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卷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651300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醴陵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一座静谧宜人、古韵悠长的百年石寨英谈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端庄古朴、别有洞天 , 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美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科学家达芬奇提出了种种大胆的科学猜想,当时的人们对此感到不可理喻。戴望舒的雨巷哀而不伤 , 有一种中性美,在新年朗诵会上,他对雨巷的朗读,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首经典的意蕴。王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传承家族特色诊疗技术,毕生以金针度人为追求,造福广大患者,饮誉一方。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

2、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 , 是众人仰慕的对象。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 , 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A . B . C . D . 2. (2分) (2019高三上余姚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了能在新高考中获得好成绩,从现在起到明年五月份,学校宣布将对同学们的用餐、睡眠和学习做出统一科学的安排。B . 为什么许多人厌恶香菜?据科学研究调查的数据显示,这不仅与OR6A2嗅觉受体基因接收香菜中大量含有的醛类物质信息相关,文化因素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C .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

3、国的固有领土,日本上演了非法“购岛”的闹剧,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已经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D .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百年之际,华夏地理4月号刊载了卡梅隆的文章登泰坦尼克号与幽灵漫步,这篇文章讲述了他在深海之下考察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种种经历和感悟。3.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缕缕白色的炊烟弥漫在山野的四周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4. (6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

4、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 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

5、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 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

6、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20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

7、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

8、义相近的缘故吧。(选自咬文嚼字,略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B .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C .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D . “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见诸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

9、有雾的这种美感。B . 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C . “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D . “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尔雅康熙字典乃至20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B . 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

10、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C . “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D . “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5. (18分) (2016高二上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赝品姜铁军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被黄胜一口回绝了:“中央有八项

11、规定,反对大吃大喝,你就别费心了!”说完就把电话挂断。王利没想到会碰一鼻子灰,心里想,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黄胜帮忙。于是托人打听黄胜喜欢什么。很快,那人给王利打来电话:“黄胜喜欢收藏瓷器。”王利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王利就在心里琢磨,送黄胜什么样的瓷器好呢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王利给黄胜打电话说:“黄局长,这个瓷瓶是清朝的粉彩,你好好留着吧!”黄胜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说:“地皮的事你听信吧。”第二天,黄胜叫自己老婆拿着这只瓷瓶,来到市文物鉴定所,请瓷器专家做鉴定。瓷器专家仔细看了看,说:“这个粉彩是假的。”黄胜老婆立马火了:“这不可能,你是不是鉴定错了

12、?”瓷器专家害怕自己看走了眼,急忙找来所里另外两位专家,共同又鉴定了一次,出具了鉴定书:赝品。黄胜看着文物鉴定证书,给王利打电话,说:“我这地方小,没地方放你送的东西,把那只瓷瓶拿回去你自己收藏吧!”王利赶忙说:“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他老婆说:“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黄胜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黄胜就把瓷瓶拿到了拍卖公司参加拍卖。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

13、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责任是买家自负。他们也有鉴定师,看了黄胜拿来的瓷瓶,笑着说:“这东西还值得来拍卖吗?怕是不够手续费的。”黄胜心里很恼火,脸色十分难看。拍卖公司鉴定师问黄胜:“这个瓷瓶拍卖底价是多少?”黄胜没好气地顺口说:“五万。”到了拍卖那天,不少人来参加竞拍。黄胜拿去的粉彩瓷瓶五万开价,马上有人加到六万,接着被人叫到十万。而后一路攀升,最后被一个买家以九十八万元买走。黄胜从拍卖公司拿到这笔钱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投桃报李,黄胜给王利开了绿灯,让他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拿到了北湖那块地皮事后有人举报,说黄胜受贿,收了房地产商的粉彩瓷瓶,以地皮做交易。纪委派人找黄胜谈话。

14、黄胜说,王利送给自己一只粉彩瓷瓶不假,就是朋友间的互赠,根本就是一个赝品,不值钱。他拿出了市文物鉴定所的鉴定证书,证实自己说的都是实话。纪委又派人到拍卖公司了解情况,拍卖公司证明粉彩瓷瓶确实是一只赝品,值几百元钱。至于买家愿意出高价买走,那是买家的事,谁也管不着。买家看走眼的事在拍卖的时候经常发生。黄胜没受什么处分,事情过去了。现在,那只瓷瓶就放在王利家的卧室里,他当痰盂用。(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黄胜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由,拒绝了王利请客吃饭,可以看出黄胜还是一位想坚持原则的国土资源局局长。B . 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

15、故事的高潮,正因瓷器专家断定这件瓷器是“赝品”,才有了后来拍卖“赝品”等故事情节。C . 一件赝品能够以天价被成功拍卖,这件赝品的价值与价格产生的反差极大,给读者带来了思想冲击,产生颇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D . 黄胜收受“赝品”经纪委查证并非违纪行为,而黄胜得到九十八万元,是买家看走眼所致,与黄胜无关,是无可厚非的。E . 小说中涉及到的利益各方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利益,而国家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到严重损失,令人痛心。(2) 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3) 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4)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黄胜,也有人认为是王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6. (18分) (2017高一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