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266093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汉语音节特点对连读的制约摘 要 : 本文从汉语普通话音节的内部结构入手,探索了普通话音节的结构特点。普通话音节本身是一个由声母、韵母、声调所组成的有层次的完整嵌套结构。音节绝大多数以元音结尾,且声调贯穿整个音调的变化,一个音节对应一个声调。这些特点使汉语普通话的单个音节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凝聚性 ,从而制约了普通话音节之间的连读现象。这种结构内部的制约从一个方面解释了汉语普通话发音对英语连读的负迁移现象。关键词 : 汉语音节结构连读制约 负迁移一、引言在英语中 ,连贯地说话或朗读时,在同一个意群(即短语或从句)中,如果相邻的两个词前者, 后者以元音音素开头,就要自然地将辅

2、音和元音相拼,这就是连读。连读时的音节一般不重读,只需顺其自然地一带而过,不可以加音,也不可以读得太重。如 ,not at all 这个短语,连读时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单词。需要注意的是,连读只发生在句子中的同一个意群中。在两个意群之间即使有两个相邻的辅音和元音出现,也不可连读。在 There is a book in it. 一句中 book 与 in 往往不连读, 因为 book 与 in 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意群中。掌握英语连读这一原则不仅可以更流畅地朗读英语,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但是,即使学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这种习惯。主要原因是汉语母语发音带来的负迁移效应。要想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汉

3、语发音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首先需要探讨汉语普通话的音节内部结构和特点。、汉语音节内部结构及其特点语音结构是指语音的组成成分的搭配和排列。目前国内现代汉语教学中对汉语音节构成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倾向O第一种以现代音位学理论为基础,认为音节作为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由音位依据规则组合而成。第二种是以传统音韵学为基础,并结合声学语音学、发音语音学理论。该解释认为汉语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由音素依据规则组合而成。第三种是上述两种解释的有机融合, 即在音质部分以第二种解释为主,即音节分为三个部分由音素依据规则构成;而在解释音位部分时,以第一种解释为主,认为音节由音位依据规则组合而成。根据这三

4、种音节构成理论,音节结构也就出现了以下三种分法。一种是依据传统音韵学理论 ,从字音(音节)的结构模式入手,首先将音节区分为声母、 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然后再将韵母区分为韵头、韵腹、韵尾等部分。第二种结构为现代汉语教材普遍使用。在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 ,结合了结构语言学理论,划分时充分考虑到汉语音节内部各结构成分组合的层次性特点。但在具体层次的切分上又分成两派,一派是三层理论。第一层将音节切分为声母、 韵母、 声调三个直接成分;第二层将韵母切分为韵头和韵(韵身)两个直接成分; 第三层将韵(韵身 )切分为韵腹和韵尾两个直接成分。另一派是二层理论:第一层也是切分为声母、韵母、 声调三个直接成分,第二层

5、将韵母切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直接成分,如图一所示:结合以上的三种分法,有些学者又提出了第四种分法 四层理论,即将汉语音节第一层次切分为音质成分(音质音位序列)和超音质成分即声调。第二层为声母和韵母,由于在汉语音节中,韵尾对韵腹的影响远远大于韵头。如uangua、uanuan、iangia三个在韵母中,uang与uan韵头相同,韵尾不同,结果韵腹的 实际发音(音位变体)不同。相反 ,如果韵母 uang 与 iang 的韵头不同,韵尾相同,韵腹的实际发音相同。所以将韵头和韵(基)划为第三层,韵腹与韵尾划为第四层。虽然四种结构区分方法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体现出汉语音节结构的以下三个特点。第一 ,汉

6、语音节由三个部分组成:声母,韵母,声调。一个音节最多有4 个音素 ,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一个音节通常必须有元音,元音可以多至3 个 ,并且须连续出现,分别充当韵头、韵腹和韵尾辅音只在音节的开头和末尾出现,在音节末尾出现白辅音只限于n和ng,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但必须有韵腹,韵腹是音节中的主要元音。第二,汉语音节都必须有声调,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一个音节对应一个声调 ,声调与音节的结合形成了汉语特殊的结构方式。汉语声调与音质要素(声母、韵母) 的紧密结合,形成稳定、封闭的汉语音节。第三,汉语音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其内部结构成分的组合具有层次性特点。汉语音节内部的因素虽然形式上

