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266750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1、 焊接工作前,应检查电弧焊机外壳是否漏电,保持良好的接 地;电弧焊设备与线路是否有良好的绝缘。2、 检查面罩和护目镜是否符合要求。3、 操作时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更换焊条时,严禁乱仍焊条头。5、焊接工作结束时,必须切断电源,待焊件冷却,并确认没有 可疑烟气、火迹后方可离开现场。1) 电焊机外壳必须接地良好,其电源的拆装应由电工进行。2) 电焊机要设单独的开关,开关应放在防雨的闸箱内,拉合时应 戴手套侧向操作。3) 焊钳与把线必须绝缘良好,连接牢固,更换焊条应戴手套。在 潮湿地点工作,应站在绝缘胶板或木板上。4) 严禁在带压力的容器或管道上施焊,焊接带电的设备必须先切 断

2、电源。5) 焊接贮存过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容器或管道,必须清除干 净,并将所有孔口打开。6) 在密闭金属容器内施焊时,容器必须可靠接地,通风良好,并 应有人监护,严禁向容器同输入氧气。8) 把线、地线禁止与钢丝绳接触,更不得用钢丝绳或机电设备代 替零线。所有地线接头,必须连接牢固。9) 更换场地移动把线时,应切断电源,并不得手持把线爬梯登高。10) 清除焊渣采用电弧气刨清根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面罩,防止 铁渣飞溅伤人。11) 多台焊机在一起集中施焊时,焊接平台或焊件必须接地,并 应有隔热板。12) 钍钨极要放置在密闭铅盒内,磨削钍钨极时,必须戴手套、 口罩,并将粉尘及时清除。13) 二氧化碳气

3、体预热器的外壳应绝缘,端电压不应大于 36 伏。 雷雨时,应停止露天焊接作业。14) 施焊场地周围应清除易燃易爆物品,或进行覆盖、隔离。15) 必须在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扩散区施焊时,应经有关部门检 试许可后方可施焊。16) 工作结束后,应切断焊机电源,并检查操作地点,确认无起 火危险后方可离开。2、焊工进行焊接作业前,应仔细检查各种工具,如电焊钳握把 与电缆的联接是否牢固、可靠,焊把线皮是否有破损,确认一切正 常后才能施焊。4、 地线连接必须符合安全技术要求,不得将地线随便捆绑或缠 绕在被焊工件上。5、 开启电焊机前,应检查电焊地线是否与工作导体或其他导体 连接,以防短路或触电。6、 电焊机需

4、改变触点导板、二次线或对电焊机进行检查时,都 必须切断电源后再进行。7、 焊接时,应戴好防护面罩,不得用手或其他物品遮眼,以防 弧光伤眼。8、 在通风不良的条件下进行焊接时,除采取措施防止触电外, 还应采取排风等措施,保证通风良好,并有专人在外监护。9、 焊接时如采用行灯照明,一般情况下,应采用 24 伏的行灯。10、 凡有压力或装有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管道、容器,严禁 焊接作业。如果必须施焊,应先排空管道、容器内的压力,彻底清洗净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经有关部门检查测试,确认达到安全 要求时,方可施焊。11、 焊接用电缆线接头必须接触良好,绑扎牢固,做到焊接时接 头处“不冒烟”。12、 焊

5、接用电缆的截面积应根据焊接电流和所露电缆长度选用, 防止电缆超载过热而引起胶皮损坏、燃烧,造成事故。13、 焊工敲焊缝药皮时,必须戴好防护眼镜,防止焊渣溅伤眼睛。14、 停放在露天的电焊设备,必须有防雨措施,下雨天禁止进行 焊接作业。15、 气割大型工件时,应将工件放稳、垫牢,防止滚动、翻倒。16、 焊炬、割炬等发生回火时,应立即关闭氧气调节手枪,再关 闭乙炔调节手枪,待回火熄灭,再打开氧气调节手枪,吹除焊炬或 割炬里的烟灰,再重新点火,以防止枪管窝火。17、 氧乙炔胶管与胶管接头处,氧乙炔胶管与氧乙炔表接 头处,胶管与割炬、焊炬接头处,均不得漏气,以防引起火灾和爆 炸。18、 施工现场的焊接地点与氧气瓶、乙炔瓶、液化气瓶存放地点 的距离应不小于 10 米。19、 暂停气焊工作或下班时,严禁将焊炬、割炬放在容器或管道 内,防止焊炬、割炬漏气造成火灾或爆炸事故。20、 电气焊工作结束或离开现场前,应检查工作场所有无火源隐 患,并关闭电焊机或氧乙炔瓶阀。21、 不得擅自脱离实训岗位,不得围观其它实训场所。看过焊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的人还会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