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发展的影响.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2670456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发展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发展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发展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发展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发展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发展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发展的影响.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文档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发展的影响2010-04-01 08:19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我要评论 家具作为社会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它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它既是生活、工作和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又是室内陈设的主要内容。家具从一出现开始,就以其特有的功能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家具风格的形成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家具随着时代与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具的造型、色彩、用材、结构和装饰形式等方面。其中政治体制、君权思想、社会常识、民族特点、生活方式、文化水准、风格习惯、物产资源、气候条件

2、、制作技巧、工艺水准等因素,对家具风格的形成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然而任何一种风格的家具往往只有几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高的成就,较典型的意义,较深远的影响,并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主流。中国家具风格的变化一般是与朝代的更迭相一致的,且延续时间较长,而西方除此之外,还有根据风格的特点进行抽象,以设计师人名或地名命名家具风格的,风格名称繁多,有的延续时间较短。中国家具风格地域及年代性很强,而西方家具风格的各国间相互影响较大,往往以某一地区或国家为中心,四周边较快地流传。如文艺复兴以意大利为中心,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则以法国为中心。中国家具的发展比西方家具早几个世纪达到顶峰。明代产生的一种硬木家具,造

3、型简练,不繁琐堆砌而落落大方,格调典雅庄严,做工精巧,线面曲直转折严谨,是举世公认的中外家具艺术典范(见图1),清代家具在明代家具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与工艺,更精一步,更粗犷一些。而西方家具则是在文艺复兴之后风格才逐步完善。 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或国家的家具风格是独立的,但是,由于它们之间在历史背景,时期划分,风格名称,装饰特征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共同性与内在联系,所以家具风格也存在着相互的影响。 二、中国古典家具的流行和传播 现在普遍公认中西方早期交流的途径就是丝绸之路。在当时,是商人受利益的驱动,为追求商品交流和交换而自然形成的,不带有官方行为。而正是这种非官方的贸易行为,使得大量的中

4、国商品通过中亚注入到欧洲大陆。当时,人们都以奇异的眼光看待中国商品,在他们眼中,中国商品不仅是工艺品,而且是极好的艺术品,所以争相收藏。 而西方对中国家具的了解则要晚很多。据史料记载,最早开始注意到中国家具的西方人,仅是对中国家具纯粹的欣赏,而没有刻意的抄袭和沿用的欲望,认为“中国的一些大型框架非常精雕细作,但是这种精致的表现手法,不是为了展示或炫耀,而是为了保存及耐用,可以传子传孙”。(唐开军著西方家具发展史)早先出口到国外的中国家具大多以设计优美、圆润精巧的床架、橱柜类等大型家具为主。 中国风格的家具在欧洲盛行于17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上流社会和宫庭都卷到一股异国风中,其中包括家具、漆制品

5、。当时由西方商人从中国制造业中大量进口物品,同时也把本国的手工业带到中国广州等沿海口岸的家具作坊,直接生产纯英式的扶手椅,柜子等家具。而这些中国作坊,一方面为西方制作英式家具,漆制品,一方面又贩售西方的物品在中国市场销售,这个时期也就是中西方家具大交融时期,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住宅处处可见中式的室内布置与中国家具。 三、中国古典家具对西方家具的影响 为了迎合西方上流社会的需求,西方手工业者开始把东方的家具及漆制品带到西方,一方面是供西方家具工匠们进行临摩制作,另一方面是让西方家具设计师有选择性地吸收应用。较早吸收运用中国家具风格特点的是安妮女王式(见图2)这是西方应用中国家具花饰和技巧,以建立自

