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文化探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267130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山-文化探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乳山-文化探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乳山-文化探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乳山-文化探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乳山-文化探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山-文化探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山-文化探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乳山-文化探源 乳山文化探源郑华乳山人杰地灵故乡叫乳山。乳山在哪里?看中国地图,在山东最东边那块三面环海的胶东半岛的西南方,海岸线长达 185.6公里。她东邻文登,北连牟平,西毗海阳,南濒黄海,是威海地区的县级市。20世纪末被称作“金岭银滩”之地,21世纪又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乳山山水相依,风光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你要是来乳山,只须抬头看看那片天,即使是阴天,你看到的也是高清版的流云,就别说晴日里的那片湛蓝有多美了。x年冬月,在新成立的“冯德英文学馆”附近,路遇一年近70的老乡,他吃惊地问:“写苦菜花的冯德英怎么是乳山人,他不是牟平人吗?”

2、这一问倒让我吃惊,乳山成立冯德英文学馆之前,我竟也不知道冯德英是乳山人。时局如棋局,瞬息万变,因乳山建县晚,本土文化还没有来得及梳理和总结。乳山不缺少文明,自古以来最缺少的是文字证明的文明记录,这是现代人很难过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乳山的地域归属仍不稳定,1998年之前,乳山没有地方志供后人翻阅。不要提众多乳山人认为冯德英是牟平人,历史名人元兵部大司马于仲保,元宁海州刺史封开国侯姜房,元授武略将军孙琪,清徐州镇总兵邢洛书,八卦拳第二代传人宫保田等,现代各界名人,如剧作家左平,作家萧平、矫健,书法大师姜东舒,化学专家丁健春,表演艺术家宫子丕、赵守凯、倪振华,俄语翻译家姜炳言,光学专家李国

3、华,画家张潭、宋志坚,作曲家于会泳(曾任文化部长)、吕远、王强,科普作家王敬东,逻辑学家于永萱,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开拓者、考察队长兼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高钦泉,国家级运动健将肖红岩等皆为乳山人,但外界多不知道这些古今名人是乳山人。时至今日,我在国家及省内一些整合地域文化资料的书籍之中,仍很少看到乳山名胜及风土人情的文字。1987年之前境内的历史文化档案分别归属于牟平、海阳,因此众人把冯德英当成牟平人、把于会泳、吕远说成海阳人,谁也不能说全错。只是时过境迁,当地域归为完整之后,其历史文化的确需要溯源梳理。乳山物产富饶乳山众多的文化一直处于迷雾当中。拨开浓雾,方知物华天宝,丝绸、黄金、秦米、对虾

4、、小伏虾、大喜饼、龙角菜、册梨、苹果、板栗、大花生众多的物产堪称乳山的“历史老人”,有水产之乡、水果之乡、丝绸之乡、黄金之乡等多种美誉。秦米、小伏虾(寨虾)、册梨在清朝成为贡品。x年“乳山牡蛎”被国家工商局批准并公布为地理标志商标,这是全国现有唯一的一枚贝类“地标”。千百年来,乳山的物产不仅没有老态龙钟,反而更加精神矍铄地向后代传承延续饮食文化的历史,可喜可贺。西晋崔豹著古今注记载:“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成茧,茧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嫘。”由此可见晋时乳山北部山区一带有山蚕的放养历史。人们用柞茧缫丝织绸自用,之后织绸技术不断改进。到了明代,柞蚕缫

5、丝织绸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副业。明代孙廷铨所著山蚕说概其优点:“色不加染,黯而有章,浣濯虽敝不易色,日御之,上者十年而不败”。清代中期,乳山有了最早的织绸工厂冯家村的“合成义”和“正顺昌”。看来宁海绸并不是那一家丝厂的产品商标,而是因乳山当时隶属宁海州而得名的。在宁海绸的盛名影响下,崖子的“和兴”、马石店的“大顺德”等厂家生产的乳山白宣绸、生丝绸、20码绸等绸缎,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很大。乳山境内的奎丰丝绸厂所产的宁海绸,除留作八路军军用之外,其余的销往香港、南亚各国及欧美20多个国家,换取抗战资金。文字记载总是晚于历史存在。乳山的采金历史,自人类认识黄金后就开始了。史籍记载,隋代即有人井下开采

