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部分.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6728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23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23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23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23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部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部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部分.doc(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部分第一部分:古典诗歌基本常识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教学时数:2节教学内容和过程:一、 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远远的牵牛星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

2、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注解: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和近体诗的区别看下表: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字数、

3、句数无规定(五言、七言较多)字数固定、句数固定平仄没有要求平仄声调固定押韵比较自由位置固定对仗比较自由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时间划分唐朝以前唐朝以后二、 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知识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

4、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三、小结(略)四、布置作业第二部分: 把握意象教学目的:能够把握古典诗歌的常见的意象,做好读诗的第一步教学时数:2节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习题试做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

5、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赏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

6、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

7、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

8、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二、知识梳理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

9、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

10、,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11、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常见的意象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12、“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 ,“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

13、别绪送别怀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 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

14、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

15、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 鸿雁传书“鸿雁几时到,地方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