6、己风格的初步尝试。在结构上它与中国家具有许多相近之处,然而在装饰处理上,其浮雕较为粗糙,造型较为刚硬,油漆技术较为逊色,远不及中国家具精巧。 由于受中国风格的影响,西方家具惯用的直脚逐渐消失,而开始采用弯腿来代替,并用中国的龙爪抓珍珠图案形式进行变化,设计成著名的抓球脚形式,这种特色又反过来被移植到中国大陆,在中国家具业中流行。这也是中国家具与西方文化结合应用的特色之一。 中外家具史上著名的设计师齐宾代尔于18世纪中期在家具设计中就刻意从中国家具吸收更多成分,从仿制中国式的家具开始,把明式回纹格子木雕图案应用到英国的家具上,并将其融入到本民族的家具风格之中,对以后的家具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

7、古典漆家具看中国家具的世界地位和作用商虎家具6642人次浏览 2007-6-15【大 中 小】4、明式家具的概念 自十五世纪起,中国家具开始陆续进入西方,初期只流入欧洲各国,十八世纪以后大量涌入美国这块新大陆,然而这些进入欧美的中国家具大量只限于漆家具和竹藤家具,而后来名声远超过上述两类家具的中国硬木家具却长期默默无闻,这其中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西方收藏者的品味所致。不过,作为中国家具体系中数量最大的硬木家具和普通木制家具终有期名声大燥的一天。 主要是由于无知和偏见,西方学者长期以来只承认古代希腊艺术(包括家具)及由希腊艺术传承下来的欧洲艺术为“古典艺术”,意为永恒和完善的人类创作。中国硬木家

8、具被西方学者列入“古典艺术”行列是非常晚近的事情。1978年,著名学者Laurence Sickman先生在第三届西尔斯(Hills)讲座中,首次以“古典艺术”来称誉中国硬木家具,因为中国硬木家具的“基本结构直接源自古代,并完全具备我们所认为的古典艺术应该具有的严谨、均衡、清晰和高贵等品质。”而在此之前,另一位中国家具研究专家R.H.Ellsworth先生以其丰富的中国硬木家具收藏及深入踏实的测绘分析,对中国硬木家具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没有任何其它文化能产生如此美妙的家具,其美妙之处在于设计与结构的天然融合,每一构件都以一种精心计算过的方式交接从而令人感觉到每一件家具的适当比例。西方家具达不到

9、这一点。无论中国家具的尺度、线条和设计是如何漂亮,其结合方式都只是简单的槽接、榫卯及木销,它们构成中国木工制作的精髓,无论在建筑还是在家具中,它们至少在唐代就已发展定型。”实际上中国木工制作的结点技术早在战国时代就大局初定,这一点,林寿晋先生在战国细木工榫接合技术研究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 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家具的是GustaoEcke先生,他与中国学者杨耀先生一道,收集测绘了一批中国硬木家具的优秀实例并于1944年出版中国家用家具一书(中译本名为中国黄花染家具图考,薛呤译,陈增弼校),对后世影响甚大。而后又有许多西方学者热心于中国木制家具的收藏和研究,其中较突出的是美国学者George Kate

10、s先生,于1948年出版了专著,亦叫中国家用家具,其中所收实例早已超出硬木家具的范畴。然而,正式以“明式家具”为中国硬木家具冠名的还是中国家具学者。杨耀先生的遗著在1986年出版时定名为明式家具研究,而影响更大的则是王世襄先生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在香港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从此“明式家具”就基本上专指中国硬木家具,并独享“中国古典家具”的殊荣。对此,笔者愈来愈感到“明式家具”的概念不能仅限于此。 笔者以为中国古代家具确实是在明代发展到最高峰,以此处于最高峰时期的中国家具风格冠名为“明式家具”时,应全面切实地考虑其信义。首先,中国漆家具理所当然是“明式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从本文介绍的两部中国漆家具图册可以明确地看到,明代的中国漆家具是当之无愧的巅峰作品,这与目前概念中的“明式家具”指的是中晚期及清早期的观念是完全一致的。这批最优秀的中国漆家具,其设计亦属一流,实际上与同时期的硬木家具如出一辙,完全属同一设计体系。而中国漆家具,或叫彩绘漆家具,多为皇室或高官专用,造价及工艺要求均为极数,其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完全可称最高。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到明代,竹家具及藤家具亦大放光彩,在近现代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欧美许多著名博物馆至今仍完好如初地收藏有中国竹藤家具的许多优秀实例。这两种家具的发展历史并不比漆家具和硬木家具短(实际比硬木家具长久),而它们在设计制作工艺方面取得

