是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尚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F、凝血酶、F等,从而导致出血。(3)FDP的形成:纤溶酶产生后,可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产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或FDP)这些片段中,X,Y,D片段均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

10、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这些均使患者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12、 试述DIC的发病机制。答:DIC的发病机制包括:(1) 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发展。(2) 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激活XII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激活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和补体系统,导致DIC。(3)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导致DIC。(4) 胰蛋白酶、蛇毒等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也可导致DIC。13、 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答:休克和DIC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休克晚期由于微循环障碍,血液浓缩,血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增高,

11、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变慢,加重酸中毒,易于形成血栓;败血症休克时病原微生物与蛇毒均可损伤内皮,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严重的创伤性休克,组织因子入血,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异型输血引起溶血,容易诱发DIC。急性DIC时由于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广泛出血使血容量减少;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减少;补体及激肽系统的激活和PDF大量生成,造成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使外周阻力降低。这些因素均可促进休克的发生和发展。14、 什么是休克?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什么?答: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流不足,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称为休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始动环节是:血

12、容量减少,血管库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15、 试述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化特点。答:临床变现: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脉搏细速、尿少、烦躁不安、血压下降也可正常。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痉挛、少灌少流,灌少于流、AV短路开放。16、 试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化特点。答:临床表现:血压进行性下降,心搏无力,心音低钝,神智淡漠。可进入昏迷;少尿,脉细速,静脉塌陷,皮肤可出现发钳、花斑。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瘀滞,灌而少流,灌大于流。17、 为什么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又称为代偿期?答:此期的代偿表现有:(1) 微静脉及储血库收缩“自身输血”;(2) 组织液反

13、流入血管“自身输液”;(3) 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供应。其他有心收缩力增强,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维持正常。18、 为什么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又称为失代偿期?答:此期的失代偿表现有: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瘀滞,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血压进行性下降,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更加强烈兴奋,组织灌流量更低,形成恶性循环,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浆外渗,血液浓缩;MAP7Kpa(1Kpa=7.5mmHg),心脑血管失去自我调节,心脑功能障碍。19、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答: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20、 什么叫心力衰竭?其基本病因是什么?答: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

14、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 基本病因是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和心脏负荷过重。21、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答:神经-体液的代偿心内代偿(一)功能代偿(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 )(二)结构代偿(心室重塑)心外代偿 (一)血容量增加 (二)血流重分布 (三)红细胞增多 (四)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22、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答:一、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一)收缩相关蛋白质改变(二)心肌能量代谢紊乱(三)心肌兴奋收缩藕联障碍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一) Ca2复位延迟(ATP减少)(二)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三)心室舒张势能减

15、少(四)心室顺应性降低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一)、心律失常破坏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协调性(二)、同一心室心肌梗死区域性分布,导致心室活动不协调23、 试述肺通气障碍的类型和原因。答:通气障碍有限制性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两种类型。前者的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和气胸;后者的原因有气道狭窄或阻塞,多因气道痉挛、炎症、异物或肿瘤所致。24、 阻塞性通气不足中阻塞部位不同出现的呼吸困难形式有何不同?为什么?答:阻塞性通气不足可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和外周性气道阻塞。中央性气道阻塞为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阻塞要位于胸外部位,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狭窄处引起压力降低,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阻塞部位若位于胸内部位,呼气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而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加重,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外周气道阻塞使位于内径2mm无软骨的细支气管阻塞,细支气管与周围肺泡结构紧密相连,呼气时小气管变窄,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25、 产生肺内气体弥散障碍的原因有哪些?血气变化如何?答:原因是:(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