6、黄金。宋代,境内采金业日盛。元史?食货志载:“产金之所,腹里九处,有济南、宁海” 明万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遣太监陈增来胶东督采黄金。在今下初镇南东庄的露天采金矿坑至今仍在。清初,为巩固统治,朝廷控制采金,采金时断时续。光绪三年,李宗代在金牛山一带开矿。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与德国签约,允准德人开登州五矿,铜锡山矿为其一。德国人采金不顺利,共开平坑数道,直井3眼,历时9年的浩大工程,却也没有找到主矿,被迫于光绪三十四年停工。昏庸的清政府竟用白银32万两,赎回了上述的五矿。如今金洲、金华两大黄金生产集团公司从事金矿作业的人员达4000多人。乳山民谣:“要想发的玄,不是打鱼就是放蚕”“要想快发家,南河

7、去淘沙(淘沙金)”。这说明,丝绸和黄金这两大古老行业,曾长期决定着乳山山区人民的生活走向和精神面貌。乳山历史悠久要想知道乳山从整个20世纪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历史脉络或框架,对不起,那得像淘金子一样扒拉一下古书典籍。即便如此,你查阅到的零星文字,既不能确定源头,面对的又是岔路口。这些支离破碎的文字记载,特点是寥寥几笔,东一棒槌西一榔头,随着朝野的更替,夹杂在自有文字以来至新中国成立达4000多年的史籍中。先辈对文化的不自觉,加上频繁拆分或聚合的地域归属,无人将混沌的历史文化脉络和框架料理到清晰和完整。20世纪末,文化的觉醒已经驱使有良知的文化人开始关注地域文化的滥觞。几经披沙求金之后,据境内考古实

8、物证实,域内既有夷人祭祀太阳神的大祭祀坑,又出土过战国时期不同类型的青铜礼器和兵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盆形鼎、新石器时期的石磨盘,还有高规格的大型墓葬群,更有自西汉设置的育犁古城遗址,且育犁地名沿用至今。但唯独缺少记载文明的文字,让乳山从此在文明的门槛外一直徘徊。证物不言,文化自现。这不啻为封存几千前的文化堡垒撕开了一道口子,沉睡几千年的乳山文明的曙光终于从里面一点点变亮,直到豁然开朗。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字叫“夷”。东夷,是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居民对以海(渤海)岱(泰山)地区为主体的东方居民的称谓。东夷族所创造的史前文化也称为东夷文化。自西周以来,东夷文化有长达3000多年的“落后论”传统观

9、念,被称为“野蛮落后之邦”,乳山地域的史前文化几无人知,史前文化研究亦属空白。更无境内文人著书立传,文化进程一度呈缺失断层期。乳山考古学者赵钧波、王锡平在考证乳山发现的3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得出结论:乳山文明大致经历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三个文化时期。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的中后期,乳山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尔后各个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均有发现,其中境内南黄镇南黄庄村的商周文化遗址,被考古界定为南黄庄类型,属晚期东夷文化遗存。这在邻县及全国其他地方均没有发现,所以乳山被认定为东夷民族的最后聚落地。在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中,东夷民族最后退守到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乳山境内。从而,两种文

10、化在乳山结束了碰撞、实现了彻底交融。可以说,境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另外,学者赵钧波的考古整理、道教研究等,对填补和丰富胶东地区的文化史,齐鲁文化史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乳山也就地图上巴掌大的那一块。这块土地山水相依,风景如画,婉如人间仙境,历来被部落首领或统治阶级争来争去。其纷繁的历史沿革,有如地底下的岩浆,沸腾,翻滚。1941年2月中国共产党划牟平县南部、海阳县东部成立牟海县,1945年1月更名乳山县,1958年10月撤县后分属牟平、海阳、文登三地,1961年10月复县,1993年8月撤县设市。从中可以看出,乳山就像一块大蛋糕被切来切去,境域在称

11、呼上有牟海县、乳山县,其归属又分别有牟海行政公署、东海专区、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台专区、烟台市、威海市。纸上的历史终觉短。但有历史就有文化,这与建县早与晚无关。面对令人晕头转向的乳山历史沿革表,人们想象不到朝代如此更替频繁的乳山,究竟有多少事情发生,对绝大多数乳山人来说,上个世纪之前的历史基本可用“鲜为人知”概括。自秦汉开始,战争或疫病迫使中原人口不断迁来,与境内土著居民一起,为躲避战乱,众多人落脚不长时间又陆续不断移走。来来去去,境内居民就像流通的血液,新陈代谢太快,到北宋时期,村庄情况尚无史籍记载。元末,有100多个村庄的记载,延续至今的仅37个村。到1941年建县时,村庄达到668个,