12、的成就更是不容忽视。尤其在设计方面,竹家具、藤家具设计中的许多原则被成功地运用到木制家具中,而在西方现代家具发展中,这两种中国家具品类给现代设计师、建筑师们带来启发不胜枚举,许多优秀的现代家具设计作品更是直接仿制自中国竹家具和藤家具的某些实例(详见笔者博士论文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笔者以为,明代及清早期的中国竹家具也是“明式家具”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明式家具”还应包括另一大类别具一格且对西方近现代设计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古代家具品类:中国自然式家具(英文Rustic本意似乎更贴切或叫树根制作)。如果中国其它品类的家具的发展轨迹亦始终与佛道人士有关。展的最高峰,其重要的

13、原因之一就是众多一流艺术家(设计师)的积极参与设计,如唐寅、仇英、吴彬、陈洪绶、崔子忠等,在他们传世的大量作品中包括有数不尽的中国自然式家具的式样。很显然,自然式家具同竹家具、藤家具一样,都是“明式家具”中的民间设计作品或“在野设计流派”。(参见“日间小饮图”) 陈洪绶(1508-1652)“日间小饮图”,选自“隐居十六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即使仅以木制家具论,“明式家具”的含义绝非限于硬木家具,这一点早已引起各路专家的注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世界各地收藏家们早就发现在中国广远的各省乡间存在着大量在设计水平和工艺技术两方面都不亚于硬木家具的所谓“软木家具”或叫“柴木家具”。人们首先冲向中

14、国传统家具制作中心的苏州、扬州、徽洲和广州地区,后又渐及福州、宁波、山西、北京周围,再渗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云南等几科中国所有省份、甚至西藏家具也受到收藏者们的热心研究,人们立即发现中国的家具传统如此之强大,近乎取之不尽。而这批“软木家具”中的相当一部分也属于“明式家具”,因为除木质不相承的,当然其中的大部分实例其制作年代都相对较晚,但确实是延用了“明式家具”设计思想及制作手法,而与此同时,亦有大量的民间家具使用的是“清式家具风格”。民间匠人或设计师们对式样是有选择的,尽管其中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区别。 5、“中国主义”和现代家具设计 “中国主义”(Chinesism)这个词系笔者

15、在博士论文中的杜撰,意思是与另一个历史悠久的关系词Chinoiserie(暂译为“中国风”)有所区别。后者源自法文,早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就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以至于包括英语内的许多语种借用。著名的韦伯大词典(Webste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对Chinoiserie的解释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十八世纪欧洲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以对中国装饰主题的广泛使用为特征。“中国风”并非真正的中国设计精神,正如Dawn Jacobser在其专著中国风(“Chineiserie”)中所分析的:“中国风是一种怪异事物。它

16、完全是欧洲的风格,只不过是从东方获取灵感。真正的中国风并非对中国作品的苍白无力的模仿,它们是西方人对东方这片想象中的乐土的一种明确而实在的表示:一个奇异而遥远的国度,以富庶著称,数世纪以来始终,蒙着面妙,并顽固地许多外国人拒之门外。”然而,当“中国风”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其含义在现代设计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成为“中国主义”。与“中国风”不同的是“中国主义”意味着中国传统设计(在笔者论文中特指家具设计)中真正的精神。设计思想及设计原则与手法,或者在中国传统设计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和再创造。现代“中国主义”不仅存在于西方,也同样存在于东方。尤其是中国本身。 中国古代家具体系对二十世纪现代家具的发展起过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各个发展阶段,以中国家具作为原型进行再创造的建筑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