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261930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由于“五环”变“四环”,索契冬奥会精彩的开幕式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欢呼,反而饱受诟病,俄罗斯官方也在官网公开承认这一失误。B . 科技孵化园区以智力密集的优势为依托,以开拓新产业和高科技成果为日标,加强科研、教育与生产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C . 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之所以能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专家认为把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讨论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D . 老李在发言中说,我们纪念兰辉同志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学习他工作任劳任

2、怨、不计名利得失,发扬他爱岗奉献、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2. (2分) (2016高一下石门期末)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发展家庭农场,_。很多家庭农场由于面积太大,人力、管理跟不上,导致土地产出率下降。因此,各地必须综合考虑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地资源禀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规模,切不可贪大求全、盲目扩张。A . 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因为实践证明,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B . 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但实践也证明,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C . 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

3、大越好,但实践也证明,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D . 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实践证明,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3. (2分) (2016高一上内蒙古期中) 下面六句话中的划线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上,女排姑娘努力拼搏,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郎平在战术安排上的深谋远虑之处。洛杉矶这座美国的“烟雾城”治霾花费了将近70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共有全市的十多个职能部门参与其中。我国的一些地方要三五年治霾取得实质性成果,这种目不见睫的政府计划表现出对职能部门的盲目信任。参加我是歌手栏目的选手们风格

4、各异,演唱的歌曲也各有特色,曲尽其妙 , 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多年来,面对名利和诱惑,著名词作家阎肃一直坚守底线,一片冰心 , 始终高歌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出一名文艺老兵高尚的人格修养。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一个多月前还叫嚣在南海领土争议问题上不惜与中国动武,一个月后却率领近300人的代表团到北京访问,临行前更公开承认打不过中国。前倨后恭 , 莫为此甚,这就是菲律宾总统。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4. (6分) (2017高二上广安期末) 阅

5、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6、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

7、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

8、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1) 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9、是( ) A .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即使不可能在现实中体现,也可能在梦境中显现。B .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C . “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D . 窦娥冤结局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导致对“圆”的崇尚逐渐成为一种弥散性文化,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迎合与妥协。(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

10、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B . 文章第二段从对自然的观察认识和农业收成多寡的影响因素揭示华夏先民亲和崇尚“圆”的原因。C .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D .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文章的主体内容阐述了“大团圆”审美心理的文化根源以及“圆”的哲学、美学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抽象出“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B . 精忠旗的满门

11、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和申冤昭雪、孤儿报仇一样,都是“大团圆”这种传统审美心理的表现。C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二人相爱却无法在一起,双双为情而死。结局为二人化蝶双飞,这也是讲究“团圆之趣”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D . 窦娥冤等中国戏剧,如果没有“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这一类“大团圆”情书,就能产生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5. (18分) (2016海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代宗师黄昆我1981年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一直到2000年离开,中间差不多有15年是与黄昆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几乎天天见面。可以说,我有幸是这个世界上受黄先生的教导最多的一个学生。黄昆评价自

12、己的研究有两个高峰,其中作出最主要学术贡献的第一个高峰,是在英国留学的6年中完成的。1945年10月,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莫特(N。F。Mott)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几个月后,初出茅庐的黄昆完成了题为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论文,大胆提出了关于杂质和缺陷X光的散射理论模型。20年后,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黄昆的理论预言,国际学术界随即称之为X光“黄散射”。在完成博士论文后,黄昆受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M。Born)的赏识,被邀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从1975年至2001年3月,该书的英文版

13、被引用5254次,俄文版被引用376次,平均每年200多次。除了撰写晶格动力学,这段时间黄昆还连续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A.Rhys,中文名李爱扶)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他与妻子在1950年合写的这篇论文,至今仍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必引的经典文献。我前不久检索发现,从1975年以来,这篇文章被他人在SCI刊物引用734次,其中1994年以后被引用240次,平均每年20多次。1951年底,黄昆回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没有继续他的基础研究,而是一心扑在教学上。从那时起,在近30年的时间,黄昆只发表

14、了一篇原创性的论文,他把它献给了导师玻恩。1977年秋天,是黄昆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在中科院半导体所重新开始了科研工作。三年后,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进一步完善了“黄里斯理论”。黄先生和我在1984年以后都开始研究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物理。为了建立超晶格光学振动的理论,我们整整讨论了两年,不断地争论。1988年,我们发表了后来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朱模型”的理论,多本国外的研究生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个理论。应该说,黄昆选择在他科学研究的黄金时间(当时30岁出头)回国,对他后来在学术上更上一个台阶影响很大。他在英国做博士后的一些同事,有几位当时的研究并不如他,但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曾经问过

15、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他觉得自己选择回来这条路没有走错,他说回国后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人,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我后来发现他在1947年留英期间写给杨振宁的一封书信里就流露出这个思想。在信中,他提到了导师莫特对他产生的影响,他说:“像他这样的少数几个人就支住了整个英国的科学研究,假如你要坚定地走科学研究这条路,还有什么比建立一个中国物理研究中心更让人兴奋呢?它的重要性应该比得一个诺贝尔奖还高。在生活上,黄昆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虽然他早就在国际物理学界“大名鼎鼎”,却一直“怕见记者”;他的夫人李爱扶则学会了“黄昆是黄昆,我是我,他的问题请不要来问我”这一招来对付媒体。2001年,国家授予黄昆最高科学技术奖。我记得在中国科学院提名黄昆的时候,他就写信反对。后来经组织上做工作,他采取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甚至连组织材料和答辩都一概不参加。他觉得这个奖励太大了,承受不起。(原载南方周末第1118期,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口述,有删节)相关链接:他自称境界不高,才能有限,可他却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