12、延续到x年的有601个。这些人口,土著人已经不多了,绝大多数人口都是中原移民,人们的祖先来自各个朝代,从云南、河南、湖北、江苏、河北、安徽、福建、山西、北京及山东内部不同的地区辗转迁入。山东省乳山市地名志详细记载了境内120余姓(现境内实有姓氏200余种)、250余支居民的祖籍、迁入时间、迁入地点和分布情况。从育黎村的居民姓氏多达80多个,可以知道外迁移民之众。小小的弹丸之地,居民组成来自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中原不同地区的文化最后在乳山一地融聚汇合。我在想,移民纷纷而来,人员明显庞杂,大家相互都不熟悉,生活习惯又存在相当的差异,文化记录难免滞后,即使有文化自觉的人士,估计一时也如“老山西吃蟹子

13、,不知打哪儿插嘴”如此一代又一代,乳山这块地方,就在居民年年“换血”的状态之下,由于战乱和疫病,由于频繁的归属,又迫于生计,囿于毫无头绪,文字记载这件大事,确有困难,难以拾掇。乳山文化丰厚?乳山酷似中国雄鸡版图上的一只蝶,蝶生蝶灭,雄鸡掌握生杀大权。尤其在信仰方面,兴盛几代的佛教和道教,政府一声令下,于民国时期大部分一夜间销声匿迹。佛教自晋时传入境内,盛行于唐、宋。至北宋末年,有较大寺院20余处。最大的有两处,乳山民间有“南有洪兴院,北有寿圣院”之说。还有天然石雕园中的岠嵎院和三教合一的嶞崮山,规模也不一般。金、元时期,道教兴起,至清嘉庆年间,有寺院50余处。民国时期,有半数寺院改充学校,僧侣

14、星散。据1941年调查,境内有寺庙30座,僧尼15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僧侣还俗为农,寺庙全部拆除或充作公用,佛教活动停止。境内道教研究,当首推赵钧波的成果及功绩。他利用节假日踏遍胶东的13座道教名山寻踪探道,仅考察昆嵛山中的古碑遗迹竟达30多次。对金元时期惊动朝野的王玉阳全真道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成为山东省唯一涉足其中的研究者,并专为冯家圣水岩玉虚观碑写了一篇史料详尽的研究论文,阐述了玉虚观碑文的书法价值及全真道嵛山派是发祥在乳山的史实。为了考证道教北五祖之一王重阳及全真七子的史料,1990年春夏之交,他自费跑到北京首都图书馆查资料,在任继愈先生的特批帮助下,将道藏经和道家金石略等道

15、教要集成功复印,为丰富乳山地域文化资料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山东是孔孟之乡,历代来自中原地区的众多移民一直尊崇儒家思想,到清代,境内人才辈出。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午极镇张氏立村500多年的泽上村。据泽上村文化人士张书高、张高等先生收藏的资料显示,泽上村是片崇文尚礼、尊师重教的热土,堪称乳山书香第一村。据不完全统计,自明代建村至清朝末年,全村获庠生以上学位118人,其中明代2人,清代116人,另外还有多人精通医术、书法、绘画、文学等。最具代表性的古今名人有张需讷、张崧、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著名国画家张潭。张氏家族保持“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和平为宝贵,孝友得安祥”的祖训,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

16、度以来,村中先后有近200人考入高等学府。康熙年间,泽上张氏11世张僴,他本人及其7个儿子连续考中廪生,其中有两子升为贡生,一子考中举人,一子考中进士,因此被誉为“父子八大廪,天下第一家”。乳山最负盛名的是张僴之孙“东海才子”张崧,1726年中举,年仅20岁。第二年春进京参加会试,又考中了贡士。殿试时,雍正问他都读什么书,他脱口而出:“我是无书不读。”结果雍正皇帝十分不喜,疑其狂傲,判他与金榜题名失之交臂,只落得个回乡“候缺”。宁海知州张玠仰慕张崧的文才,聘其为瀛洲书院的主要负责人。史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晚年张崧出任河南滑县知县。为官三年,关心百姓疾苦,善于断案,政绩卓著,勤卒于官,曾获御赐“半朝銮驾”、百姓赠送“万名衣”。张崧一生所授的弟子,以后多为天下名士。管理书院期间,他有向若新稿眼学堂诗集山蚕谱幼海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