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抗灾救灾案例评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2637105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抗灾救灾案例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咸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抗灾救灾案例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咸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抗灾救灾案例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咸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抗灾救灾案例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咸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抗灾救灾案例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抗灾救灾案例评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咸宁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抗灾救灾案例评析一、灾害基本情况6 月 9 日至 20 日,咸宁市遭受 200 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全市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一)受灾范围广。两场大暴雨涉及到除通山县以外的6 个县(市、区)。(二)雨势强度大。 6 月 10 日凌晨 1 时到 6 时,通城县有 10 个雨量站降雨超过 200 毫米,其中左港达到 309 毫米。最大 1 小时降雨 102 毫米,最大 6 小时降雨 309 毫米,均达到了 200 年一遇。 6 月 13 日 8 时至 14 日 20 时,我市再次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咸安、赤壁、嘉鱼降雨均在 150 毫米左右,咸安区普遍降雨 180

2、 毫米以上,最大降雨量 231 毫米。(三)洪涝水势猛。由于雨下得急,水来得猛,全市先后有 77 座水库溢洪。如通城隽水河出现 97.45 米洪峰,洪峰流量达到 2258 立方米 /秒,均为历史最高;该县五里镇治全水库还发生了洪水漫坝。(四)生命财产损失重。 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灾害, 给全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34.1 亿元。一是洪水围困人口较多,险情严重。全市在这两次特大暴雨灾害中先后被洪水围困或受洪水威胁的人口高达 30 万人。二是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特大暴雨引发了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共造成 26 人死亡(通城县 22 人、崇阳县 3 人、通山县 1 人),其中因房屋倒塌死

3、亡 11 人、山体滑坡死亡 3 人、山洪冲淹死亡 12 人, 10 人失踪、 100 多人受伤。累计倒塌房屋 1.055 万间,损坏房屋 3.132 万间。三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毁损严重。两次洪水造成河堤漫溃 477 处、 104 千米,损坏水闸 22 座,冲毁塘堰 109 处, 310 处灌溉设施、 155 座机电泵站、 315 公里农村饮水设施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全市因灾造成电力断损线 5.224 万米;公路中断 39 处,垮塌桥梁 32 处;通信光缆中断 110 条,设备进水损毁 1300 台,机房淹水 30 多处。四是农作物受灾严重。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 117.96 万亩,绝

4、收面积 15.3 万亩。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等领导同志多次打电话询问受灾情况,对我市当前防汛抗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6 月 10至 11 日,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副省长赵斌、张岱梨深入通城、崇阳、赤壁三县市重灾区抗洪救灾第一线检查指导抗洪救灾。 同时,省委、省政府紧急派遣 3 个工作组,奔赴我市抗灾一线帮助和指导开展防汛抗洪和生产自救工作。国家防总和省直相关部门也先后赶赴咸宁指导帮助救灾工作。 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紧急投入防汛抗灾。省、市、县共投入防汛救灾资金2 亿元。在这次抗洪救灾工作中,做到了“五个第一”。(一)

5、在组织指挥上,第一时间作出反应。6 月 8 日,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对全市防汛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6月 10日启动了防汛救灾二级响应。黄楚平书记、任振鹤市长 10 多次亲自主持会商,召开全市会议作出部署, 亲赴受灾最重的通城县、 崇阳县和赤壁市指导抗灾救灾。 市四大家领导均第一时间分赴各自联系的县市区指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市防指第一时间做出了南川水库提前下泄, 赤壁余码头泵站开机起排的决定。 第一时间向群众发布气象信息,指导做好自我防范。对受灾严重的地区,紧急安排提前转移。(二)在救援措施上,第一时间作出安排。各级党委、政府及时组织转移受灾群众 21.5万人。通城县在

6、县城淹水的情况下,城区10 多万人口无一伤亡。崇阳县沙坪镇300 多名群众、马头小学 200 多名学生被洪水围困后, 市防指、军分区紧急调运7 艘冲锋舟,及时把受困群众解救出来。6 月 14 日,咸安区和咸宁军分区、武警、消防、公安等紧急出动人员 3000 余人,调动冲锋舟 15 艘,共计转移群众 3.2 万人。(三)在灾民安置上,第一时间作出部署。对救援转移出来的受灾群众,按每人每天 10 元钱的标准给予救助, 确保做到“五有”。对因灾死亡的按每人 5000 元、倒房户按每户 7000 元的标准给予救助。各地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安置受灾群众,其中集中安置12170 人。(四)在

