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学成稿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2665372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纂学成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编纂学成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编纂学成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编纂学成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编纂学成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纂学成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纂学成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编纂学 記得加明史学号:53310140 姓名:陈爽一,编纂学研究概述编纂学为历史古典文献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历史古典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 过程的学问。考察编纂学主要从体裁、义例、编纂过程和文字表述四个方面 入手。其中体裁即历史文献的具体结构形态、义例即一部文献内部如何组 织和表述的基本宗原则和方法、过程即编纂的一定步骤、文字表述涉及史 著撰写。一部体裁科学、义例得当、语言流畅的作品,才能反映出高深理 论和丰富内涵的。所以考察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方法,为以后的文献编 纂、科学表述提纲借鉴,即时研究编纂学之意义。下面就“编纂”之意作出 说明 。由“述”至“编” 我国历代古典文献的主要通过两种

2、途径形成:一是作,二 曰述。“作”是创 始,凡所立言具有首创性质的,称为著或作。 “述”是传旧,凡根据既有文献,或 利用既有文献中收载的知 识素材,以及“贤者”的文章言论,进行整理或重新编纂 而成 一新书者,称为述。述以传旧,缀之成文,故亦称编。我国古代学者曾经把著 书立说分为“述、作、论”三 个层次, “作”是最高境界, “述”稍次一等, 所谓“作 者之谓圣, 述者之谓明”(礼记。乐记), 在古人看来 是高不可攀的, 连孔 子也不敢以“作”自概。清代学 者焦循解释“作”与“述”的区别是: “人未知而己先 知, 人未觉而己先觉, 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 俾 人皆知之觉之, 而天下之知觉 自我始

3、,是为作。已有知之觉之者,自我而损益之;或其意久而不明,有明之 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意复明,是之谓述。”2(卷七)西汉史家司马迁把 自己毕生的力作 史记谓之“述故事, 整齐其世传, 非所谓作 也。 ” 3 ( 太史 公自序)历史编纂学论纲(我国古籍编纂源流述略)比如论语述 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朱熹 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 孔子聚徒讲学,把西周旧有文献加以整理,或重加编次, 或选删修赞,春秋左氏 传,许慎称之为“左丘明述”(说文解字叙)。司马迁称其所著史记为: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叙)班固所撰汉书 ,自谓“探纂前记,缀辑所闻,以

4、述汉书”(汉书叙传)。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著名解经字书,其自序中亦称 “既述而不作,复何伤乎云尔”。司马光自称其 资 治 通 鉴 为“ 奉 敕 编 集 ”。 由 此 可 见 ,古 时 凡 成 于 整 理 、删修、注释、解说、汇编、编述 等方法的书,都由“述”衍化而来, 我们皆可称之为编。“纂”及“编纂”释义与“编撰”等区分纂指收集材料编书,即汇集、编辑。示例: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楚辞天问), 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韩愈,毛颖传) 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白居易,与元九书 ) 而至编纂,其释义为编辑,撰述,即按照一定的题目、体例和方法编辑档案文 献的活动,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

5、。示例: 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於文章刀笔哉?(唐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遇罕见罕闻之事,必以小纸录出之。积岁馀,得千有馀事,不忍焚弃,编纂成 书。(清 俞樾序)为了避免混淆“编纂”与“编撰”、“编著 ”等概念,这里特别作出区分, 编纂是强调整理已有的材料,重新编排,一般也是编辑资料多,篇幅大的著 作;而编撰包含编篡的意思,同时可以自己撰写部分自己的观点,比较强调有 原创性,是有主观性在其中;编著是一种著作方式,基本上属于编写,但有独 自见解的陈述,或补充有部分个人研究、发现的成果。二,编纂学发展的历程1,源流、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文字记载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如何成句成章再成篇,最关键即为编纂,

