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浏览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2642768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浏览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浏览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浏览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浏览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浏览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浏览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浏览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浏览题一、原文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2、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欧阳修全集,是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所作。本篇有姊妹篇丰乐亭记。2、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江

3、西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人们”。 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有欧阳文忠公文集。3、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由于她历来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履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欧阳修又被加了一种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

4、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本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并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灰暗,奸邪当道,某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她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她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哀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目前她的作品里的。三、注释1、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2、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3、翼然:像鸟展翅的样子。4、林霏:树林中的雾气。5、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6、秀:茂盛。7、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8、涂:通“途”。9、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

5、里指老年人。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10、山肴:野味。簌:菜蔬。11、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12、射:指投壶。这是古代举宴会时常玩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里,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要罚酒。1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14、翳:遮蔽。四、非书下注释1、环滁:环,环绕。 2、壑:山沟。 3、峰回路转:回环,曲折环绕。 4、作:建造。 5、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6、谓:命名;谓,是。 7、号:取别号。 8、意:情趣。 9、得:领略。 10、寓:寄托。 11、云归:聚拢。 12、暝:灰暗。 13、晦:阴

6、暗。 14、芳:香花。 15、发:植物开花的样子。 16、佳:美好的。 17、繁:浓郁的。18、负:背着。19、渔:捕鱼。20、酿泉为酒:为,制。21、洌:清澈。22、杂然:交错的样子。23、陈:摆开,摆放。24、酣:尽情地喝酒。25、羿:下棋。26、苍然:脸色苍老。27、颓然:醉醺醺的样子,形容醉态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28、从:跟随。29、上下:树的上部和下部。30、乐其乐:第一种乐,以为乐。第二个乐,感到快乐的事情。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31、述:记述。32、霏:雾气。五、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颓然乎其间者 古

7、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六、成语1、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2、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浮现新的转机。3、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以比方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方别有用心。4、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方事物真相完全显露。七、按规定默写1、文章的破题句(直抒胸臆的句子;奠定文章抒情基调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点明文章主线(微露主旨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4、描写春

8、天的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5、描写夏季的景色的句子:佳木秀而繁阴。6、描写秋季的景象的句子:风霜高洁。7、描写冬季的景色的句子:水落而石出者。8、描写游山盛况的句子: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9、最能体现太守与民同乐的语句: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0、文章的主旨句(醉和乐相统一的句子;画龙点睛的句子):醉能同其乐。八、中心思想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层层进一步,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乐民所乐得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差遣哀愁的复杂感情。九、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 本文是游记散文,却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临溪而鱼,溪深

9、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完全是骈文的写法。全文用了21个“也”字,25个“而”字,把诗同样整洁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 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2、精致的构造 文章的起承转合,到处注意呼应照应,使文章的内在构造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十、课后重点习题1、作者在题滁州醉翁亭诗中云:“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请查阅有关作者的有关资料,结合伙者特殊的人生经历,谈谈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理解。合法盛年却又字号“醉翁”,并且常常出

10、游,加上她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体现,都表白欧阳修是纵情山水之乐来排遣抑郁的。“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失去了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等人的愿望无法实现,欧阳修也因此遭到贬谪。她感到非常苦闷,外放可以挣脱朝廷党争,对她也是一种安慰,本文正是体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2、明代茅坤夸奖此文为“文中之画”,说“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你把本文也当做是一幅画,重读一遍,揣摩一下能否有新的发现。本文写景就像立体山水画,入一层才见一层,特别是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由远及近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画,文章起始先概括一笔“环滁皆山也”,呈现了一幅滁州

11、城群山环绕的全景,然后转向西南诸峰,以游人的行踪为序,写到诸峰中的琅玡山和从山中流淌出来的酿泉,再写山、泉的陪衬下,引出泉上的亭子。这种写法犹如电影镜头的推动,一幅幅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步步把人引入胜景。十一、问答题1、“乐”字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滁人游是游玩之乐,写出滁州人生活的安定富足,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宴饮是体现“宴酣之乐”;写太守醉是写太守与游人同乐的“游而乐”,体现的是欧阳修的政治思想;写鸟鸣是写“禽鸟之乐”,为体现太守自我陶醉的“同其乐”。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措施,含蓄委婉,又到处前呼后应,无懈可击。可见,环绕一种“乐”

12、所体现的内容,与其说是欧阳修的生活情趣,不如说是欧阳修的政治情怀。2、“醉”与“乐”的关系如何? 文章多次提到“醉”。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再到“醉能同其乐”,这些“醉”表面都在写太守的饮酒而醉,事实上这里的“醉”尚有被周边的美景所陶醉,尚有对“与民同乐”的抱负实现的心醉。作者将“醉”和“乐”统一了起来,“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3、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写山水之乐是为了差遣抑郁、寄情于山水。写游人之乐是为了表白与民同乐的思想,同步侧面赞美了作者的政绩。写太守之乐旨在表白乐的因素和内容,突出与民同

13、乐的主旨。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的作用?这是文章的破题句,直抒胸臆,为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阐明太守的真正乐趣。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的作用?这是全文的线索(“乐”是主线),此句将山水之乐融化在宴饮当中。6、第一段写山和泉各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即简介了醉翁亭的环境,又为写醉翁亭作了铺垫。7、欧阳修局限性四十岁而以翁字自称可见其如何的内心世界?看出她历经沧桑后对人生和仕途深沉而旷达的复杂感受。8、第二段写景的构造特点是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分总的特点,条理清晰。抒发了作者纵情山水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将山水之乐具体化了,为下文写宴酣之乐和与民

14、同乐作了铺垫。9、“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句的作用?突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宴酣之乐和与民同乐作了铺垫。10、第三段描写了哪几种场景?哪个是核心?其他场景的作用是什么?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其他场景给“太守醉”作陪衬。11、为什么要把滁人游放在最明显的位置上写?表白享有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和来宾尚有滁州的百姓,这阐明太守励精图治,滁州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为突出文章的主旨与民同乐作铺垫。12、太守宴具有如何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酒菜都是取自本地,极为简便,但却野趣十足,快乐无穷;突出太守清廉节俭,不铺张挥霍,不讲排场,完全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13、太守醉有什么含义?不是酒醉而是心醉,心醉于山水的美好,滁州人生活的安定富足和与民同乐政治抱负的实现。14、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游与太守有什么关系?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