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652980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07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林 玲 作者介绍:林玲,女,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政法系教师。(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10)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容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摸索、探究的阶段, 尚未形成科学的定论。本文试图围绕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梳繁理纷,作一综述,以期推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69 林 玲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注释: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本文主要是对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研究综述。一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冠以“培养模式”题目的论文达数百篇之多,由国家和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各类研究课题也数以百计,还出版了多部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著作。在众多的论著中,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达

3、几十种。分析和研究这些定义,是我们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基础。目前可知的,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文献是,1994年原国家教委启动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提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筒称计划)所设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

4、文件汇编,1998年.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在我国教育理论界,首次真正明确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的,是刘明浚等人于1994年在其主编的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此外,他还论及了人才培养模式所应涉及的诸要素,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其他要素则是为了使课程体系正确而有效的安排和施教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到实处”。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

5、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03年第5期,103-10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梳理归纳现有资料,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狭义说。即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出发来界定概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有人认为这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它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这种界定将人才培养模式仅限于教学模式这个范围内。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过程”或“方式”。龚怡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

6、(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86-87.阴天榜则认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即是培养模式。”阴天榜.论培养模式,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4期,46-47.杨杏芳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等”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69-72.。蔡炎斌把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是指在一定的

7、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的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蔡炎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3月,第5卷第2期,79-81.。还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关于人才培养过程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即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构建和管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统帅作用。李文鑫,黄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6.二是广义说。这一观点认为人才培养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养过程的管理,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各种要素的组合。俞信认为,广义的理解,人

8、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合”。俞信.对素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工程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10.李志义则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人才培养活动的所有方面和整个过程,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结构和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式化,决定了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特点。”李志义.谈高水平大学如何构建本科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5、16期,34-36.基于类似的理解,持广义说的学者,大多把人才培养模式从内容上分为目的性要素(培养目标)、计划性要素(培养制度)、实施性要素(培养过程)和评价性要素(培养评价)等四个方面,具体包括

9、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三个层次:全校性的、专业性的和培养途径的改革。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21-24.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性。分析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众多定义都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性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属性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内容上,一部分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由静态的“组织样式”、“构造样式”、“组合方式”和动态的“运作流程范式”、“运行方式”、“运行机制

10、”、“策略体系”两部分组成,而少部分学者认为它只有一个静态的部分。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1期,42.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属性问题上,人才培养模式究竟是一种实在、具体的过程、结构,还是一种抽象的范型、样式、方式还在争论中;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问题上,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或者原型究竟是管理活动,还是人才培养活动、人才培养过程,或者就是要素仍需要继续讨论分析。二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探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件具有全校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局性、全员性的重大改革”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7期,79-80.。其内

11、容涉及非常广泛。这里,结合教育改革实践,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制度两个方面来看看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认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素质的规定性它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别、规格的需要与学生基础条件以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模式中的决定性要素。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又多与高校定位相关。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按照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划分,高等学校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类。但无论哪一类型的高等学校,其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多以高校的不同

12、定位为前提。1对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造从培养目的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有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类。以潘懋元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从精英到大众教育的过渡阶段”,认为“精英与大众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而且两个发展方向不完全一致”,并提出“大众和精英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是并存的,不可互相代替的”。但也有些学者认为,由于我国高校并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受某些现实条件的限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存在着“精英教育”的问题,“高品质,高规格”几乎成为高校、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望。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考虑如何给大多数学生以适当的高等教育,又如何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13、受到所需要的高深知识教育。进而展开了如何更好的实施精英教育的探讨。一些学者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和育人环境,包括一流的学苗、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广泛的国际交流等,因此,应该肩负起精英教育的贵任,培养拔尖创新型精英人才。但是,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与精英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建立于少数人享有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是相对于未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精英,是较低层次的,体现为一种量的教育;而前者是建立在国民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高层次高素质的精英,体现为一种质的教育。艾宁,陈启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实践,高教与

14、经济,第19卷第3期,2006年9月.但也有学者提出,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担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任务的同时, 理应以其“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举,以大众化教育为主体,对优质生源、在优势学科培养精英人才”上,提出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型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陈煜.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5卷第5期,42-43.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提出了 “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部分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争创世界一流或国际知名高校的新目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有两种基本模式,即通才教育模式和专才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通才教育重视知识综合性和广泛性,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但往往由于涉猎过分广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到影响。通才教育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典型。与通才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以苏联为代表,比较注重学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