7、呈线性排列 ,但实质上却是嵌套扩展,形成一个模块,这一点从图一、图二就可以看出来。汉语音节内部结构的这些特点对汉语音节之间的连读造成了制约。三、汉语音节内部结构特点对音节间连读的制约1.汉语音节内部结构特点对汉语音节间连读的制约首先,汉语音节中以元音结尾的占绝对优势,以辅音结尾的只有 n和ng两种类型。桂灿昆 (1999)指出 ,汉语音节大多以辅音开头,元音结尾,几乎没有零节首辅音的音节,即便是零节首辅音的音节,在组合音段上时并不是真正的 零 ,而是在其前面都带有一点辅音性成分 ,有的是附加一个轻微的喉塞音,有的是伴随一个同一部位的轻微摩擦成分, 以便把零声母音节和前面的辅音分开(徐通锵,20

8、01),因此汉语音节不能像英语那样与前一个音节发生连读而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单独发音。如 棉袄 就念成mi n- a吓能像英语ran out那样连起来念。其次,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汉语单个音节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凝聚性。(徐通锵 ,2001;冯胜利 ,2005)由于汉语音节内部声韵母组合的严格限制,以及汉语一个音节一个声调的内部结构特点,同一个音节中的各个音素具有一种向心力,内聚为一个整体。声韵调三个要素紧密结合 ,构成汉语音节稳固的三维空间。汉语语音上的一个音节在语义上能表达一种意义, 一个音节写下来就是一个汉字,而且这些汉字往往用一个个的方块字来表示,方块字本身也是封闭、独立的。汉语 1 个

9、字 ,1 个音节 ,1 个概念 的特点(徐通锵,2001)更加凸显了语音结构的封闭性。这种特殊的音节内部结构使汉语音节与音节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楚,具有相对离散性特征。不会出现一个音节既可以单念,又可以与其他音节相结合连念,还能表达同样意义的情况。而且为了便于区别意义,汉语的音节与音节之间 ,一般要求清楚的界限,音素之间没有连接拼合的痕迹,每个音素在发音中都服从音节结构的.要求,浓缩于一个音块 (郭万玉 ,2005),难以分割,这就进一步保证了汉语音节结构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所以在连读两个汉语音节时,汉语普通话几乎不允许有类似音节重建这样的现象发生。比如 ,李宁 li-ning 不能读成 lin-n

10、ing, 天安门 tian-an-men 不能读成 tia-nan-men 。2.声调对音节间连读的制约但是现代汉语中并非完全没有两个音节连读时音节重组即连读的现象。汉语允许一定条件的音节重建,不过只发生在没有声调的轻音节之上。比如 , 天啊 中的 啊 就可以读成哪 ,即 tian-a 发音成 tianna。这表明连读只能在无调情况下出现,不能在带声调的词之间发生。,不管它有几个韵素。这种特点使各个音节彼此独立 ,不能互相黏连。声调对两个音节间连读的制约还可以从林焘先生的研究看出来。根据林先生的研究,在 椅子 一词中,上声的yi 跟轻声地 zi 合在一块 ,正好构成一个全上声的调值 ;而在 凳

11、子 一词中去声的 deng 跟轻音的 zi 正好合成一个全去声的调值。这就说明 ,只有在下个音节没调的情况下声调才能够和别的音节重组 ,而在有声调音节之间绝不会发生。也就是说 ,汉语中有声调音节必然独立而不能互相侵犯。, 声调不仅可以区分汉语字的意义、语法范畴, 而且可以划分音节。声调的这一特点使汉语音节更加稳定、凝聚性更强。四、结语和讨论综上所述 ,汉语普通话音节内的凝聚性和封闭性,音节之间的离散性,以及声调的特点制约了汉语中多数音节连读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中国人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倾向于吐字清楚,以发音清晰、字正腔圆为审美标准。但正是这种汉语母语的发音审美标准引起了英语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12、英语音节之间的相对连续性、线形的特征和汉语普通话音节的封闭性、离散性相悖。所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迁移,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英文时倾向于把一句话中的英文单词一个一个地吐出来,以为这样的朗读就算是清晰。殊不知这样的说话朗读方式在英语母语者眼中十分滑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英文连读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其发音问题的根源 汉语普通话语音的特点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克服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按照英语的连读方式加强练习和模仿。当然本文中讨论的汉语音节结构特点只是引起中国学生英语发音连读负迁移的原因之一造成中国学生英语发音和连读问题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参考文献 :1 冯胜利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桂灿昆.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郭万玉.汉英音节结构、语流、声调之差异 J.西华大学学报,2005,12.4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邢福义 .现代汉语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徐通锵 .基础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 潘攀.汉语音节构成的几个理论问题J. 江汉大学学报,20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