6、 为了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体例,把零散的文字记载编纂起来,使之成为一 中固定的形式。最早的编纂者当时也只能是那些掌管文字记载材料的人,即文 献资料中那些在古代帝王身边掌管文书,记录大事,占察天象的祝、卜、巫、 史之流。而编纂历史悠久,成果丰富,如从孔子编定“六经”算起,已有 2500多 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编纂工作的萌芽时期,各诸侯国脱离周王统 治,设置官史,记注本国的大事,形成了诸如晋之乘、郑之志、鲁之 春秋。当时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编纂了尚书, 及诗、礼、乐、易,又编修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史书。两汉学术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初为口耳相传,师师相 授,继

7、而发中国古典文献之编纂学 第一部分 展为著于竹帛的传注。中经古文派与今文派之争, 至东汉末郑玄综合各家之说, 遍注群经,实现了儒家经典传注的统一。汉代初年就开始整理先秦典籍,西汉末 年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进行了规模很大的一次整理编纂古代文献资料的 活动,对皇家藏书作了综合性纪录,先后编别录、七略,汉书.艺文 志就是在七略基础上编定的,它可以说是现存的最早一份文献目录。 2,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 文化繁荣,至隋唐时达鼎盛。以经学为例,魏晋玄学盛行,崇尚清淡,摆脱了 传统的束缚,而富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一时期,先是私人撰史盛行,

8、发 展到朝廷设馆修史,史部书籍从经部附庸一变而成蔚然大国,内容方面除纪传 体正史以外,还有编年、实录、杂史、图经地志、谱牒之学等。在汉魏儒家经 典传注的影响下,六朝时期兴起了 对自然科学古典著作作注之风。吴陆玑的 毛诗草木鸟兽虫 鱼疏,魏晋之间刘徽注九章算术,北魏郦道元注水 经, 齐梁时期陶弘景注神农本草经,都是流传至今以“注”的面貌 出现的 名著。捃摭群经字词予以分类阐释以解读经籍的尔 雅和汉字字典的先驱 说文解字,自两汉发展到晋代,扩充 编纂,出现了吕忱的字林,南朝梁的 顾野王又继而编成玉 篇。之后,南朝的宋齐梁三朝亦各有官修书目编成。 以 魏文帝曹丕敕编的皇览为开端, 南北朝时期相继出现

9、了一 系列裁录古 书、分门汇编的类书。类书也是一种编撰的新体例,当时社会风气注重典故、 辞藻,用分类的办法编纂类书,如艺文类聚,写文章时寻检引用很方便, 这种编纂形式之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还出现了汇编多代多 人作品的总集, 如文章流别集和文选,以及汇集个人作 品的别集。而文选的出现 标志着文章之学从经史子众脱离出来而独立发展。史学书类里,自司马迁首创 纪传体 通史史记之后,到东汉发展为班固的纪传体断代史汉 书,形成后 世历代正史的通行体例。东汉末和东晋,先后出 现了编年体断代史荀悦的前 汉纪和袁宏的后汉纪。南朝 梁武帝萧衍主持编写了以通史为书名 的上起三皇、下迄南 齐的通史。隋唐时期文化鼎盛

10、,特别是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仕宦不 计门第,鼓励士人读书进取,因而著述相应繁荣,编纂体裁颇 有创新。唐代设太史局,官修史书 形成制度,其仿马班体例编 成 的 正 史 , 有 晋 书 、 隋 书 , 奉 敕 私 撰 而 成 正 史 的 有 梁 书、陈书、北齐书、周书。杜佑以一人之力编成 通 典,开创了典志体通史的典范。在唐初官修类书艺文类聚 之前,隋末虞世南为备 作文时查检词藻典故,编成北堂书 钞,首创个人编纂类书的先例。3,宋元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用,在书籍编纂史上时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 志,从此开始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出版,有了所谓的版本之学。雕版印刷术自晚 唐、五代开始,至宋代逐渐成熟和兴

11、盛,并成为主流,而个别的如明代纂修的 永乐大典和清代纂修的四库全书仍为写本。宋代不仅著述繁富,而且长篇巨帙镂 版刊行,图书文献的编纂方式与编纂体例也有新的发展。北宋初年, 大国墨的校勘整理古籍,其规模比西汉时有过之无不及,而明代初年官修四 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理学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自 秦吕氏春秋以一人主编、多人执笔的方式撰述以来,直到 唐代,凡官修各书 多用此法。经学的五经正义,类书中的 艺 文 类 聚 , 史 书 中 的 晋 书 、 隋 书 等 , 均 为 一 人 主 编 、 多 人分工编纂。这种 编纂方式到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成 书规模之大,远超前代。宋初编成的千 卷大