7、灾后重建上,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各地在一边抓好防汛抗灾的同时,一边组织搞好水毁设施的恢复重建。 电力部门严格按照 “水涨到哪里, 电停到哪里;水退到哪里,电就恢复到哪里” 的要求,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抢修受损线路 96 条,用户 15.7 万户。交通部门紧急筹措资金 443 万元、投入机械 314 台套抢修水毁公路 9 条。 6 月 14 日以来,全市国省道和县乡道公路抢通又紧急投入资金 356.4 万元,清理塌方 2.52 万立方米、修复桥涵 8 座、修复公路其它设施 102 处,出动人员 1010 人次、机械设备 273 台班。水利部门切实抓好水毁工程的应急修复, 通城县五

8、里镇治全水库出险后, 省水利厅和市水务局第一时间派出领导和技术专家赶赴现场, 督促通城县组织抢险修复。 赤壁市投入资金 135 万余元对皤河漫溃河堤进行修复。(五)在恢复生产上,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农业部门紧急下发开展生产自救的技术要点,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对农民群众开展抢收抢种、 改种补种、加强田间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全市共派出医疗小分队 218 支次,累计 755 人次,设置居民安置点临时医疗救护点 8 个,对受灾群众实施免费救治。 免费救治 1110 余人次,开展心理救助 3000 余人次。派出防疫小分队 164 支次 ,累计 887 人次,清理垃圾 5241 余吨,消毒 192.9

9、 万平方米,对居民饮用水进行消毒。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开展灾民安置点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确保安置点群众食品卫生安全。由于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工作和有效应对, 灾区群众情绪稳定, 灾后恢复重建有条不紊地进行。三、主要经验(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是基础。灾害发生以来,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李鸿忠、 省长王国生、 副省长赵斌、 张岱梨等领导多次深入重灾一线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市委书记黄楚平、 市长任振鹤多次亲赴市防指会商, 要求各地提前谋划,成立工作专班,落实专人,抢前抓早,明确六大责任人,即安全监督责任人、防汛行政责任人、指挥长、主管部门责任人、防汛技术负责人、

10、岗位责任人。由于领导高度重视,确保了各级防汛责任人迅速进岗到位。(二)机制健全,快速反应是关键。 全市迅速启动防汛救灾应急响应, 各级、各部门冷静应对, 迅速反应。自 6 月 9 日 20 时至 10 日 4 时,市气象局陆续发布暴雨黄色、红色预警。 6 月 10 日 7 时,市防指迅速启动二级应急响应,要求各责任人坚守岗位,加强巡坝查险除险。 各部门协调沟通, 明确责任,坚持做到“十有”,即有六大责任人, 有防守制度,有防汛应急和超标准洪水时人员转移预案,有防守专班,有抢险突击队,有抢险物料,有通讯保障,有险情标志,有巡查值班记录,有防守哨所。(三)全员参与,敬业奉献是保证。灾害发生后,市委

11、、市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防汛救灾工作之中。各地、各部门按照预案的规定,上足劳力,及时启动了军、警、民联防的防汛抗洪保安机制,形成群防群控、全力抗灾的态势。 市防指成员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及时启动相关预案和应急机制,把抗洪救灾当做中心工作来抓,坚持 24 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灾情。气象、水文部门加强了信息报送,公安、民政、国土、交通、卫生、水利、电力、通信等部门各司其职、全力以赴。纪检监察部门及时组织工作队检查督办抗洪救灾指令的执行情况。 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暴雨洪水预警和抗洪救灾工作情况,保证了防汛抗洪信息的公开透明,营造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四、做好类似突发事

12、件的一些思考虽然抗洪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足。 全市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通城、 崇阳两个山区县, 不少当地的同志认为本地不临江不临湖,即使遇到一般暴雨灾害也不会造成多大损失,致使在灾害来临时缺乏思想准备。二是水利工程建设欠账。 中小河堤、小型水库病险隐患突出, 抗风险能力差,防御山洪难度大。三是抗洪救灾物资设备准备不充分。 通城、崇阳两县抗洪救灾物资设备储备不足,影响了抗洪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抗洪救灾能力和水平,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沿江、沿河地区

13、应把江堤、河堤的加固除险作为工作重点;山区应把防范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作为工作重点,有效开展预警、避险、转移,以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 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既具有不确定性又具有可预测性,关键是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在灾害来临之前充分做好江河湖堤、大中小型水库的加固除险等工作, 同时做好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的储备和检查, 确保灾害来临时可以及时投入使用。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快速响应、 协调配合。防汛抗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必须快速响应, 形成合力,才能抓住防汛抗洪的最佳时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组织体制、 运行机制, 坚持不断地完善应急预案, 有针对性地组织综合演练,进一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规避、控制或消除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