12、书太平御览、 文 苑英 华 、 册府 元龟 , 以 及 太 平广 记 , 均以主 编 集 中 、 分工辑纂而成。尤其是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由司马 光主 编,集当时史学名家刘放、刘恕、范祖禹等历时 19 年编 成,堪称史书编纂的一 大创举。至南宋又有袁枢将此书精加 剪裁,分为 239 个专题,编成资治通鉴纪 事本末,开创了史 学中一种新体例,也是就一部名著改编而成另一部新书的编 纂方法的创新。南宋咸淳年间,集百种著述为一编的综合性 丛书百川学海, 由左圭编成,迅即刊刻,广为流传,其编纂 体例多为后世所仿行。(引用)元代不 足百年,在利用历史流传下来的文献,系统编述 普及性科普读物方面却有突

13、出成 就。司农司的农桑辑要, 荟萃传统技术,去粗取精,颁行全国。朱世杰的算 学启蒙荟萃传统算学,由浅入深,极便初学。其流传到日本后,用为 教学课本, 备受重视。元初马端临以个人之功编成文献通 考348 卷,进一步完善了典 志体史书的体例,与唐通典、宋通志合称“三通”。基于编纂方法和体例 的不同而形成的多 种图书门类,至此大体趋于齐备。(引)4,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则多属门类的进 一步细致分化和成书规模的扩大发展。明代的图书 编纂中,官修图书进一步发挥唐宋以来集体编修的办法,编成巨帙空前长达 22000 多卷的类书永乐大 典,在编次体例上也有所创新。同时,由胡广领衔编定 四书 五 经 大 全 和

14、性 理 大 全 ,颁 行 天 下 ,定 为 科 举 取 士 的 准 绳 。 在私人纂辑方面, 出现了辑录古籍佚文、汇编而成的大型总 集 ,如 梅鼎祚编成自西汉以至隋朝历代文纪200 多卷,曹学 诠辑成历代诗选 500 多卷。清 代 崇 尚 汉 学 ,著 名 学 者 多 长 于 训 诂 、校 勘 、考 证 , 因 而 在书籍编纂上, 经籍子书的校注 ,历代史籍的考订, 经籍的辨 伪 , 古佚书的辑 纂,林林总总,丰富多彩,增加了新的图书门 类,对学术发展很有建树。影响较 大、流传较广者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钱大昕 二十二史 考异,赵翼二十二史札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姚际 恒

15、 古今伪书考等,不胜枚举。古有今无之书,从古类书或古 籍注疏中搜罗辑存 以恢复其大体原貌的辑佚类图书,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旧五代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共 380 多部。仅马国翰个人所辑玉函山房辑佚书, 收经史子三 类古籍 630 种。严可均辑成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1200 多卷,收作者 3400 多人,也具有辑纂佚文性质。姚鼐选 编的古文辞类 纂,选录既精,又加了圈点评注,为初学指引 了门径,因而流布极广,世称名选。 清代学术集汉唐以来之大 成,由皇帝授命汇编各类巨型图书,蔚为大观。影响较 著的类 书有古今图书集成,丛书有四库全书,政书有续三通、清 三通。这后两套书与唐宋元三代成书的三通合称为 九通,与民国初 年刘锦藻编成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称为 十通。丛书是在有了雕版印 刷条件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编纂形式,将许多书汇集在一起,规模最大的一套 丛书,时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四库全书。清代官修各种类书、丛书,明 史纂修经九十年,古今图书集成篇幅达一万卷,四库全书更是对二 百年前对中国书籍所作的一次系统的整理。(蓝)三,编纂体裁编纂体裁是指历史文献的具体结构形态,其发展过程又简到繁。随着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